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五架车村新村风貌。溶江镇人民政府供图
红色基因浸润人心,绿色产业富民兴村,古色文脉赓续绵长。近年来,兴安县溶江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三色融合”为发展路径,探索出一条互促共进的乡村振兴特色之路,让乡村面貌焕发新颜,群众幸福感持续攀升。
红色铸魂,点燃发展“红色引擎”。溶江镇是一片浸润红色记忆的土地,红军长征的足迹深深烙印在这里。如今,这段光荣历史正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劲动力。该镇坚持党建引领,推动红色传承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精心构建金石片区“一轴两区五地”发展新格局——以长征路线为轴,建设红色教育研学区与“两山”理念实践区,同步打造红色基层阵地、研学基地、产业高地、乡风胜地与家园福地,让红色资源绽放时代光芒。
随着新文村入选2023年全国红色村试点扶持建设村名单,溶江镇红色资源开发迈入新阶段。一方面,投入专项资金重点修缮红色遗址,建成集“参观、学习、体验”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同步打造兴安县首家红色廉政文化展馆、新寨门红色文化主题村、思源廊红色文化长廊等阵地,构建起“一馆一阵地、一廊一站所”的红色矩阵,让红色地标成为可触摸的“精神坐标”;另一方面,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选拔优秀年轻党员、退休老党员、志愿者及烈士后代等6人担任专职讲解员,累计开展“红色大讲堂”“初心堂思政课”等活动20余场次,让红色基因深度融入群众血脉。
绿色富民,打造生态“增收密码”。青山环抱、绿水潺潺,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溶江镇发展的“绿色家底”。近年来,溶江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新路。
在生态保护方面,溶江镇扎实推进春季生态造林、漓江流域(源头金石段)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2024年来,联合执法部门累计出动130余人次,严厉打击乱采滥挖、破坏水体等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涉重金属环境隐患排查、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等工作均落地见效,全力守护漓江源头生态安全。如今,五架车村成功获评“广西生态特色文化旅游示范村”,成为溶江镇生态建设的生动缩影。
生态优势如何转化为发展优势?溶江镇给出了“产业答案”。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葡萄、金桔、草莓、百香果、罗汉果等特色产业持续壮大——五架车村的葡萄缀满藤蔓,廖家村的草莓甜香扑鼻,金石片区的百香果汁水甘甜。同时,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吸纳2100余户群众入社,带动群众年均增收近1.5万元,让“绿色家底”真正变成惠及民生的“富民资本”。
古色添韵,唤醒千年“文化记忆”。溶江镇历史底蕴深厚,拥有古灵渠、汉墓群、秦城遗址等秦代遗迹,以及龙船调、贺郎歌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在古迹保护方面,溶江镇持续推进秦城遗址(通济城)考古发掘,联合专业文保机构梳理历史脉络,同步开展遗址修缮与周边村落环境整治,实现遗址风貌与村落景观有机融合,打造独具魅力的秦韵“古村落”名片。在民俗传承方面,定期开展龙船调、贺郎歌等民俗技艺培训,培养文化传承人10余名;依托“三月三”、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村级文化广场、老年活动中心举办民俗展演,让群众在参与中重温文化记忆,感受传统民俗的深厚魅力。
红色铸魂、绿色富民、古色添韵。今日的溶江镇,正以“三色”融合为笔,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一幅生机盎然、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张华、李慧敏)
金石百香果航拍。溶江镇人民政府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