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种坚持,叫做一棵树等六十年。在甘肃陇南,光秃秃的荒山上,没人种粮,偏偏种起了地中海的油橄榄。
五年不开花,十年不结果,愣是种出117万亩橄榄林、45亿产业链,成了全国第一。这操作,被网友直呼:“反人类的中国式奇迹!”
你见过“荒山”值40亿吗?在甘肃,还真种出来了!
1964年,阿尔巴尼亚政府赠送给中国一万多株油橄榄树苗,拉开了这个产业的序幕。
橄榄油出身“地中海贵族”,生长环境挑剔,全球种植主要集中在希腊、西班牙等温暖海风地区,中国引种的命运并不顺利。全国12个引种点,多数夭折,唯独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活下来了。
陇南位于秦巴山区南麓、白龙江河谷,属长江流域干热河谷地带,年均降水600毫米,土壤呈弱碱性,被中外专家认证为“中国油橄榄最佳适生区”。
正是这片“山地夹谷”的极端地形,意外与地中海气候相仿,成了中国唯一真正让油橄榄“活下去”的地方。
1975年,第一批橄榄树栽种在当地国有林场,成活率低、挂果周期长,且难以机械化,数十年几乎无人问津。但有人坚持。
赵海云,国家林草局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带队研究橄榄适应性技术20年,累计筛选出108个品种,如今已大面积推广至白龙江沿岸15个乡镇。
截至2023年底,陇南油橄榄种植面积达117.35万亩,占全国过半,年产鲜果5.4万吨,橄榄油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最初一亩地的果子只能榨几斤油,如今每吨鲜果榨出240公斤初榨橄榄油,不但供应国内,还远销新加坡、韩国、西班牙等多个国家。
产业一旦成型,速度翻倍。2015年,陇南油橄榄综合产值仅11亿元;2025年预计达45亿元,增幅超过300%。这片荒山,从粮食都种不出来的“贫困地带”,变成了能出口欧洲的“油金带”。
橄榄油不是特产?在这里,它是“国货之光”。
当年被当笑话的“树”,如今却成了“国家宝贝”
上世纪90年代末,陇南外纳镇稻畦村的山坡,光秃得让人发愁。雨水不多、地皮浅薄,庄稼种一季,收不回来籽。
1999年,茹兴山——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动了脑筋,偷偷把部分山地拿来试种油橄榄。他说:“反正啥都不长,换棵树试试。”
那几年,没人相信这玩意能活。油橄榄要五六年才能开花,七八年才结果。村里人一边种土豆一边看他笑话。他坚持了下来。
20年后,他的村种满了树,全村变成了陇南最大橄榄种植点之一。如今,茹兴山已经带出几十户油橄榄种植户,户均年增收超5万元,村里建起了冷库和自动灌装线,果子采完直接进厂,48小时就能变成成品油。
除了村民自干,也有企业主动出击。2005年,陇南市武都区外纳镇,一家叫“橄榄之城”的企业挂牌成立,背后是一个退伍军人——祁大强。
当年他四处借钱,买下一批橄榄榨油设备。如今,他的厂房占地11.58亩,有冷库一座、榨油车间、灌装车间、储油库各一,还能日灌装2万瓶橄榄油,年入数千万,成为地方重点龙头企业。
企业撑起产业,技术抬高门槛。榨油环节采用从土耳其原装进口设备,过滤精度达微米级,初榨油品质可与西班牙同等级产品比肩。通过低温榨油、氮气封存、光控避氧等技术,油质保鲜时间超出国际标准。
赵海云团队的研究成果,让橄榄油“科技化”落地。他主导编制多项国家标准,推动油橄榄树种改良和区域品种适配,2006年起,油橄榄作为经济林被纳入国家林业政策支持目录,陇南拿到政策红利的第一波补贴。
从村里人笑话的“洋树”,变成央视报道的“致富树”,油橄榄已经不再是舶来品,而是从根扎进了甘肃黄土。
油能喝、果能吃、地能赚钱——穷县凭啥登上世界橄榄油榜?
游客到陇南,很多人最震惊的一幕,是有人端着一杯油在喝。
在陇南市武都区的祥宇油橄榄开发公司展厅,一排排玻璃杯盛着淡黄金色液体。负责人会介绍:“初入口有草木香、苹果味,喉咙有涩辣回甘感。不是调味料,是能喝的保健油。”
喝橄榄油不是噱头。陇南出品的油橄榄,鲜果采摘后需在12小时内完成榨油,否则油酸度上升,品质下降。陇南企业已建起快速分拣-压榨-灌装的全链条体系,确保从山地到瓶口,油脂稳定。
目前,陇南已形成“一市一链”格局:武都区、外纳镇、桔柑镇、汉王镇等地共建橄榄产业带,整合油橄榄种植、科研、加工、包装、电商、出口各环节,成为中国唯一拥有完整产业链的橄榄油产区。
国家油橄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点于此。陇南出产的特级初榨橄榄油,占据全国市场70%份额,并连续多年获得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际橄榄油大赛金奖。品牌认知度提升带动价格上涨,当前陇南出品橄榄油平均售价已超过西班牙同等级产品。
除了油,橄榄果也上了“副产品路线”。企业推出橄榄护肤膏、橄榄果蜜饯、橄榄食用酱等新品类。油渣用于肥料,果皮可做饲料,整果可做饮品辅料,实现全果利用、全链创收。
为进一步扩大影响,陇南还引入农业文旅融合。2024年起,武都区设立橄榄采摘节,吸引游客自驾前往,带动当地农家乐、交通、餐饮消费提升30%以上。橄榄油不再是冷柜里的瓶装液体,而是甘肃旅游地图上的“金名片”。
不是甘肃改造了橄榄,而是橄榄成就了陇南。油,从地里榨出,金,是土地生出。
参考资料:
到陇南赴一场橄榄之约.澎湃新闻.2024-12-25
地中海舶来的“金果果”,榨出40亿元“油产业”.新华网.2025-05-20
书写“液体黄金”的产业发展故事(尝尝“中国新特产”).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6-13
“漂洋过海”的油橄榄果.如何成为带动百姓增收的“致富果”?.央视新闻.2025-07-24
行进中国|到陇之南.寻味“液体黄金”.金台资讯.2025-09-09
新华全媒+·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丨甘肃陇南:百万亩油橄榄采摘开榨.新华社.2024-11-02
赵海云:从地中海“远嫁”而来的油橄榄,如何适应“东方水土”?.中国甘肃网.2023-05-1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