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读书 | 烽火记忆——抗战期刊中的人与事

0
分享至




题签 黄富强

第22期《读书》版目录

百家品读

烽火记忆——抗战期刊中的人与事

段艳文

房茶话

让书“读”我

黄富强

书林掠影

山河无恙 浩气长存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图书小辑

书海快递

来自江西战场的日军侵华铁证

——《敌军日记》再版新书发布会在南昌举行

百家品读

烽火记忆

——抗战期刊中的人与事

段艳文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也是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的辉煌篇章。

抗战期间,无数期刊记录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抗争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些期刊史料不仅是历史的真实见证,更是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重要载体。本文将梳理多种抗战期刊所记录的人与事,与读者共同感受那段用鲜血与生命铸就的壮烈史诗,汲取伟大抗战精神中生生不息的奋进力量。

一、东北烽火血路


1933年《生活画报》第14号。

1933年,《生活画报》第14号在上海出版。该刊为邹韬奋先生所创办《生活》周刊的副刊。本期专题图片《热血与冰雪》报道了在冰雪中行进的东北义勇军马队,以及冯占海部队在黑龙江省方正县缴获敌方迫击炮等场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寇进犯吉林,掌握军政大权的吉林省代理省长熙洽闻风而降,竟命驻吉林东北军不得抵抗。冯占海拒不服从该命令,率部驻扎吉林城外与日军对峙,打响吉林抗日第一枪。短短数月间,冯部发展至2万余人,转战黑龙江哈尔滨、吉林长春等地,屡挫日军。1932年6月,冯占海将所部改称为吉林抗日义勇军,自任总司令,下辖12个旅及4个支队。他还制定包括“坚持抗战到底”“收复吉、长,捉拿卖国贼熙洽”“不扰民”“至死不投敌”等7条“抗战公约”。

东北各地相继涌现大量抗日义勇军,揭开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

二、投身抗战洪流


1937年《良友画报》第7期。

她是《良友》画报上的“郑女士”,也是中统特工“蓝鲸”,更是抗日英雄郑苹如。

1918年,郑苹如生于日本。其父亲郑钺(又名郑伯英)在留学日本政法大学期间追随孙中山先生加入同盟会;其母亲木村花子出身日本东京名门。郑钺夫妇回国后继续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七七事变后,郑苹如凭借青春靓丽的外形和一口流利的日语,奉命打入日军内部,为抗战搜集情报。1937年7月,19岁的郑苹如登上颇具影响力的《良友》画报封面。因隐蔽身份需要,所以该刊仅标注“封面人物郑女士”。

1939年冬,郑苹如受命接近丁默邨,伺机锄奸。郑钺鼓励她:“抗日锄奸,对国家民族有利,对四万万同胞有利,此事非做不可!”行动失败后,郑苹如不幸被捕。1940年2月,就义前,她从容地对行刑者说:“帮帮忙,打得准一些,别把我弄得一塌糊涂。”年仅22岁的郑苹如英勇牺牲,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该期《良友》画报还刊登了方大曾的新闻摄影作品《保卫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后,战地记者方大曾第一时间赶赴卢沟桥前线,拍摄照片、采访官兵,被誉为“报道卢沟桥事变第一人”。他在文中预言:“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

三、用笔墨筑起抗战长城


1938年《抗战文艺》创刊号。

1938年5月,《抗战文艺》在湖北武汉创刊。该刊是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会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是抗战时期为广泛团结抗日力量而建立的全国性文艺团体,于1938年3月27日在汉口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发起旨趣》申明:“我们应该把分散的各个战友的力量,团结起来,像前线将士用他们的枪一样,用我们的笔,来发动民众,捍卫祖国,粉碎寇敌,争取胜利。”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下设总务部、组织部、出版部、研究部4个部门,由老舍、胡风等人长期主持部务,体现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时代精神,成为共产党、国民党与无党派人士三方合作、团结御侮的象征。

《抗战文艺》编委会由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方面的代表作家组成,包括田汉、朱自清、朱光潜、成仿吾、老舍、郁达夫、茅盾等33人。其《发刊词》指出:“文艺——在中国民族解放斗争的疆场上的一位身经百战的勇士!它在中国民族的喋血苦难之中生长,津津地伴随着为痛苦而挣扎的民族,‘以血泪为文章,为正义而呐喊’。”

