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种号称能防近视的“黑科技”在家长圈子里悄然走红。说白了,就是两块镜子装在架子上,通过光的反射,把孩子课桌上的书本内容投射到面前。
据称,这样一来,孩子看书、写作业时,视觉体验就像隔着三米、五米,甚至八米远看一样,大大减轻眼睛负担。
更让人瞠目的是,这两块镜子的售价,居然能卖到近5000块钱。一面镜子价值一部手机,这钱到底花得值不值?
它到底是不是智商税?
判断一件东西是不是智商税,核心有两个标准:一是有没有宣传的那么神;二是定价是不是虚高。
类似的产品市面上花样不少,什么拉远镜、远像仪、远像屏、读写平台……本质都差不多,就是通过光学反射,把“近距离用眼”变成“远距离用眼”。原理上讲得通,看得远,眼睛调节压力确实小一些。
查查文献,确实已经有几篇论文证实,这类拉远产品对近视防控有一定帮助。虽然不像角膜塑形镜、框架离焦镜、软镜那样证据扎实,但至少不是空穴来风。
毕竟,拉远产品进入大众视野也就一两年,后面会不会有更多研究,值得观察。
家长反馈也普遍不错。有人说娃的近视度数增长慢了,坐姿改善了,还有的孩子觉得镜子“很酷”,学习积极性反而提升了。
不同品牌、型号,价格差异极大。便宜点的五六百,贵的几千、甚至上万。结构上,无非三类:
双面反射式:最基础,成像还原度高,价钱从几百到几千都有。
单反单透式:能消除部分畸变和反光,画面更自然,但光损耗大,价格通常两千到五千。
电子型:需要配合平板或摄像头,能实现更多功能,价格直奔万元。
贵在哪?主要在镜面技术、镀膜工艺、可视面积等。多花的钱,理论上带来更好的体验。至于是“八分钱两分货”,还是“一分钱一分货”,完全看家长的预算和需求。
许多家长买回去才发现,孩子不一定买账。有的孩子用完觉得头晕、画面暗、清晰度低。
原因可能是孩子视功能有问题,也可能是镜子设计不适合孩子的课本、使用习惯。还有的家长买了就“吃灰”,几千块钱打水漂。
所以,别指望它100%防近视,更别想着一劳永逸。近视的成因复杂,遗传、用眼习惯、户外时间、学习强度……都是影响因素。这种镜子,顶多是近视防控体系中的一个“辅助选手”。
如果真想入手,建议一定带孩子去线下体验,看看孩子愿不愿意用、适不适合,别被网上种草、品牌广告忽悠。毕竟,花几千买个“心理安慰”,不如科学防控来得实在。
除了拉远镜,市面上各种“神器”也层出不穷。到底哪种值得买?
矫姿器:比如桌上杠、绑身带,确实能帮助坐姿端正,对近视防控有点作用,但舒适度和孩子配合度很重要,不能指望它万能。
蒸汽眼罩:对近视防控没啥用,但热敷能缓解眼疲劳,改善睑板腺问题,算是辅助放松。
功能眼罩:各种按摩、远红外、超声波,宣称能治近视的,基本都是忽悠。舒服归舒服,别抱太大期待,甚至有些贵得离谱。
翻转拍:类似眼镜,通过调节远近让睫状肌锻炼,有一定作用,但需要专业评估和指导,否则效果有限。
归根结底,这波“神器”生意,本质上还是家长焦虑的产物。孩子近视,家长恨不得砸钱买安心。
可科学研究早就告诉我们,防控近视最有力的武器其实很简单: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控制电子屏幕使用,保证充足睡眠和光照,养成良好用眼习惯。
如果把这两块镜子当成防控体系的一环,结合科学用眼、合理作息,确实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可如果把它当成“救世主”,动辄花几千上万,最后既没省下近事,也没省下钱。
家长焦虑下的近视神器,究竟是防近视的“神器”,还是收割家长的钱包?答案其实很简单:理性看待,科学决策。别让智商税和焦虑一起收割了你,更别让孩子成为试验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