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英伟达慌了!反垄断调查锁死百亿中国业务,黄仁勋三次访华也没用

0
分享至

当黄仁勋今年第三次踏上中国土地时,这位英伟达创始人或许以为,他的“魅力攻势”能为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困境按下暂停键。但现实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9月15日,中国监管部门宣布对英伟达启动进一步反垄断调查,直指其每年数十亿美元的网络解决方案业务。这场调查撕开的,远不止一家美国科技巨头的商业危机,更是中美科技博弈进入新阶段的缩影:当美国用出口管制“卡脖子”,中国正用反垄断“筑防线”,全球科技竞争的规则制定权之争,已悄然升级。


一、从“立案调查”到“进一步调查”:英伟达的中国困局不是偶然

英伟达与中国市场的纠葛,早非一日之寒。去年12月9日,中方因英伟达涉嫌违反《反垄断法》及此前收购迈络思科技的限制性条件,对其立案调查。时隔近一年,9月15日的“进一步调查”声明,让这场拉锯战骤然升温。路透社直言,这给英伟达在华业务蒙上“更多不确定性”——要知道,中国市场去年贡献了其总销售额的13%,而网络解决方案业务(依托迈络思技术)更是“印钞机”,今年二季度收入73亿美元,同比暴涨98%。

为什么是迈络思?这家以色列公司的高速网络设备,是英伟达云计算产品的“神经中枢”。分析师王韦杰直言,其重要性“仅次于CUDA计算平台”。英伟达将迈络思技术与芯片捆绑销售,形成市场支配地位,这正是《反垄断法》剑指的核心。更关键的是,这项业务每年为英伟达带来数十亿美元收入,且随着中国数据中心需求增长持续扩大——中方若限制其销售能力,无异于掐住了英伟达的“钱袋子”。

但麻烦不止于此。今年7月,黄仁勋刚宣布H20芯片获美批准对华销售,转头就因“算力漏洞后门”被中方约谈;8月,外媒曝料英伟达同意向美国政府“上交”15%在华芯片销售收入,舆论哗然;如今反垄断调查再升级,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四面楚歌”,恰是美国科技围堵与中国反制的直接碰撞。

二、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监管”:中国反垄断工具箱的“攻守转换”

十年前,中国对高通发起反垄断调查,最终开出60.88亿元罚单,彼时更多被解读为“市场规范”;十年后,对英伟达、谷歌等美国巨头的调查,已成为“战略反制”的关键一环。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中国从“科技依赖”到“自主可控”的底气积累,更是对美国“规则霸权”的正面回应。

特朗普政府9月12日将多家中国实体列入“实体清单”,9月15日中方就对英伟达出手——咨询公司Plenum合伙人薄正元的话一针见血:“这是警告,美国出口管制继续下去,中国会不惜对美企出手。”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反制逻辑,在中美博弈中愈发清晰:美国用出口管制堵中国科技路,中国就用反垄断、数据安全等监管工具,维护市场公平与产业安全。

法律层面,《反垄断法》第五十八条规定,违法实施集中可处上一年度销售额1%-10%罚款。以英伟达2024财年在华103.1亿美元收入计算,基础罚款区间为1.03亿-10.3亿美元;若认定“情节特别严重”,按第六十三条可增至2-5倍,最高达50.15亿美元(约合363.51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企业胆寒。

但中国的目标从不是“驱逐英伟达”。正如薄正元所言,相比利润影响,更重要的是传递信号:中国不会坐视美国用“规则霸权”卡脖子,会用自己的监管工具箱,为本土科技发展争取空间。《纽约时报》援引律师莱斯特·罗斯的分析点破本质:这是中国“减少依赖、超越对手”的“更广泛努力”。

三、从“减配特供”到“漏洞后门”:英伟达的“讨好”为何失灵?

黄仁勋显然懂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今年三次访华,他喊出“向中国卖AI技术是美国保持领先的关键”,推出“减配特供版”H20芯片,试图在美政府限制与中国需求间走钢丝。但现实是,“讨好”难掩本质矛盾:英伟达的芯片,始终是美国围堵中国科技的“武器”。

美国对中国芯片出口限制的收紧,从拜登到特朗普一脉相承。英伟达的AI芯片是“重中之重”,即便推出H20这样的“阉割版”,仍被特朗普政府紧盯。7月获批销售的H20,很快因“算力漏洞后门”遭中方约谈——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信任危机:当美国将芯片作为地缘博弈工具,中国不可能对“特供版”的安全性掉以轻心。

更讽刺的是,英伟达试图用“商业合作”掩盖“技术依附”。其网络解决方案业务依赖迈络思技术,而迈络思被收购后,芯片与网络设备捆绑销售,形成对数据中心市场的支配力。这种“捆绑销售”恰恰触碰《反垄断法》红线——中国既要防“卡脖子”,也要防“垄断宰客”,监管逻辑早已从“开放引进”转向“安全可控”。

黄仁勋的“魅力攻势”之所以失灵,正因他没看清:中国对美企的态度,取决于美国是否尊重市场规则与公平竞争。当特朗普政府一边喊“公平贸易”,一边用出口管制、实体清单搞“科技冷战”,中国用反垄断调查回应,本质是捍卫“规则对等”——你能用政治手段限制我,我就能用法律工具规范你。

四、从“跟跑”到“并跑”:中国科技自主的底气从哪来?

十年前,中国对高通罚款时,舆论还在担心“吓跑外资”;十年后,对英伟达调查,外界更关注“中国有多少底气”。这种变化,源于本土科技产业的“从0到1”突破。

如今,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5G网络、超算集群,AI大模型、自动驾驶等领域与国际差距不断缩小。华为麒麟芯片回归、中芯国际工艺突破、寒武纪等AI芯片企业崛起,本土供应链逐步成型。当中国不再“非英伟达不可”,反垄断调查才有了“说不”的底气。

更重要的是监管能力的成熟。从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到反垄断法修订,中国已构建起“法律+技术+监管”的立体防护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提出“搭建公平竞争国际合作平台”,正是要将反垄断从“国内监管”升级为“全球治理工具”——不仅要规范在华企业,更要参与制定国际竞争规则,打破美国主导的“规则霸权”。

五、科技博弈的终局:不是“脱钩”,而是“规则重构”

英伟达的困境,折射出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逻辑:不再是单一的技术比拼,而是规则制定权、产业链控制力、监管工具箱的综合较量。美国试图用“小院高墙”锁死中国科技,中国则用“开放+监管”破局——既欢迎合规企业,也绝不纵容“垄断”“安全风险”。

这场博弈没有赢家通吃。英伟达需要明白:中国市场的大门永远敞开,但前提是尊重中国法律与安全底线;美国政府需要醒悟:用政治手段搞“科技脱钩”,只会倒逼中国加速自主,最终失去全球最大市场;全球科技企业更该看清:未来的竞争,不是选边站,而是在公平规则下的创新赛跑。

黄仁勋曾说,“AI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若真如此,美国就该停止将芯片武器化,中国也无需用反垄断筑防线。但现实是,科技战的硝烟仍在弥漫。英伟达的百亿业务困局,或许只是开始——当中国用规则捍卫发展权,全球科技竞争的“游戏规则”,正被悄然改写。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叮当当科技
叮当当科技
美食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75文章数 1235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