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雯 肖宇
摘要:为了解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社区养老现状,促进我国养老体系进一步完善,对四川省某农村进行抽样调查,研究该地农村留守老人社会养老现状,分析认为,该村社区养老服务建设与管理体系不完整,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需求满足程度较低,农村留守老人内部优势运用不足、外部优势缺乏链接。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社区养老问题,应该正确评估其实际需求,充分挖掘能力资源,建立社区志愿队伍,构建好农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网络。
根据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和维也纳老年问题世界大会讨论结果,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7%,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社会[1]。从以上指标以及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来看,2000年,我国已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并根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上升为36.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上升为26%,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继续加深并呈现“高原”趋势,随之而来的养老问题令人担忧[2]。
由于经济快速增长与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异,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高于城市人口老龄化,但农村在养老条件上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并且存在“四大皆空”现象,包括家庭空巢、社区空心、政策空缺、生活空洞[3]。在人口老龄化愈加严重、家庭养老负担加重的情况下,我国开始实行社区养老方案,即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整合社会力量的方式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社区养老作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有诸多不足,在面临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困境时,更要挖掘农村留守老人在困境中展现出来的力量及其潜在的内在优势和外在资源,发挥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能动性,探索他们所面临的养老问题解决方案,完善当前农村留守老人养老体系。
1 农村留守老人与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情况描述
本次研究以四川省某农村10个村民小组的89位农村留守老人为调查对象,采取简单抽样的方法,向其发放累计89份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共计81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1.01%。根据SPSS对样本基本特征的描述性统计,本次样本中男性占比53.1%,女性占比46.9%,男女性别比例均衡。调查样本主要分布在60~69岁和70~79岁的年龄段中,分别占比48.1%和43.2%,80岁以上占比8.6%。调查样本的居住方式以夫妻同住为主,占比50.6%。从子女看望情况来看,调查样本的子女看望情况较好,主要分布于每周一次和每月一次,分别占比50.6%和32.1%。调查样本的健康状况较差,患有慢性病的样本占比37%。调查样本文化程度大多处于小学及以下水平,占比74.1%。调查样本的经济状况主要为月收入500元及以下和500~1000元的人群中,分别占比24.7%和34.6%,经济来源以子女赡养和退休金居多,分别占比37%和34.6%。
该村社区养老服务依托于日间照料中心,整合社区卫生院与法律服务等资源向社区60岁以上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该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由社会组织承接,进行经营管理,仅有3名工作人员,皆接受过专业培训,该中心在硬件设施方面较为不足,医疗设施配备仅达到最低标准。2019年,政府停止向日间照料中心拨款,该中心进入自我造血模式,开始实行免费服务与低偿收费相结合,向老人提供日间照料、医疗保健和社会联系等方面的服务。该中心的服务评估模式主要是内部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相结合,内部评估是由每年针对社区老人进行的需求评估与服务满意度评估进行对比分析形成的,外部评估主要是政府对日间照料中心的经营管理进行考察。
2 农村留守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满足现状
在本研究中,主要从农村留守老人社区养老服务参与概况、日常照料需求满足情况、医疗保健需求满足情况以及社会联系需求满足情况等方面来了解农村留守老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满足情况。
2.1 农村留守老人社区养老服务参与情况
