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属于体能主导耐力运动。
✅ 为什么要有新概念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高温问题已对体育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对马拉松影响尤为显著。在高温下长时间跑步,受热应激会影响,核心体温升高幅度更大,表现普遍下降,患热相关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据现有研究推测,到2085年,北半球仅有12座城市能在夏季安全办赛。
2017年天津全运会马拉松,超半大众选手接受救治;2019年陕西宝鸡陈仓国际马拉松赛因高温紧急终止;2024年北极漠河极昼马拉松因高温延期;2024年四川广元半程马拉松因高温熔断。马拉松赛事需采取应对高温的措施,高温预警已引起广泛关注。
业界通常把湿球黑球温度(又称“综合温度热指数系统”,WBGT)作为赛事“安全”或“取消”的临界值,WBGT>27°C时,应取消比赛,虽然考虑了湿度等因素,比较贴近运动员的热感受,但其主要聚焦于“安全”或“取消”的临界值,缺乏精细化预警标准。在细化后的WBGT的基础上,构建精细预警体系,对指导精细办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中国历年气象资料与2023年中国田协认证的528场中国内地马拉松赛的气象数据,以WBGT替代气温作为主要热指数,结合气象数据与赛事分布数据,构建精细化高温预警体系。以期为抓好赛事安全的提供科学参考。
✅ 细化的高温预警级别
红色预警。极端高温条件。WBGT处于26.0-,27.0℃,应取消或推迟赛事,确保人员安全。
橙色预警:温度较高但尚未达到红色预警级别。WBGT处于23.2-26.0℃,已构成较高风险,需密切关注天气,采取增补给站等措施,减轻高温影响。
黄色预警:温度较高但仍可接受范围。WBGT处于20.4-23.2℃。组织者应提前通知注意防暑、加强医疗团队,确保安全顺利办赛。
分析1961—2020年的历史数据,中国内地马拉松赛的高温年均总预警期,从1961—1970年的74.89天延长到了2011—2020年的91.36天;这与全球气候变暖的节奏趋同。其中,1991-2020年这段时间为89.88天,黄色预警期以44.02天占据最大比重(49.96%),在多数地区,轻度高温暴露是影响安全的主要风险。橙色预警期达到37.17天,相当数量的举办地存在较严重的高温暴露风险。
总预警期呈“南长北短”的空间格局,云贵高原最长;云南南部地区普遍超过7个月,为全国最高。此外,东南部低纬度地区的高温高湿,也对办赛构成一些威胁。红色预警期与橙色预警期也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西藏和川西高原的黄色预警期较长。
✅分析上述认证赛事,不难发现
1)赛事场次分布特征与区域差异。浙江、广东和江苏分别以50、44和44场赛事位居前列,其他地区赛事较少。这种分布差异主要受经济水平、气候适宜性以及人口密度的综合影响。
2)预警等级特征与区域分布规律。
① 红色预警:数量最少,主要集中在广东(共3场,其中1场A类)、湖北(共2场,其中1场A类)和河北(1场A类)。
② 橙色预警:数量多于红色预警,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6场、江苏5场)。
③ 黄色预警:范围最广,是全国范围马拉松赛事的主要高温暴露等级,在赛事密集的东部沿海地区更为显著。广东有5场(其中A类5场,C类2场);江西有8场(其中C类赛事占比最大)。
东部沿海地区赛事数量多,高温预警风险分布广泛且层级均衡;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赛事数量少,高温预警覆盖范围有限。这既体现了气候差异,也反映了组织能力差距。
✅针对性建议
1)红色、橙色、黄色三级精细化预警体系,实现了应对热威胁的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防控"转变。红色预警(WBGT≥26℃)明确指需取消或推迟;橙色预警。(23.2℃≤WBGT<26℃)强调需加强监测与应急措施;黄色预警(20.4℃≤WBGT<23.2℃)提醒保持警惕并做好预防准备。该体系为主办方提供实施差异分级管理的工具。
2)中国马拉松赛事高温暴露呈现显著的地域差异,预警期整体呈现“南长北短”的空间格局。
云贵高原和东南沿海地区高温高湿,高温暴露最严重且预警期最长,需采取严格的防暑措施。西北某些地区及青藏高原,气候相对凉爽,高温暴露期较短,是夏季办赛的适宜区域。
3)赛事等级越高、高温暴露强度越大,红色预警和A类赛事的潜在风险尤为突出。
在高温暴露较严重的区域(如广东与云贵),办赛应当避开极端高温时段,加强高温应对措施。在轻度高温暴露的地区(如江浙),通过完善流程和应急预案,提升安全与适应性。高温暴露较低的西北地区可作为未来夏季马拉松办赛的优先举办地点。
✅结语 这颗地球,还会好吗?!
虽然WBGT已被广泛应用于赛事的高温监测,但在不同地区和气候下的适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特别是马拉松的主战场——热岛效应显著的城市。未来可尝试结合风速、湿度变化等更多的气象参数,完善对高温的测算衡量方式。
高温暴露期显著延长的趋势,是否会在未来几十年持续,答案只能留给时间。同时,应结合多种对未来气候的模拟,未雨绸缪的思考应对措施。
总的来看,即使是在年度平均高温较高的地区,通过优化赛事流程和加强防暑措施,以及将办赛时间避开高温期,都可以减少高温的影响,实现安全办赛,快乐参赛。
文/石勇,上海体育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副教授
图/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