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日军严禁公开的照片,赵一曼刚被折磨完,日军为炫耀拍下这张照片

0
分享至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火车开动前,她向看守要了一张纸和一支笔。

我要写封信,给我儿子。

那是1936年8月2日的凌晨,哈尔滨站台上风很大。

赵一曼,31岁,刚刚从三次审讯和无数次酷刑中熬过来,左臂受伤,左腿骨折,还带着几道未愈合的烫伤。

可她说话的时候,声音稳稳的,没有一点颤抖。

写信这事儿,守卫本来不答应。



可最后还是给了。

没人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因为她已经被判了死刑,也许是因为他们也明白,这封信再不写,就没机会了。

信写得不长。

她说对儿子最遗憾的,就是没能亲自教他认识字;没能陪他长大。

她最后写了这么一句话:

希望你长大成人之后,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这封信后来被送到了延安,抄写成数十份,传遍各个抗日根据地。

可那时候没人知道,在写信前几个小时,日军还给她拍了一张照片。

这事儿说出来总让人觉得怪怪的。

一边是酷刑,一边却还要留影。

可照片确实存在,后来在日本宪兵队档案里被人意外翻出来。

照片上,她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手指还绑着纱布。



身后站着两个军官,表情是那种说不清的得意。

这张照片,曾被列为“禁止公开”。

不是因为它血腥,而是因为它尴尬。

照片拍下的,不是胜利,而是一个失败的审讯记录——赵一曼从头到尾没招一句,敌人什么也没问出来。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赵一曼其实不是东北人。

她出生在四川宜宾,原名李坤泰。

家里是书香门第,父亲是清末秀才。

从小读书好,性格倔。1926年,她考进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那会儿黄埔出来的学生,不是去前线打仗,就是转入秘密战线。

她选了后者。1927年去苏联,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政治和军事。

两年后回到上海,做地下工作。

九一八事变后,她主动请缨去东北。

东北那时候已经被日军占了,状况非常复杂。

赵一曼一到沈阳,就在奉天特委做工人组织工作。

后来调到哈尔滨,化名“李一超”,和黄维新假扮夫妻,在市总工会活动。

白天是工会干事,晚上是地下交通员。

那会儿的哈尔滨,日伪警察密布,宪兵队三天两头抓人,稍不小心就有生命危险。

她不是没想过撤退。

可组织让她留下来,继续负责珠河一带的妇女动员工作。

她就去了,还带了几批人上山,和哈东游击队接上了头。

1935年夏,日伪军开始大扫荡。

那次叫“大讨伐”,几万人马围着珠河、延寿、宾县一带转。

游击队转移太慢,赵一曼带着一支联队掩护突围,结果在山里被打散了。

她左臂中弹,后来藏身西北沟一个老乡家养伤。

谁知道老乡儿子是个特务线人,偷偷报了信。

她被捕那天是11月22日,天已经很冷。

敌人先把她关在伪珠河县公署,开始审讯。

审她的是大野泰治,日本宪兵队的头目。

这个人手段很狠,传说曾经用钢针刺进俘虏的指甲缝。

赵一曼给自己编了个身份,说是商人遗孀,来东北做买卖。

大野不信,问她:“赵尚志的部队在哪?

她盯着对方一句话没说。

大野问她:“你为什么要反日?

她说:“我是中国人。

大野笑了:“中国人很多,但不是每个中国人都像你。

她说:“中国人反抗侵略,不用理由。

这段对话后来被翻译韩勇义记录了下来,传到后方。

赵一曼说完后还紧紧盯着翻译的嘴,怕他少翻了。

那时候她说话已经很吃力了,因为前一晚刚被火烙过,喉咙沙哑得厉害。

几天后,敌人把她送到哈尔滨市立医院治疗。

理由是“保住她的命,好继续审”。

但更真实的原因,是上级想让她在医院里“软化”。

她在医院住了一个月,身上插着引流管,左腿打着石膏。

她靠在病床上,几乎不能动。

就是在这段时间,日军拍下了那张照片。

照片后来归入宪兵队内部资料,被标注为“抗联高级干部——赵一曼”。

医院里,她争取了两个看守:一个叫董宪勋,是本地人;一个叫韩勇义,是伪警察厅派来的护士。6月28日晚上,他们帮她逃了。

三个人趁巡逻换岗,从后门溜出去,躲进松花江北岸的树林。

可没走出多远,就在宾县附近被拦住了。

赵一曼因为腿伤,跑不快,最后被重新抓了回来。

这次换了地方,送进哈尔滨伪警察厅。

那地方专门审重犯,用的刑具比珠河县的还狠。

木杠、皮鞭、火烤、灌凉水、跪砖头,全来了一遍。

她还是没招。

林宽是审她的特务头子,后来在审讯记录上写了一句话:“该犯毫无悔意。”这句话现在还藏在黑龙江省档案馆的原件里。

到了1936年8月1号晚上,赵一曼被通知“第二天启程”。

她知道,自己命不久矣。

第二天凌晨,她坐着火车,往珠河方向押解。

途中写了那封遗书。

8月2日清晨,车到珠河站。

当天上午,她被秘密执行枪决。

没有留下遗体,也没有公开通报。

敌人怕引发动荡。

那之后好几年,当地人都不敢提她的名字。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才有人在档案堆里翻出了她的案卷和那封信。

最早发现她照片的是一位研究东北抗战史的学者,1982年在东京外务省资料室看到的。

照片背后写着:“昭和十一年,哈尔滨市立医院,赵一曼。

照片被带回国内,后来刊登在《抗战文献资料汇编》第三辑上。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她“李一超”。

  • 参考资料:
  •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人物传(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1年。
  • 赵一曼烈士纪念馆编,《赵一曼资料选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东北抗日联军史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 刘统,《抗战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民出版社,2015年。
  • 《抗战文献资料汇编》第三辑,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整理,1986年。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抽象派大师
抽象派大师
开心每一天
456文章数 5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