就养老倾向而言,家庭养老倾向的老人居多,占比58%,而具有社区养老倾向的老人仅有33位,占比27.2%,其余14.8%选择机构养老。并且,根据kendall相关性分析结果,p<0.05,rs=0.207,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倾向与自身健康状况存在相关性。在选择社区养老的老人中,身体状况健康占比13.6%,身体状况一般占比36.4%,患有慢性病的占比45.5%,呈明显上升趋势,而患重大疾病的则只占比4.5%,患重大疾病的留守老人更倾向家庭养老。留守老人表示,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不需要接受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的服务,而在患有重大疾病的老人更希望得到家人的照料和陪伴。该数据反应出社区养老的主要面向是身体状况较好、能自由走动的老人,而对于身体状况较差的老人而言,相较于社区养老,家庭养老更能满足其养老需求。
在农村留守老人社区养老服务参与频次方面,参与性较低,每次都参加服务的老人共计12人,占比14.8%,经常参加服务的老人共计28人,占比34.6%,其余50.6%的老人为偶尔参加,共计41人。本研究运用kendall相关性分析判断留守老人养老服务参与度与对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的了解度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显示,p<0.01,rs=0.584,两者之间显著相关。根据结果分析,对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服务了解程度越高的留守老人,其参与程度越高。由此可见,社区养老服务的宣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村留守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参与。
2.2 农村留守老人日常照料需求满足情况
该村日间照料中心主要提供代做家务、老年餐桌、日常维修、日托服务、上门送餐、理发助浴以及代做饭菜等一系列日常照料服务。其中,留守老人接受最多的是代做家务和日常维修,分别占比37%和43.2%;次之是老年餐桌、理发助浴以及代做饭菜,分别占比18.5%、16%和16%;而接受过日托服务和上门送餐的人最少,分别占比8.6%和9.9%;另有30.9%的留守老人从未接受过日间照料服务。从整体而言,农村留守老人在日常照料服务方面的参与度是较低的,并且更偏向于工作人员上门提供服务,解决居家困难。
在关于农村留守老人对日间照料服务是否满足需求的数据中发现,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持“比较满足”或者“一般”的态度,分别占比48.1%和37%,持“非常满足”态度的留守老人仅占比4.9%。在日常照料服务参与度较低而需求满足程度较高的情况下,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认为很多事情个人能完成,比如外出理发、简单家务打扫等,不愿麻烦他人或寻求帮助,而对于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的部分日常照料服务已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留守老人的日常照料需求。对于持“不满足”和“非常不满足”的农村留守老人而言,主要是由于其在日常照料服务中参与程度过低,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宣传方式以及服务覆盖面问题。
2.3 农村留守老人医疗保健需求满足情况
作为日间照料中心,需要提供免费体检、陪医送药、一键急救、上门诊疗、医生巡诊、健康档案、家庭病床、康复训练等一系列医疗保健服务,但该村日间照料中心在医疗设备方面毕竟比较落后,只配备了3张床位以及基础体检仪器,并且缺少专业医生或护士,大部分医疗保健服务都是与社区医院联合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在免费体检上参与度最高,占比72.8%,其次则是健康档案,占比42%,而参与过陪医送药、上门诊疗和医生巡诊服务的农村留守老人占比相近,占比分别为18.5%、25.9%和23.5%,仅有少部分留守老人参与过一键急救、家庭病床和康复训练等服务,占比分别为9.9%、4.4%和4.4%,另有7.4%的留守老人未参与过医疗保健服务。该数据反映出农村留守老人在医疗保健服务方面,主要参与的是对设备要求较低或专业性不强的服务。
关于医疗保健服务需求满足程度,55.6%的农村留守老人认为比较满足,28.4%的留守老人认为一般,仅有7.4%的留守老人认为完全满足,其余8.6%的留守老人认为不满足。本研究通过kendall相关分析对医疗保健服务与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0.01,rs=0.357,两者显著相关,对于健康状况较好的留守老人而言,需求满足程度较高,而对于健康状况较差的留守老人而言,需求满足程度较低。设备要求较低或专业性不强的医疗保健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健康状况较好的农村留守老人,但对于健康状况较差,患有慢性病或重大疾病的留守老人而言,效果不明显。
2.4 农村留守老人社会联系需求满足情况
社会联系服务主要由文化娱乐服务与心理慰藉服务两个部分组成。
文化娱乐服务包括旅游活动、健身设施、棋牌活动、老年活动室、知识讲座、图书阅览以及书法绘画。农村留守老人参与健身设施、棋牌活动与老年活动室的比例最高,分别占比46.8%、48.1%和40.5%;参与旅游活动与知识讲座的老人较少,比例为25.3%和12.7%;仅有8.9%的留守老人参与过图书阅览,6.3%的留守老人参与过书法绘画,另有17.7%的留守老人未参与过文化娱乐服务。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农村留守老人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他们很少参与需要一定知识储备的活动,比如知识讲座、图书阅览和书法绘画,因此图书阅览室和法律咨询室也逐渐流于形式或另做他用,棋牌活动也成为日间照料中心最大收入来源。通过对农村留守老人文化娱乐服务需求满足程度调查发现,大多数留守老人认为比较满足,占比50.6%;部分留守老人认为一般,占比24.7%;仅有7.4%的留守老人认为完全满足;其余17.3%的留守老人认为不满足。从整体而言,农村留守老人文化娱乐服务需求满足程度较低,其根本原因是文化娱乐服务的单一化发展趋势,棋牌活动成为文化娱乐服务的主流,缺少多样化和适合农村留守老人参与的文化娱乐项目。
