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斯洛文尼亚与外长法永时会晤期间明确指出:“中国不策划、不参与战争”。
这番话语虽简洁,却清晰地传达了中国的外交立场。外界或许误以为中国是在回避冲突,实则,这是中国在复杂国际形势下提出的“积极中立”理念。
其本质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通过坚守原则、采取行动以及发声引导,来维护和平、遵循国际法、防止被利用;推动对话解决争端,而非置身事外;同时在舆论场也积极回应,主动表达立场。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中立并非空泛口号,而是一整套有立场、有行动、有回应的综合策略。
原则当“盾牌”
首先从“原则”出发,中国并未选择与美国的拉拢和逼选边硬碰硬,而是将自身立场稳固地建立在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基础之上。只要坚守国际规则,中国的立场就具备坚实的合法性。
近期一些境外媒体炒作称中国可能“单独出兵”参与维和任务,中方迅速回应:任何出兵行动都必须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并需多方共同参与,中国不会单方面介入任何一方事务。
这也表明,中国的立场清晰而坚定:不被利用,不落入他人设下的圈套。这种外交取向并非临时决定,而是中国长期以来一贯坚持的外交理念。
王毅此前曾多次强调,“大小国家一律平等”。这句话看似寻常,但一旦与美国的做法对比,便显出明显差异。例如,特朗普政府曾强制要求欧洲国家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最高甚至达到100%。
美国这种赤裸裸的胁迫行为,与中国所倡导的平等、合作、互不干涉的外交理念形成鲜明对照。哪一方更容易获得国际社会信任,不言自明。
坚持和平主张还有更深层的历史根源。中国曾经历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战争,付出三千五百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才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段沉痛历史,使中国人民比任何人都更深刻理解战争的残酷。
正因如此,中国今日才会如此坚定地倡导和平与对话。这不是出于对战争的恐惧,而是深知战争代价之沉重,是国家与人民都无法承受之重。
因此,中国的“积极中立”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清醒的战略选择。它有原则支撑,有历史经验为根基,也有现实行动来落实。这才是王毅那句话真正的分量所在。
行动当“长矛”
当然,中国的“中立”并非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加以支撑。原则是基础,但要真正站稳脚跟,还需行动。
面对各种冲突与危机,中国并未袖手旁观,而是积极推动和解。不同于一些国家一味加码制裁、频繁输送军援,中国的做法是多跑动、多沟通、多调解。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特使多次飞赴欧洲,穿梭于不同国家之间,积极传递信息,努力促成各方重回谈判桌。
同时,中国还联合巴西等“全球南方”国家发布联合声明,并专门设立应对乌克兰危机的“和平之友”小组。从这些举措可以看出,愿意与中国一道推动和平的伙伴正不断增多,中国的“国际朋友圈”也在持续扩大。
外界对中国最尖锐的指责之一是所谓“中国援助俄罗斯”,但中国以明确立场和实际行动予以有力回应。
一方面,中国对军民两用物资的出口实施严格管控,明确表示不会触碰红线;另一方面,中国与俄罗斯保持正常的能源与贸易合作,这完全符合国际法规定,具备合法性。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俄罗斯军火中超过60%的零部件实际上来自美西方国家。如此一来,“中国援俄”的说法便不攻自破。
至于一些境外媒体散播的“中国将派兵”的传言,中国也公开予以否认,态度坚决:不会出兵,也没有必要出兵。这等于对外划出明确界限:中国的中立不是模糊不清的,而是有底线、有红线,不会被任何外部势力左右。
可以说,中国的行动维度构建了“积极中立”的第二根支柱。当其他国家在煽风点火时,中国在努力灭火。用最通俗的话说,中国的中立不是被动防御,而是有原则、有底气、更有实际行动的中立。
话语当“工具”
在国际外交舞台上,话语权本身就是博弈的重要手段。中国的“积极中立”除了依靠原则和行动支撑,还需在舆论层面掌握主动。
美国一直试图将中国卷入阵营对抗的泥潭。2022年,布林肯曾逼迫中国必须“谴责俄罗斯”;2023年,美国财政部副部长阿德耶莫又要求中国在“俄罗斯与国际秩序”之间做出选择。
但中国并未被带入节奏,始终坚持自身核心立场:劝说各方对话解决争端,避免军事冲突。有趣的是,美国自己编造的谣言,往往最终被自己戳破。
2023年2月,美国中情局声称中国向俄罗斯提供“致命武器”,布林肯等人随即跟进炒作,制造紧张氛围。但到了2024年,美军参联会主席布朗公开承认: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向俄罗斯提供过军事援助。
从造谣到辟谣,美国完成了自我打脸的全过程,甚至其俄乌问题特使凯洛格还宣称,只要中国停止“援助”,战争第二天就会结束。这种逻辑毫无根据,反而暴露了美国试图将中国当作“替罪羊”的意图。
中国并非被动应对,而是善于抓住机会塑造自身话语体系。例如,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王毅外长系统阐述了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
他特别强调,这一倡议并非另起炉灶,更不是要取代现有国际体系,而是要在当前框架下推动其改进和完善。这一表态,既是对国际社会的清晰说明,也是对欧洲释放的积极信号:中国是建设性的改革推动者,而非破坏者。
可以说,中国在话语层面采取的是“防御与反击”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坚定回应外界的不实指控和恶意猜测,一一化解外部陷阱;另一方面,主动利用国际平台提出自身理念,让世界更清楚地了解中国的立场与方案。
如此一来,中国的“积极中立”不仅在行动层面站得住脚,在舆论层面也具备了影响力与话语权。
参考资料
王毅表态:中方不参与、不策划战争——环球时报2025-09-1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