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红军连长泸定桥牺牲,战友60年后寻亲:追认烈士

0
分享至

说起云宗连这个人,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他的故事在红军长征的历史里占着一笔重要的位置。他是河南鹿邑县人,1903年出生在那里的姚庄行政村王庄自然村。家里算得上书香门第,太爷云莱珍和爷爷云宝申都是清朝的秀才,父亲云广锦文武双全,家里藏书不少。从小,云宗连就跟着父亲学文化,也练武艺,读过不少像《杨家将》和《岳飞传》这样的书,这些东西让他早早就有种为国为民的想法。那时候的中国,正赶上军阀混战,帝国主义欺负门,云宗连这样的年轻人,自然想投身军旅干点事。

1919年,16岁的云宗连考进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在开封念书。这学校后来改名叫中州大学,是冯玉祥管河南时办的,为西北军培养人才。在那儿,他认识了赵博生,两人志趣相投。1921年,云宗连正式加入西北军,先当见习排长,不久升到警卫连连长。那时候西北军纪律严,冯玉祥的部队也算有声望。大革命时期,西北军编进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云宗连跟着部队南下打仗。在北伐过程中,他接触到共产党人的影响,思想渐渐进步起来。部队里那些宣传材料,让他看到救国救民的路子。

云宗连参军后,回家次数少,家人挺担心他的。1928年,家里人以父亲病重为由,把他骗回家乡生铁冢镇黄台村,和王月英结婚。婚后没几天,他就得回部队,王月英当时已经怀孕。他走时留了张戎装照片,给妻子说等革命胜利了就回来接她。从那以后,两人就没再见面。王月英一个人在家,拉扯孩子,日子过得苦,但她一直没改嫁,就守着那张照片过日子。

大革命失败后,冯玉祥的部队开始清共,蒋介石和冯玉祥闹翻,中原大战打起来,西北军被蒋介石收编。蒋介石对西北军里的共产党人进行大清洗,赵博生带着一部人想在汉中起义,但没成功。后来,赵博生去孙连仲那儿当参谋长,孙部也被蒋介石收编成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调到江西去围剿红军。云宗连作为基层军官,一直跟着部队走。



1931年11月14日,在共产党人领导下,赵博生、季振同、董振堂率领第二十六路军一万七千多人在江西宁都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宁都起义,云宗连作为赵博生的警卫连连长,积极参与组织。他和刘向三、耿万福、吕咸等十多名青年军官秘密开会,准备暴动。赵博生还成立了七人执法队,云宗连先当副队长,后来当队长。起义前一个月,云宗连等军官被党组织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成功后,部队改编成红五军团,季振同当总指挥,董振堂副总指挥,赵博生参谋长兼14军军长,云宗连任军部作战处处长。从这儿开始,云宗连正式成了红军干部。

加入红军后,云宗连在苏区作战中表现突出。1933年1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时,他在黄狮渡一线打仗,立了功,升成13师37团团长,还得了三等红星勋章。那时候的反围剿,红军面对国民党的大军围攻,战斗激烈,云宗连带队冲锋在前,帮部队稳住了阵地。因为他能力强,陈赓把他调到瑞金步兵学校,当教员兼连长。陈赓当时是彭杨步兵学校的校长,看重他的实战经验。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革军委把几所红军学校合并,组成干部团。这个团是精锐,成员从部队挑有作战经验的班排长,总共一千四百多人,辖三个步兵营、一个特科营和一个上级干部队。陈赓当团长,宋任穷当政治委员,云宗连任机枪连连长。干部团在长征中担子重,云宗连负责机枪火力支援,行军打仗都冲在前头。

长征开始后,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四渡赤水,渡金沙江,北上找红四方面军会师。国民党军追得紧,大渡河成了大关卡。两岸地形复杂,彝汉杂居,水流急,蒋介石调川军守着,说红军会像太平天国的石达开一样完蛋。5月,红军先头部队到大渡河,红一团在安顺场强渡成功,但架桥难,国民党军追上来。毛泽东下令部队分两路沿河夹击北上,右纵队是红一师和干部团,由刘伯承、聂荣臻指挥,走左岸;左纵队是红一军团部、红二师主力、红五军团,走右岸,直奔泸定桥。