心理慰藉服务主要由心理咨询、陪同聊天、节日慰问、邻里交流和志愿者结对组成。其中,65%的农村留守老人参与过邻里交流,而参与过陪同聊天和节日慰问的留守老人均占比46.3%,仅有10%的留守老人参与过心理咨询服务,8.8%的留守老人参与过志愿者结对服务,另有15%的留守老人从未参与过心理慰藉服务。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村留守老人接受的心理慰藉服务主要是专业性较低的交流或陪同服务,而对于所需专业性较高的心理咨询则少有人参加。关于心理慰藉服务需求满足程度,58%的农村留守老人认为比较满足,24.7%的留守老人认为一般,仅有6.2%的留守老人认为完全满足,11.1%的留守老人认为不满足。以上数据反映出目前农村留守老人需求满足程度较低,其原因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农村留守老人对生理健康的重视大于心理健康,二是日间照料中心心理咨询专业人才的缺失。
3 农村留守老人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需求满足程度较低
通过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倾向和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情况,可以了解到目前农村留守老人在社区养老服务参与程度上较低,这与社区养老的宣传效果紧密相关。在农村留守老人需求满足方面,通过对日常照料需求、医疗保健需求、社会联系需求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目前农村留守老人参与服务频次普遍偏低,平均每位留守老人仅参加过每个服务大类中的1~2项小类服务,且参加的服务对专业化要求普遍较低,由于服务专业性不足、社区养老人才缺失以及资源稀缺等原因,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因此在社区养老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从农村留守老人自身的优势与资源出发,寻找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需求的方式是本研究的重点。
3.2 社区养老建设与管理体系不完善
通过对社区养老评价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目前社区养老对于农村留守老人有一定正向帮助,但社区养老建设仍存在许多不足,主要包括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在硬件建设方面存在以下明显不足,一是设备缺失,由于缺少资金,日间照料中心很多设备无法配齐,能为老人提供的服务十分有限,比如观察床位过少、医疗设备配备不齐等;二是流于形式,目前日间照料中心的法律咨询室与图书阅览室已成为社区会议室或其他用处,其真正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三是浮于表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很大一部分时间与空间主要提供棋牌活动,而忽视了社区老人的其他更深层次的养老需求。在软件设施方面,即在人才与专业性上有很大不足,一是工作人员过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仅有3名工作人员,需服务社区450位老人,工作人员存在很大缺口,而这与社会工作行业的发展前景存在紧密关系;二是专业水平较低,虽然工作人员皆接受过相关培训,但主要是社会工作专业方面的学习,但在提供需要较高专业水平的心理慰藉服务与医疗保健服务时,无法很好满足社区老人的养老需求。
3.3 农村留守老人内部优势运用不足
通过优势评估框架对农村留守老人认知、情感、危机、人际以及动机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到农村留守老人的资源与能力状况比较好,其中人际资源最为显著。对于子女不能随时在家照料的留守老人而言,人际资源所能给予的支持十分重要,可以充分发挥个人人际资源优势,解决养老困境。但就当前调查结果而言,农村留守老人并未充分运用个人人际优势满足养老需求,大多停留在简单互助、交流的层面,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志愿服务,进行深层次的互助养老。同时,农村留守老人在认知、情感、危机等方面的优势也未得到完全发挥,日间照料中心没有根据留守老人的个人性格和能力提供适合农村留守老人的社区养老服务。
3.4 农村留守老人外部优势缺乏链接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与访谈结果,农村留守老人的外部优势运用主要存在以下两点不足。首先,就社区内部而言,社区设有法律咨询室、图书阅览室、老年活动室等众多老人活动场所,但这些功能室要么是成为棋牌活动室,要么则被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的功能。其次,从社区外部来看,忽视了许多资源的链接,比如没有与周边医院、学校、社区以及企业达成长期有效、科学规范的合作。在与医院资源方面,仅在体检与知识讲座等方面达成合作,但在专业度较高的医疗保健服务方面没有相关资源链接,比如上门诊疗、家庭病床、康复训练等。在学校资源方面,城区中有丰富的大学资源,其中不乏社会工作专业、心理咨询专业、医学类等专业学子,但日间照料中心并未与其有任何合作。在与其他社区的沟通交流中,也略显乏力,成都有较多社区养老示范社区与社区治理示范社区,但该社区很少与其他优秀示范点进行经验分享。
4 对策和建议