四、穿透暗夜的“东方预言”


1938年《解放》第43、44期。

江苏徐州失守后不久,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题为《论持久战》的长篇演讲。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与中日基本国情,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属于中国。这篇演讲内容经整理后,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第43期、第44期合刊(1938年7月刊)发表。该文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论持久战》系统地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成为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不仅对八路军、新四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众多国民党将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战斗在没有硝烟的战场


1938年《大美画报》第7期。

1938年8月,《大美画报》第7期在上海出版。该期封面人物为中国抗日将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本期刊发了《后方民众加紧抗敌运动》《晋东战报》《最近豫北俘获日军解赴汉口》等前后方抗日活动纪实、各地战役等大量的图文报道。

《大美画报》创刊于1938年5月,具体停刊时间、停刊原因等信息不详。其社址设于上海外国租界,由具有美国商业背景的《大美晚报》创办,赵家璧主持。该刊配合《大美晚报》进行抗日宣传,以“使大众能知天下事”为宗旨,通过图像报道不仅记录日军侵华暴行,更呼吁全体中华儿女团结抗日,并争取国际正义力量援助中国抗战。

六、站在抗战舆论战争最前线


1942年《晋察冀画报》创刊号。

1942年5月1日,《晋察冀画报》社正式成立,由沙飞担任主任,下设编校、出版、印刷、总务四股。同年7月7日,沙飞与战友们在河北省平山县碾盘沟村创办《晋察冀画报》。该画报除向军区、边区党政机关及相关单位发行外,还寄送延安党中央、八路军总部、其他抗日根据地和重庆地区,并在晋察冀边区新华书店、延安新华书店及全国各大书局销售。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在《晋察冀画报》创刊号上题词:“五年的抗战,晋察冀的人们究竟做了些什么?一切活生生的事实都显露在这小小的画刊里:它告诉了全国同胞,他们在敌后是如何的坚决英勇保卫着自己的祖国;同时也告诉了全世界的正义人士,他们在东方在如何的艰难困苦中抵抗着日本强盗!”

《晋察冀画报》的连续出版引起日军惊慌,日军在“扫荡”中将画报社列为主要军事目标。1943年12月9日拂晓,敌军突袭画报社所在地,抢走印刷物资,造成人员伤亡与被俘,日军遂宣称已摧毁画报社。然而,不久,《晋察冀画报》再度出版,这不仅有力地回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更极大地鼓舞了晋察冀军民的抗日斗志。

(作者系民进中央出版和传媒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副秘书长,高级编辑)

书房茶话

让书“读”我

黄富强


2018年8月,我正式退休。40余载的岁月,从乡镇卫生院到省直机关,历经10余个岗位变迁,我从未敢懈怠一日。然而,我少年失学,文化底子薄,参加工作后所学不过是应急的法律条文与业务知识。闲时,我虽也翻阅些史传诗文,但终究只是蜻蜓点水。离岗之后,日子忽然像被风吹开的空白卷轴,我心底最强烈的念头竟是读书、写作,以书为杖,与岁月慢慢厮磨。

退休那天,我长久地立在书柜前。2000多册书沉默如石,我却被羞愧与茫然双双攫住——买书时热血翻涌,读时却意兴阑珊,至今读过的书不足其中三成。人的精气神,一半在风尘里摔打,一半在书页间孵化;若缺了后者,再热闹的日子也如缺肥的薄田,终究歉收。我暗自立誓:此后要让这些书反过来“读”我,让纸上的波澜与血脉的潮汐相互印证,让晚年生活丰富多彩。

我先从史家巨著下手。我抽出一册早年在旧书摊淘来的《史记》,封皮已起毛卷角。我蜷进沙发,翻到《廉颇蔺相如列传》,他“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的雄姿跃出纸面。楼下孩童忽然高喊“杀——”,似金戈铁马之声穿越时空,撞得我心口一颤。我指尖划过“负荆请罪”四字,9年前与某处长争吵的场景应声浮现:我因疏忽了法律适用条文,以致办案出现瑕疵,却梗着脖子死不认错。如今,蔺相如一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像温厚的手掌轻拍我的肩膀:“老弟,认个错,比死扛体面。”傍晚,我给那个处长拨了电话,不提旧事,只约一盏清茶。他笑了,笑得真实。