1935年5月29日凌晨,左纵队的红二师四团先到泸定桥,发起夺桥战斗。泸定桥是铁索桥,长百多米,只剩十三根铁索,桥头有堡垒,国民党川军几百人守着,机枪阵地居高临下。红四团突击队攀铁索过桥,战斗打得激烈。右纵队的干部团到对岸后,云宗连率机枪连掩护,发起攻击。国民党军见势不妙,打开两桶柴油浇桥点火,想烧桥阻挡。云宗连冲上去,一脚踢掉一个油桶到河里,另一个桶快爆炸了,他抱起桶推到桥下,自己跟着掉进大渡河,壮烈牺牲。那年他32岁。干部团的火力帮红四团过了桥,红军主力顺利北上。

云宗连牺牲后,因为战况紧急,没来得及记下名字,就成了无名英雄。刘向三是他的老战友,两人从西北军就认识,一起参加宁都起义,长征中刘向三在第五军团无线电大队当大队长,也亲眼看到云宗连牺牲。刘向三记得云宗连人高马大,行军时总帮体弱的同志背东西,牺牲时他掉眼泪。长征后,刘向三继续革命,建国后当水利部副部长、全国政协委员,但一直惦记着找云宗连的家人。建国初期,他就打听过,但那时候信息闭塞,档案散乱,没结果。几十年来,他没放弃,逢人就问,查档案,但总没线索。

直到1990年5月,刘向三去安徽亳州开淮河水利会议。会议间隙,有人说附近15公里就是鹿邑县,他一下子想起来云宗连是鹿邑人,就开车过去。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查到云宗连老家地址,王月英还活着,年近九旬。刘向三见到王月英,拿出照片确认,讲了云宗连的事。王月英守寡60年,生了个女儿云素勤,一个人拉扯大,日子苦,乡里有人说云宗连是国民党军官,她不信,就守着照片等。刘向三感动,马上指示鹿邑县政府追认云宗连为革命烈士,照顾家属。县里开始办手续,刘向三还写信给老战友黄火青和袁血卒。黄火青当时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中共十二大顾问委员会常委,袁血卒是民政部副部长,他们都支持,指示当地按国务院规定办烈属事宜。



追认过程花了两年,1992年11月19日,民政部正式批准云宗连为革命烈士,颁发证明书。鹿邑县委县政府落实优抚政策,给王月英家补助,解决生活医疗。20天后,12月9日,王月英病逝,临终前说把丈夫照片放棺材里,夫妻合葬。她就这样等了60年,终于知道丈夫的下落。云宗连的女儿云素勤和后人还在鹿邑,过普通日子,有的务农,有的打工,继续为国家出力。

2001年10月,刘向三出书《往事的回忆》,专门写云宗连的生平和牺牲,把他的故事公之于众。从西北军到红军,云宗连一步步走来,宁都起义是转折,长征中泸定桥是高潮。他的事迹,现在成了地方党史的一部分,鹿邑县有纪念碑,学校教育用。说到底,云宗连这样的普通红军干部,代表了那一代人的牺牲精神。没有他们,长征就过不去,大渡河就成不了根据地。追认烈士不光是给荣誉,更是让后人记住那些无名英雄的贡献。云宗连的家人也从中得到安慰,王月英的等待有了交代。

这个故事接地气,就在老百姓中间。云宗连不是大将,是连长,但他的选择影响深远。从书香门第到投军,从国民党部队到红军起义,他看到国家需要,就站出来了。泸定桥那仗,红军22位勇士过桥有名,但像云宗连这样的掩护部队,也付出了代价。刘向三找人60年,坚持不懈,也说明战友情谊深。1990年那趟淮河会议,本是工作,却成了寻亲契机,生活有时就这样巧合。追认烈士后,王月英的日子好转点,但她没享多久就走了,留下的精神给后代。云宗连的后人没出大官,就在本地生活,这也正常,英雄不一定传到高位,但故事传下去就好。



总的,云宗连的事,平凡中见伟大。连长不是高官,但责任重,泸定桥一役,他用命换桥,红军北上成功。战友60年寻亲,体现忠诚。王月英守节,代表无数军属。烈士称号,来得晚但实至名归。后人生活普通,继续建设,这才是延续。历史就这样,一点一滴积累成河,大家多了解,就能多点敬意。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雨月海星
雨月海星
雨月海星
56文章数 46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