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刚上任的立陶宛总理英加·鲁吉涅内向议会提交施政纲领,宣称将对中国采取“更温和”的立场,同时却又要对北京“施压”,以促使中国回应其修复两国关系的请求。这种既要施压又要缓和的矛盾态度,引发国际舆论广泛关注。
鲁吉涅内就职仅48小时便通过官方渠道密集释放对华信号。这位44岁的女总理一方面承诺将中国从国家安全威胁名单中移除,另一方面却提出令人瞠目的前提条件。
她要求中国政府必须接受台湾驻立代表处的现状,并将此作为双方恢复外交关系的前提。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位新总理竟要求中方率先采取实质性让步措施。
中立关系恶化始于2021年。当时立陶宛政府不顾中方强烈反对,允许台湾当局在维尔纽斯设立所谓“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这严重违反了一个中国原则。
中国随即采取反制措施,将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并暂停多项经贸合作。中立关系从此陷入低谷。
立陶宛新政府的矛盾姿态背后,是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自2021年中立关系恶化以来,立陶宛对华出口遭遇断崖式下跌。
2021年尚有1.3亿欧元的贸易额,到2024年上半年已骤降至可怜的1200万欧元,降幅高达91%。曾经占对华出口30%的激光产业如今几乎归零,百年历史的乳制品企业更是失去了94%的市场份额。
立陶宛引以为傲的交通枢纽地位也一落千丈。曾经繁忙的维尔纽斯铁路枢纽,中欧班列通行量暴跌98%,大量铁轨被迫拆除以节省维护费用。
立陶宛当初挑衅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美国和支持的期待。然而这些承诺大多成了空头支票。
美国承诺的6亿美元信贷仅兑现了1.5%,台湾当局许诺的5000万美元投资至今不见踪影,欧盟所谓的贸易诉讼也因缺乏证据而草草收场。
欧盟承诺的13亿欧元“抗中补贴”,实际到账仅3亿。布鲁塞尔官员私下直言:剩下10亿?请先调整对华政策。
立陶宛内部在对华政策上并非铁板一块。总统瑙塞达与内阁对于“修补”关系的预期并不一致,社会舆论对涉外议题也存在分歧。
总统瑙塞达甚至公开泼冷水,警告民众不要对改善对华关系抱有过高期待。这种内部矛盾使新政府的对华政策更加复杂化。
面对立陶宛的矛盾姿态,中国政府的立场一贯而明确。中国外交部多次表示,中方愿与立陶宛沟通,大门敞开,但前提是回到共同的政治基础上。
中方强调,要恢复关系可以,但必须先撤销台湾代表处。这不是什么“强人所难”,而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中国早已通过实际行动降低了对立陶宛的经济依赖。2025年,中国重点打造的匈牙利物流枢纽已初具规模,全年处理中欧班列31列,运输集装箱1705个。
立陶宛的困境揭示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艰难处境。作为一个仅有300万人口的小国,立陶宛地处北约与俄罗斯对抗的最前沿,缺乏战略纵深。
立陶宛过去之所以敢在对华关系上采取强硬姿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美国的支持。但如今,这个靠山也开始显得不稳。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推行美国优先政策,要求北约盟友将军费提高到GDP的5%,这对财政紧张的立陶宛无疑是雪上加霜。
国际关系不是儿戏,立陶宛若继续在核心利益问题上挑战中国,只会让自身陷入更加孤立的境地。中方的大门始终敞开,但钥匙始终掌握在立陶宛手中——那就是切实遵守一个中国原则,彻底纠正错误行为。
未来中立关系何去何从,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