入秋理书,《红楼梦》滑落,一张发黄的戏票蝴蝶般飘下。我俯身捡拾,忆起近日清晨常沿住宅附近的山路独行:晨雾在茶垄间起伏,溪水在石缝间弹琴,野菊泼辣地染黄石阶,向日葵勾下饱满的脸盘,似有无形之手拨弦。当时,我便想,要把这景致写给人看。回家后,我捧读林黛玉教香菱学诗——“多念几遍自然明白”,心里忽然开阔:所谓浪漫,原不在辞藻,而在对天地动心、对草木用情。写着写着,我忽忆起贾母那句“玩就玩个畅快”,便索性任性到底,一气呵成。

春天来了,万紫千红,但膝盖痛的老毛病准时对我发难,夜里辗转难眠。我想起《黄帝内经》,踮脚从书柜高层取下,翻到《素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八字像红泥小火炉,烘得膝盖生暖。我忆起年轻时与天气较劲,数九寒天骑车狂奔,冻到骨缝也咬牙硬撑;如今一句“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如醍醐灌顶。我翻出早先买来却从未用过的热敷包,循“温通经脉”之法捂膝,热力渗进骨缝的那刻,耳边响起几十年前乡镇卫生院同事老中医的絮语“人要顺四时,别跟老天爷较劲”。晨练,我也改章法,不再快跑,只学书中“广步于庭”,在小区周边缓行并做做健身操。银杏叶落了一地金箔,我弯腰拾起一片,膝盖的痛竟随之轻了三分。

这些年,我渐渐悟得:读书从来不是“我读懂书”,而是“书读透我”。希腊哲学家、思想家苏格拉底嘱人“认识你自己”,书便是那面毫不留情的镜子。只要肯虔诚对视,千年智慧便替我解衣,照见灵魂——何处是偏见的茧,何处是未醒的力,何处是待补的裂。那些最终融进血脉的字句,并非外物,而是被书唤醒、本就潜伏于生命里的种子。

原来,读书是一场双向的修行:让书“读”我,是把自己化作被文明浸润的土壤;是承认局限却仍向辽阔的精神疆域生长;是领悟——好书从不给答案,只教人以更清醒、更快乐的方式继续追问、继续生活。

■ 链接:影响自己成长的书

1. 黎汝清著,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

2. 李心田著,中篇小说《闪闪的红星》,人民文学出版社1972年版

3. 童恩正著,科幻小说《蛇岛》,少年儿童出版社1979年版

〔作者系原江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江西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巡视员,江西省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书林掠影

山河无恙 浩气长存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图书小辑



《中国抗战》以突破传统战史框架的专题史纵深与显微镜的锐度,立体、生动还原中华民族抗战图景,剖开14年烽火镌刻的民族记忆,映照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涅槃与现代文明的复兴密码。本书以权威档案资料为基础,坚持14 年抗战史观和大历史观,对中华民族的浴血奋战以及抗战中的许多重大历史问题进行全面描述,重述了那场影响中国人命运的战争,深刻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侵华日军731部队史实揭秘》是讲述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史实的图文书,涵盖侵华日军建立731部队的目的与野心,731部队的细菌研究、实验、生产和惨无人道的细菌战,以及731部队覆灭的过程等内容。本书收录了大量珍贵文献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全面揭露了抗日战争期间以731部队为代表的侵华日军在中国进行细菌战和人体实验的犯罪事实,是记录日本细菌战罪行和人体实验犯罪的重要资料。



《光影山河:电影与抗战》深入考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脉络,研究了抗战初期电影生产、大后方艰苦卓绝的抗战电影宣传、根据地的人民电影创作、香港和上海两大“孤岛”电影的生产、上海沦陷时期电影与伪满时期电影文化入侵等动荡时期的电影发展。本书展现了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国电影工作者不屈的精神风貌及电影作品在凝聚民族力量、激发爱国热情方面的重大作用。



《外国档案文献中的中共抗战》梳理日、美、英、俄近年来解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档案文献,运用多方史料,全面呈现了战时外国观察家和情报机关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的评价、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书写中国共产党抗战的丰功伟绩,反映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国际影响,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本书作为党史研究领域的一项跨学科、综合性、创新性的研究,对客观全面地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具有重要意义。



