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红色基因在少年血脉里奔涌

0
分享至

“在金隆芳烈士纪念碑前,我仿佛听到了他当年在反击‘日军’大扫荡中慷慨赴死的脚步声。”9月8日,在马鞍山市“全民国防教育月”启动仪式暨“开学第一课”活动中,马鞍山市采秣小学的三位红领巾宣讲员自信登台,将他们从革命遗址、英雄故事中汲取的力量,化作深情的讲述,让含和独立团的烽火岁月、新四军濮塘作战指挥部的运筹帷幄、金隆芳烈士的铮铮铁骨,深深打动了在场所有人。

这动人的声音,源自课堂,却回响在广阔的红色大地上。近年来,“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马鞍山市采秣小学创新“开发——转化——应用”的模式,引领学生成为本土红色资源的挖掘者、讲述者和传承者,让国防教育真正扎下根、“活”起来。



红领巾宣讲员王恺曈宣讲金隆芳烈士的故事


学校文博社团走访老战士

从课本到热土的深情奔赴

“每次宣讲,我都会认真准备,希望自己能够把红色故事讲得更加生动,让更多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9月8日当天,王恺曈已经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深情讲述金隆芳烈士的故事。两年前,成为红领巾宣讲员之初,她领到了学校汇编的本土红色资源手册,被里面金隆芳烈士的故事打动,“读了一遍又一遍”。

从故事里,王恺曈了解到,金隆芳的家乡在马鞍山市含山县,他在战争年代依然坚持写文章、办刊物,宣传进步思想;他在一次反击日伪军大“扫荡”中壮烈牺牲,年仅30岁。金隆芳忘我的奉献精神,让王恺曈心生敬仰。之后,她根据学校修订的《马鞍山市红色地图》,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位于含山县环锋镇大庆社区天鹅岗自然村的金隆芳烈士纪念碑亭。纪念碑前,她录制了关于金隆芳烈士的宣讲视频。“通过了解先烈的事迹,我更加热爱祖国和家乡,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作为红领巾宣讲员,我不仅学习了红色知识,还传承了红色精神,这些让我觉得很有意义。”王恺曈说。

2023年8月,马鞍山市采秣小学启动“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将课程建设与活动开展紧密结合,并将培养红领巾宣讲员、开展国防教育实践作为重要抓手。两年多来,学校依托文博社团招募了三届共80名社员开展实践活动。其中,近20名红领巾宣讲员成长为社团骨干。

2024年1月,马鞍山市采秣小学被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认定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学校展开系统性探寻,主动联系宣传、部队、文教等共建单位,深入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档案馆、市博物馆,实地走访三区三县,从全市102处革命遗址和诸多新时代建设成就中精选出16处,修订了《马鞍山市红色地图》。

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师生撰写拍摄计划和宣讲脚本,带领红领巾宣讲员赴革命遗址和干休所等地,采集一手图文音像素材,按照“人、物、事、魂”四个篇章,开发出包含16页的本土红色资源手册和20集“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宣讲视频。

“学校创新性提出‘人、物、事、魂’四个篇章,为后续本土红色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清晰的框架。”马鞍山市采秣小学负责人介绍,“人”即英烈楷模,“物”即遗址新貌,“事”即亲历者说,“魂”即时代军魂。学校以生为本,引领学生从课本走向红色大地,在红色资源的“开发——转化——应用”中受教育、砺成长,红色基因得以传承。

从聆听到宣讲的薪火相传

寻访归来,才是创造的开始。当历史的尘埃被轻轻拂去,真正的使命是将火炬传递下去。马鞍山市采秣小学五年级红领巾宣讲员陈知行的成长轨迹,便是这一过程的生动注脚。

两年来,为讲好新四军濮塘作战指挥部纪念馆以及小丹阳战斗遗址的故事,陈知行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为了让讲述更加详实,她反复查证历史资料,几分钟的讲解词数易其稿;为了让讲解更加生动,她反复向学校老师以及红色场馆讲解员请教宣讲技巧;为了让宣讲情感更加真挚饱满,她利用课余时间前往纪念馆和战斗遗址,沉浸式地触摸历史,接受心灵的洗礼。

“担任红领巾宣讲员以来,参与红色宣讲让我深刻认识到:英雄不只是课本上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为信念奋斗的人。”陈知行曾多次前往马鞍山市博物馆、文旅局、干休所等地进行宣讲,去年还作为马鞍山市第四次少代会代表在大会期间做红色宣讲。“我深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自己不只在讲故事,还在传递一份红色的力量”。

在马鞍山市采秣小学,学生们从红色资源的“采集员”转变为“创作员”和“宣讲员”。他们梳理素材,讨论角度,将厚重的历史转化为同龄人能听懂、喜欢听的宣讲词。在老师和家长们的辅助下,学生们担任出镜宣讲员,在自己寻访过的纪念碑前、旧址里,录制了20集主题宣讲视频。镜头前的他们,眼神里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宣讲的自豪。校园里,国防角、主题班队会、文化艺术节到处活跃着他们的身影。反复的宣讲练习,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更让红色故事深深烙印在他们心中,让学校红色课程得以落实。


红领巾宣讲员陈知行在宣讲红色故事

从活动到课程的生态构建

如何让澎湃的激情沉淀为恒久的滋养,让精彩的活动固化为常态的育人生态?马鞍山市采秣小学的回答是:课程化、体系化、常态化。

学校将学生参与挖掘、创作的本土红色资源手册和“追寻红色足迹 传承红色精神”主题宣讲视频,转化为校本课程的“活教材”,让国防教育带着浓郁的“本地味”,走进道德与法治、语文、综合实践等课堂。学校还利用楼梯、走廊创设国防角、打造宣传橱窗,通过图片、心得、手抄报、小制作等形式展示学生的寻访成果;在地面游戏区设计国防主题游戏,让红色文化在校园环境中无处不在。

在入学礼、入队礼、成长礼、毕业礼等关键节点,学校精心融入国防教育元素,在光荣时刻传承红色基因,为每一阶段的成长赋予特殊的意义。此外,学校常态化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组织师生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和红色场馆等,让育人生态融入日常“润心铸魂”。学校还申请了省级课题《本土红色资源融入小学国防教育的实践研究》,将实践成果提升至课论高度,为国防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科学指引。

从深情奔赴的踏寻,到自信昂扬的宣讲,再到日常生活的浸润,马鞍山市采秣小学打通了“开发——转化——应用”的全链条,构建起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本土为特色、以课程为根基、以课题研究为引擎的国防教育新生态。“一直以来,我们致力于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课题研究等方面协同推进校园国防教育体系的建设。学校开发的本土红色资源,正是我们国防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和创新实践。”马鞍山市采秣小学负责人介绍,“在这里,国防教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可知可感的家乡故事、身体力行的实践探索。它让国防教育从书本走向现实,从校园延伸到社会,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培根铸魂’是我们的育人目标,让国防意识如春风化雨般融入学生的成长血脉,让捍卫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的信念代代相传。这,正是我们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国防教育的意义所在。”


学校在本土红色资源开发成果推广活动中表演舞台剧《小英雄雨来》

(记者 谢婷婷 通 讯 员 柴家峰 赵继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安青传媒 incentive-icons
安青传媒
安徽青年报新媒体中心
66272文章数 584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