生态理论观察
图片来源/新华社
核心观点
基本实现河湖动态管理的背后隐含着这样一个逻辑闭环:制度创新为技术赋能提供制度保障,技术赋能为治理效能提升提供技术支撑,治理效能提升又反哺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形成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李海楠
水利部日前对外宣布,近年来,我国依法划定河湖管理范围,为170万公里河道、3000多个湖泊明确了管控边界,基本实现对重要河流湖泊的动态管理。
河湖动态管理的战略价值已经超越单纯的工程治理范畴,不仅为我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支点,更为全球生态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范式。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成就的背后隐含着由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与治理效能提升共同构成的深层逻辑闭环,本质上是我国生态治理实现了从“经验管理”到“数字治理”的全面革新,继而在河湖治理领域展开的生动实践。
制度创新与法治完善相得益彰
制度逻辑是贯彻河湖动态管理的重要根基。河湖长制作为制度创新的核心载体,已经在全国上下通过“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属地负责”机制,构建起“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治理格局。
早在2007年,江苏无锡首创“河长制”,通过党政领导担任河长破解“多头治水”难题。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份均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省级总河长,省市县乡村共设立5级河湖长120余万名,实现了每条河流都有人管理,并建立了河湖长动态调整和责任递补机制,保障了河湖长责任不断档。
与此同时,水法、防洪法等相关法律条款还为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标准,为170万公里河道、3000多个湖泊划定了“生态红线”,为更好落实河湖长制夯实了制度根基。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长江保护法,更专设河湖长制条款,将制度实践上升为法律规范。此后,将河湖长制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成为全国各地的普遍做法。
特别是在积极推动河湖长制贯彻落实的过程中,更衍生出河湖管护志愿团队、河湖长制监督员等一系列群众参与的全新形式,极大地保障了制度落实,提升了河湖治理效能。
至此,在河湖治理方面,我国践行了从“制”到“治”的跃升。河湖长制通过制度创新破除“碎片化管理”,以法律完善划定“刚性边界”,借社会参与凝聚“最大公约数”,最终实现河湖从“没人管”到“人人管”、从“治一段”到“治全域”的蜕变。
这一实践不仅守护了江河安澜,更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治理体系。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牵头抓总作用,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继续依法管控河湖水域岸线空间,重拳整治侵占破坏河湖问题,推动河湖面貌实现历史性改变。
打造“空天地水”一体化智能监测体系
技术逻辑是确保河湖动态管理落地见效的关键核心。水利部统计显示,通过科技赋能,我国基本实现对14万条河流、3000多个湖泊、3000多个采砂重点河段、3万个岸线功能分区、10万个涉河建设项目、30万名河湖长、300万条河湖基础数据的动态管理。全国河道砂石采运实现“一码通用、一码溯源”,违建等重点地物AI识别精度超过85%。
科技赋能河湖动态管理,源自贯穿于“空天地水”的一体化智能监测体系。这对于构建从宏观到微观、从水面到水下的全维度精准管控提供了必要前提。
“空”指卫星遥感全域覆盖。高分辨率卫星网络实现14万条河流、3000余湖泊水域的毫米级精度监测,结合AI算法自动识别违建、非法采砂等行为,精度突破85%,问题处置周期从60天压缩至3—5天,形成“天眼”预警网。
“天”指无人机巡检动态覆盖。有的地方已经推广了“无人机巡河”系统,通过AI自动识别技术实现90%水域覆盖,极大减少了河长日常巡查工作量,提升了处理效率。
“地”指地面传感器智能感知。部署高点视频监控与地面传感器网络协同,实时采集水质、水位、生态等河湖基础数据,形成“一河一档”数字档案,支撑“一湖一策”精准治理。
“水”指水下监测厘米级精准。北斗厘米级监测系统对3000多个采砂重点河段实现水下采砂深度误差小于1厘米的精准监控,结合全国河道砂石采运“一码溯源”区块链系统,实现从采砂、运输到使用的全流程透明化管理,遏制资源盗窃行为。
可见,借助技术手段,河湖动态管理正在摆脱以往凭借经验判断的维护治理路径,走上了数字化辅助、科学决策的治理新路,形成“发现、预警、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
一体化统筹生态安全防护与生态发展
治理效能是河湖动态管理的最终体现。制度的创新与科技赋能,最终都要落实到河湖管理效能的提升上来。
从组织开展首轮全国河湖健康评价,建立2.16万条河湖健康档案,到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岸线保护利用规划全部印发实施,划定岸线保护区、保留区3.31万公里,占规划岸线总长的近70%,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复河湖自然岸线;从打造河湖一体化监测感知体系,应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北斗定位、高点视频等技术,及时掌握河湖水域变化、岸线开发利用状况、河道采砂等情况,到基本实现对14万条河流、3000多个湖泊、3000多个采砂重点河段、3万个岸线功能分区、10万个涉河建设项目、30万名河湖长、300万条河湖基础数据的动态管理,管理效能的提升正在让生态安全防护与践行生态发展实现一体化统筹。
经由河湖动态管理的基本实现,我国对河湖资源实现更加科学的有效利用,也走上了治理效能反哺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的螺旋式上升道路。
展望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科技深度融入河湖监测体系,以及更加充分发挥河湖长制牵头抓总作用的进一步凸显,我国河湖动态管理势必将朝着更智能、更精准、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基本实现河湖动态管理,是中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它不仅守护了江河安澜,更为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治理体系,贡献了来自河湖管理领域的重要经验。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