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啃老出现:很多家长浑然不知,反而认为孩子很上进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原创声明:请理性阅读,本文图片均源自网络;旨在传播正能量)

被“上进”外衣掩盖的新型啃老,家长们浑然不知 在大众的认知里“啃老族”可不是个光彩的词汇,一提及许多人都会流露出一丝不屑。

毕竟依靠父母生活,坐吃老本,怎么看都不太体面。

可当下的情况是“啃老族”的规模不断扩大还衍生出了新的形

有些孩子表面上对父母孝顺有加,实际上却让父母操碎了心,成为家庭沉重的负担,一种新型啃老现象,就这样悄然滋生......



新型啃老最具迷惑性之处,在于它披着“积极向上”的外衣。

与传统啃老族整日在家无所事事不同,这类孩子看起来十分勤奋努力,不是在全力备考研究生,就是满怀壮志地筹备创业。

但他们有个共同特点,那便是经济来源大多依赖父母。

前程无忧曾开展过一项《2023职场新生代财务状况调研》,数据显示,由于住房成本高昂、生活开销大且工资水平较低,近半数青年在经济上还无法完全独立,存在完全依赖或部分依赖家庭的情况。

其中25%的受访者表示,工作后仍会定期收到父母给予的经济支持或物质资助;21.7%的受访者称,工作后还会不定期接受父母的援助。

就拿我家亲戚家的孩子来说,小李都29岁了,还在一心备考研究生。

他的父母每月都会按时给他五千块生活费。

小李的父母总想着给孩子坚实的后盾,可长此以往,小李习惯了这种依赖,长时间的过度保护,反而削弱了他独自闯荡社会的能力。

每天小李除了去图书馆学习,就是回出租屋休息,生活圈子极为狭窄,社交能力也有所退化。有一次他父母去看他,发现他连简单的家务都做不好,房间杂乱无章。

父母虽心疼但也隐隐担忧,这样下去孩子何时才能真正独立?



当下有个流行词叫“慢就业”,指的是大学毕业后不立刻寻找工作,而是选择考研、考公务员、考教师资格证等。

不过要实现“慢就业”,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

只有经济压力较小才能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备考。

而这些经济来源,大多来自父母。

这一代家长,很多都受益于学历提升带来的好处,所以一听孩子说要继续深造,很容易就被说服。

但我们必须要分清,孩子到底是真心追求学术,还是借学习之名逃避工作。

我曾在网上看到一位母亲的求助帖。

这位母亲的女儿小张大学毕业后,先后报名参加了ACCA、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7个培训班。

母亲每次问她何时找工作,她总是回应“考完这个就找”。

就这样三年时间,家里为她花了20多万。

小张每天看似忙碌于各种培训课程,但实际上她内心十分焦虑和迷茫。

她害怕进入职场,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工作压力,所以选择不断学习来逃避。

社会心理学教授黄菡指出,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成年惊惶症”。

意思是面对复杂的职场环境,有些人躲在备考的舒适区里,既觉得安全,又能维持自己“上进”的形象。

有时候人们做一件事并非出于热爱,而是为了逃避另一件事。

家长不妨与孩子设定一个明确的时间期限,比如可以对孩子说:“妈妈支持你全职备考,不过时间限定为一年,在这一年期间,你必须参加3次真实岗位的面试。”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若想逃避压力、不想外出工作,这是个人的自由,但不能让父母为这些选择承担后果。



如今创业成为时代潮流,可很多孩子严重缺乏风险评估能力。

我在观看《金牌调解》节目时有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徐女士一家都是普通的打工人,她和丈夫辛苦打拼,挣的每一分钱都饱含血汗。

她的儿子小江一心想要创业,实现经济自由。

小江第一次创业时徐女士和丈夫拿出了所有积蓄全力支持。

可小江由于年轻缺乏经验,创业很快就失败了还欠下了不少外债。

徐女士心疼儿子,四处借钱帮他偿还了大部分债务。

本以为经历这次失败,小江能踏实找份工作,可他依旧不死心,整天缠着父母。

徐女士实在拗不过,将家里唯一的房子抵押,贷款80万,全部给小江用于二次创业,结果不言而喻。

创业失败后小江一蹶不振,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徐女士和丈夫不仅失去了房子还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创业与赌博,有时真的只有一线之隔。

现实中像小江这样的孩子不在少数,他们严重缺乏风险评估能力。

有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创业尝试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

这并非是反对支持孩子追逐梦想,而是应该讲究策略。

在孩子创业之前,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和风险。

同时鼓励孩子先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了解行业运作规律后再进行创业,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那么在当下时代的我们如何做好父母,帮助孩子们把好人生这一关呢......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