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纸巾擦嘴,有的擦完会粘的一嘴纸屑,而有的就不会,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和生产工艺以及原料材质有关。100%原生木浆纸巾纤维长且结合紧密,不易断裂掉渣;而含再生浆或劣质浆的纸巾,纤维短且杂,容易产生毛屑。”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许凤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近日,“再生纸浆”相关报道引发业内关注。9月16日,在由北京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主办的“干磨纸浆进口政策法律问题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表示,干磨法再生纸浆看似“省事”,实则存在多重隐患。建议修订国家标准,抬高干磨纸浆准入门槛,并进一步强化海关监管,实现检验检测全覆盖。推动干法工艺升级,引导行业转型。
禁废5年,“再生纸浆”问题浮出水面
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其中就包括多年来进口量较大的废纸。于是,进口再生纸浆开始进入造纸企业与海外废纸供应商的视野。
许凤介绍,我国虽然资源丰富,但可以用于原生纸浆的木材不多,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化学纸浆。“正规废纸浆的生产工艺,需在液态环境下进行除渣、筛选等净化工序,再经浓缩加蒸汽处理(如热分散)和高温干燥,最终形成废纸浆。经此工艺生产的再生浆板,纤维含量可达91.5%以上(含水分8%),杂质极少,且在高温干燥过程中完成杀菌,符合卫生标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干磨纸浆生产。天津科技大学轻工学院副教授安兴业介绍,干磨工艺未使用水作为溶剂,导致无法通过水力分级、洗涤等步骤去除杂质。废纸原料中的塑料碎片、胶黏物、微生物、重金属(如铅、镉)等常见污染物,在干磨过程中难以有效分离。
“这些污染物一旦进入国内生产环节,就会变成‘隐形炸弹’:微生物污染,例如大肠菌群,可能威胁食品包装纸、卫生纸等产品的卫生安全;重金属残留会污染水处理系统,形成二次污染;未净化的杂质可能在纸机运行中堵塞设备,甚至影响成品纸的洁净度。”安兴业告诉民生周刊记者。
安兴业认为,这种夹带污染物的干磨纸浆,本质是把国外的固废垃圾“包装”成再生纸浆进口,进入国内后又通过废纸回用形成内循环,污染物会反复积累,长期看会拖累整个行业的绿色转型。
进口再生干磨纸浆品质对比(图/刘烨烨)
进口干磨纸浆质量参差不齐
2023年11月发布的《再生纸浆》(GB/T43393 - 2023)国家标准,对再生纸浆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等进行了明确规定。然而,专家们认为,该标准作为推荐性标准,对关键质量指标(如纤维完整度、杂质含量、微生物控制)缺乏强制性要求。
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以来,全国已发生多起海关查验出以再生纸浆名义进口固体废物并退运的案例。
2021年1月、12月,杭州海关依法退运1900余吨、2500吨不合格再生纸浆。2022年2月,在杭州海关所属嘉兴海关监管下,某企业进口的7批次、共计4117.84吨不合格再生纸浆退运出境。
2024年1月,青岛海关通报,所属黄岛海关现场查获申报品名为“再生浆”的货物为褐色絮状固体,伴有异味,拆解后发现货物内部夹杂塑料片、玻璃、石块等杂质。经权威机构鉴定,这些货物为回收的纸或纸板加工处理所得,但加工过程中未进行有效除杂,夹杂物和粗渣率超过限定标准,属于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
专家们表示,目前进口环节对再生纸浆的查验力度仍显不足,进口干磨纸浆质量参差不齐,但大多能以“再生纸浆”名义蒙混过关,这无疑让“带病”造纸原料进入国内生产链条,对环境和消费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完善鉴别标准体系改进技术
在生态环境部日前召开的2025年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管理工作会议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各地生态环境部门要巩固拓展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改革成效,会同相关部门持续做好相关工作。
8月27日,黄润秋主持召开生态环境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固体废物鉴别标准通则》(下称《通则》)等。《通则》编制说明介绍,我国固体废物产生强度高,但利用处置能力不足、相应的成本较高。随着国内对涉及固体废物尤其是危险废物的违法行为打击力度日益加大,企业利用现行标准中较为模糊的条款,将固体废物“改头换面”躲避监管的苗头逐渐显露。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有关专家表示,针对干磨纸浆进口出现的问题,应逐步完善标准,加强监管,把握好造纸资源稳定供应、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常纪文表示,进口干磨纸浆出现的问题,可能是标准有关指标针对性不强,也可能是进口干磨纸浆的检验检疫问题。建议相关部门联合开展调研评估,如果是执法监管有漏洞则加强对应的执法监管,如果是标准有关指标缺失要完善相关指标,并将推荐性标准转为强制性标准。
上述多位专家建议,在标准修订中,应增设强制性指标,明确纤维形态要求(如纤维疏解度、未分散纸片含量限值);加强对污染物(如塑料、重金属、微生物)的检测标准;增加对纤维回用性能的技术约束。通过严格的标准,淘汰不合格干磨纸浆产品,从源头上规范市场。
此外,进口环节是控制污染的第一道防线。专家们建议,强化海关监管,实现检验检测全覆盖。重点检测杂质、微生物和重金属;引入更先进的检测技术(如近红外光谱、X射线荧光),提升监管效率;建立纤维溯源体系,防止国外固废混入。
记者 | 刘烨烨
编辑 | 李雪
责编 | 姜玉函
出品 | 民生周刊新媒体部
关注民生周刊视频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