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黄浦“八五”普法——南京东路街道:深耕法治试验田 夯筑普法新生态

0
分享至





—南京东路街道“八五”普法工作掠影

深耕法治试验田

夯筑普法新生态



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南京东路街道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借司法部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点契机,聚焦重点群体与领域,推动法治宣传教育纵深发展、居民法治素养提升。同时,将普法与依法治理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黄浦特征、南东特色的普法依法治理品牌与路径,为“八五”普法贡献“南东样本”。

一、总体情况

坚持建立健全街道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部署“八五”普法各项工作,强化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街道法治建设工作品牌和影响力不断凸显,作为全国八个司法部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试点单位,全市首发首创《公民法治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局长王晓光、副局长杨金宇带队实地调研,对试点情况予以肯定。案例《以“硬指标”评价“软素养”——南东街道系统化推进公民法治素养指标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获评2023年度上海市法治建设十佳提名优秀案例。《多格合一 “法智”赋能 合力提升商圈矛盾化解能级》项目获评“2024年度上海市司法所法治赋能基层治理示范项目”。顺天村居民区坚持发挥市政府基层立法联系点、区首批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联系点作用,发扬民主、汇聚民智、普及法律,成功创建第九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二、主要做法

(一)先行先试,种好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试验田”


1.构建“四大行动”培育新生态

作为全国八个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试点单位之一,南京东路街道在全市首发《公民法治素养测评指标体系》,该体系具备“可落地、可量化、可持续”特点,开展多次测评,获司法部实地调研肯定。街道将公民法治素养提升行动纳入法治建设总体部署,实施法治实践培育、法治民意直通、法治文化涵养、法治素养测评四大行动,形成工作闭环。

2.定制“五大维度”容纳多样性

针对辖区群体、业态及利益关系的多样性,街道创设特色法治文化IP、线上“法治百宝箱”、城市“法治微景观”、法治共建“生态圈”和年度法治“主题日”,精准匹配各类法治需求与供给,优化法治配置。

3.创新多元普法激活新引擎

街道通过“浸润式”挖掘红色法治基因,结合永安百货、“南京路上好八连”、黄浦剧场等红色事迹,巡回放映《辅德里》等红色法治戏剧;“融合式”传承海派法治文化,在石库门弄堂举办法治嘉年华,设置“宪”在请答题、一“法”即中、圈住“法宝”趣味法治游戏;“嵌入式”打造“最江南”普法产品,以方言演绎《阿拉“花园角”》《老城厢的厕所革命》等“浦江微法剧”,引发居民共鸣。

4.探索“精准评估”跃上新台阶

街道从“法治培养、法治信仰、法治认知、法治行为”四方面,制定全市首个社区居民“公民法治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八五”普法期间,联合市法治研究会、上海社科院法学所成立课题组,邀多方参与优化后正式推出。案例《以“硬指标”评价“软素养”-一南东街道系统化推进公民法治素养指标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获评2023年度上海市法治建设十佳提名优秀案例。

(二)精准滴灌,聚焦重点构建普法依法治理“新范式”





1.聚焦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筑牢示范引领法治根基

街道举办《从“营商”到“赢商”:习近平法治思想如何重塑市场信心与创新动能》《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法治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 以全面从严治党护航南东高质量发展》等习近平法治思想系列学习报告会,融合专家讲座与案例研讨,形成“关键少数”示范、全体干部践行的格局。

2.探索重点人群精准普法,创新推出“四色普法工程”

街道推出“四色普法工程”:“传承红”聚焦红色法治文化,开展“寻迹红色法治记忆”系列活动;“先锋白”发挥普法领头人作用,邀“小巷法官”为法治带头人解读法规;“智汇蓝”将普法与剧本杀结合,为楼宇白领带来全新普法体验;“青芽绿”联动“小水珠计划”,让中小学生化身“普法小主播”。累计举办“四色普法”活动25场,吸引三千余人次参与。

(三)文化浸润,持续注入普法依法治理品牌“新动能”





1.推动“法润南东”认知度和影响力持续攀升

打造普法IP“南东法宝”,开发法治主题台历、表情包等衍生内容,通过书法、美术等形式及周边产品,塑造品牌亲和力。对标“打造代表上海形象和水平的标志性街道”定位和要求,从打造特色法治文化IP、城市“法治微景观”、法治共建“生态圈”、年度法治“主题日”五大维度,开启“法润南东”品牌进阶升级,打造线上“法治百宝箱”平台,“乐法学堂”栏目累计发布《“法宝说法”小剧场》9期、《童言普法广播剧》6期,收获近万次浏览、转发与点赞。

2.打造普法景观带“法治IN巷”

通过创意普法墙绘、法治主题景观小品、国风雕花装饰等艺术形式,将法治内核与景观美学融合,打造法治文化传播新样板。运用AR技术,引入“南东法宝”担任虚拟讲解员,触发沉浸式导览提升普法体验,多维度激活阵地的文化传播效能。

3.打造法治实践阵地“零距离家园·法研社”

依托顺天村市政府基层立法联系点、黄浦区重大行政决策联系点的双重优势,常态化开展立法调研、法治沙龙、协商议事等活动,推动法治基因转化为治理效能。例如立足微更新项目,同步制定管理规约,实现建设到治理的全流程法治参与;聚焦商住混居环境问题,开展一系列“商居睦邻”的公约实践。这种潜移默化的培育路径,推动“南东之治”法治生态初具雏形,实现法治素养与社区治理效能的双向提升。

(四)以“硬指标”评价“软素养”,提升普法科学性

为推动公民法治素养提升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街道探索构建适用于社区居民的公民法治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健全基层法治建设“实践—反馈—再实践”的工作闭环。与市法治研究会、上海社科院法学所,共同成立专项课题组,邀请市、区司法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法治领域专家学者、资深记者等参与论证分析和优化完善。

(五)以“直通点”打通“民意网”,提升普法实践性






南京东路街道立足区位,开启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的“直通车”,构建自下而上的民意网络,选定立法联系点、人大代表之家等15个机构作为“法治民意直通点”,通过沙龙、研讨等形式汇集民智。其中顺天村居民区作为市政府的立法联系点,先后为《上海市住房租赁条例》等13部法规规章提出立法意见建议131条,其中15条被采纳。

三、结语

“八五”普法工作已临近尾声,南京东路街道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主线,全面落实普法责任制,系统谋划、创新破题,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力度的普法答卷——辖区居民法治观念显著增强,全民法治素养实现质的跃升,普法工作成效成为基层法治建设的生动注脚。

来源:南京东路街道

编辑:朱一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海市黄浦区司法局 incentive-icons
上海市黄浦区司法局
黄浦区司法局官方发布
4770文章数 65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