优势视角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强调发现服务对象的个人优势资源与能力,通过整合服务对象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网络,让服务对象解决自身面临的困境,实现成长。基于充分运用服务对象内在优势与外在优势的角度,本研究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完善。
4.1 建立良好专业关系,准确评估农村留守老人的实际需求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社会工作者在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时,很大一个难题就是关于专业关系的建立,由于对社会工作的不了解及自我防御意识,部分农村留守老人产生了一定的排斥感,这也是服务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社会工作者首先应当与农村留守老人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在此过程中,需要逐步增强农村留守老人对社会工作的认同感,尊重农村留守老人的个人价值与尊严,与此同时,逐步减小社会工作者与农村留守老人之间的距离感,与服务对象建立对等沟通的伙伴关系。为了更加准确地评估农村留守老人的需求,要运用积极肯定的心态去评估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态系统,逐步发现并肯定农村留守老人的资源与能力,让农村留守老人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深入开展优势评估,充分挖掘农村留守老人的能力资源
在某种特定情境或条件下,几乎所有事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种优势,包括服务对象的个人品质、主观气质、特别技能以及社会联系等。首先,社会工作者在评估农村留守老人优势与资源时,不能让农村留守老人成为被动的客体,而是应当注重案主赋权,以农村留守老人为主体,帮助其积极主动地探求内部和外部的资源,强调案主自决,帮助农村留守老人建立信心与成就感。其次,对于农村留守老人而言,要注重其面对疾病与困难所展现出来的抗逆力,这会成为解决养老困境的动力与能量。与此同时,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学会如何评估农村留守老人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掌握将已发现的优势与资源运用在实践中,帮助农村留守老人解决实际困难。
4.3 发挥人际支持优势,建立专业的为老服务的社区志愿队伍
在开展农村留守老人社区养老服务中,社区志愿队伍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能弥补农村留守老人正式支持的不足,还强化农村留守老人的非正式支持,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村留守老人的社区养老需求。根据优势评估结果,农村留守老人最显著的优势是人际支持,通过社区组织或政府主导,充分运用人际支持优势,倡导社区内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进行服务,建立社区志愿队伍,并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满足社区老人在日常照料、医疗保健、社会联系等方面的需求。并且,在社区志愿队伍建设及管理中,挖掘低龄老人的潜力,帮助其发现自身优势与个人价值,实现再成长。
4.4 加强资源整合,构建农村留守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
当前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在地社会组织有紧密联系,大多日间照料中心都是由社会组织承接,进行开展实际的社区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的专业性直接决定了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对于社会组织而言,需要依据社区养老相关政策、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性及当地实际情况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社区养老规范管理体系与服务体系,同时完善自我造血措施,以便有效提供养老服务。与此同时,社会组织还应指定并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将人才的专业技能培训放在首位,提升社会组织的人才规模与人才质量。对于资金缺乏的日间照料中心而言,社会组织作为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营者,更要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的特性,优化资源整合,加强与周边医院、学校、社区以及企业的合作,比如与社区医院健康管理部门合作,注重对社区老人健康状况的关注;充分运用新都大学城的优势,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为社区老人开展多样化专业化的服务;加强与社区养老示范点的沟通交流,分享社区养老服务的优秀经验;积极链接周边企业资源,调动员工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的多方参与。
参考文献:略
原标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留守老人社区养老现状、问题与对策分析——以四川省某村为例
作者:胡雯 肖宇 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胡雯(1998—),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 肖宇(1999—),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