《丰碑:纪念碑中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打破了传统抗战史的文字叙事局限,选取80座抗战纪念碑,串起中国艰苦卓绝的14年抗战史,致敬抗战先烈。本书全面介绍了纪念碑所涉及的人和事,生动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展现了抗日英雄宁死不屈的精神。本书不仅让读者直观感受抗战历史的厚重,更能从纪念碑所承载的精神中汲取力量,是一部兼具史料价值与教育意义的佳作,助力当代人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1933年山海关失守,故宫博物院那文松等故宫人立下“人在文物在”的誓言,毅然押运10000多箱故宫文物伶仃上路。《国宝》通过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讲述其因南迁而波澜飘摇的家族史,以小见大,以家映国,从烟火日常的民间立场见证磅礴沧桑的近代中国。本书用丰赡的细节还原历史现场,重建南迁之路,投笔一代故宫人的守藏之心于纸上,大义凛然,根魂毕现。

(整理 木非木)

书海快递

来自江西战场的日军侵华铁证

——《敌军日记》再版新书发布会在南昌举行

本报讯 李贤平 报道近日,由江西师范大学主办,江西教育出版社、南昌市青苑书店协办的“来自江西战场的日军侵华铁证——《敌军日记》再版新书发布会”在南昌举行。

发布会上,省文联主席叶青,江西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姚弋霞,省委宣传部出版印刷发行处处长、一级调研员阙米秋,江西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傅修延,江西教育出版社社长熊炽等专家、学者共同见证《敌军日记》这部珍贵抗战文献的全新亮相,并从不同角度阐释该书再版发行的意义、价值。新闻发布会由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李小军主持。

据悉,《敌军日记》是八一南昌起义亲历者、江西师范大学原中文系教师徐先兆于1938年编译、“江西省合作同仁互助社”出版的珍贵文献。其内容直接来源于中国军队在德安万家岭大捷的前哨战——金轮峰大捷中缴获的日军日记、书信与遗嘱。作者以笔为刃,客观真实地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和日军士兵的厌战情绪。该书于今年8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再版。

本报《读书》版征稿启事

书房茶话

在江西生活、工作的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介绍成长过程中读书、买书、写书、编书、藏书、售书等所有和书有关的故事,注重介绍读书带给自己治学、工作的心得、感悟以及藏书的情况。需言之有物,给人启迪。配发在书房的照片(不低于5MB)。文后附“影响自己成长的书”3至5种(列举书名、作者、出版社以及出版年份即可)。1500字左右。撰写本栏文章的作者,请用毛笔书写“读书”两字。

江右书架

江西作家、学者所著及江西的出版社之2024年以来新书书评。工人、工业、工会主题图书尤佳,兼顾文学、生活、科普、教育等主题的图书。所涉及图书品质高,有一定影响力,体现江西地域特色,评论精辟、深刻。1500字以内未公开发表文章(注明出版社及出版年、月)。配图书立体封面(不低于5MB)。

社长总编荐书

立足江西的出版社,面向全国的出版社征集。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或者副社长、副总编辑推荐本社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新书。工人、工业、工会主题图书尤佳,兼顾文学、生活、科普、教育等主题的图书。1500字左右。配发推荐人职务信息、照片、图书立体封面(不低于5MB)。

会客厅

围绕某本书(某种报纸、刊物)、或者某一个热点读书话题的发言精选。配发约请的嘉宾姓名、职务、职称信息和书报刊图片(不低于5MB)。总字数3000字左右。

百家品读

江西作者阅读某本经典图书或者某一类书(报纸、刊物)的阅读体会,言简意赅,言之有物。配发所涉出版物的图片(不低于5MB)。800字以内。

书林掠影

精选2024年以来出版的各类图书书讯,每则200字左右,配发所涉图书立体封面(不低于5MB)。

书海快递

资讯栏目。省内外和书有关的活动讯息,300字以内。

文末请注明详细地址、账户等信息。一个月内没有接到用稿通知,可他投。

往期更多精彩


来源:本报消息

值班编校:罗晶晶、徐贵保

值班主任:齐菲斐

值班编委:黄廉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江西工人报 incentive-icons
江西工人报
江西工人报创刊于1950年。
8879文章数 117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