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飞虎勇士”护故土:一位广东籍华侨青年投身抗战的传奇人生

0
分享至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特别提到,向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海内外中华儿女,致以崇高敬意!为了更好地挖掘、记录广东籍华人华侨为支援祖国抗战做出的牺牲,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南都N视频记者赴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广泛寻访华人华侨后代、查阅相关文献,即日起推出大型跨国采访策划——“四海粤声烽火情”。敬请关注!

一张皮影戏中常见的猴脸正龇牙瞪眼,背衬着两枚轰炸飞弹和白色羽翼,身材瘦小的青年空军战士身着执勤制服,与所在“悟空中队”的队徽合影。

20世纪40年代,由美国陈纳德将军所组织建立的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俗称“飞虎队”),经改编、扩编后形成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悟空中队”正是其中第一大队一中队的称谓。这位神采奕奕的年轻人,则是广东顺德籍华侨、回到祖国故土多次执行战斗任务的何永道。

公开资料显示,在2000多名飞虎队队员中,95%是美籍华裔,其中大多是祖籍广东的年轻人。今年8月下旬,在新加坡的公寓式组屋里,南都N视频记者与何永道长子何建宇对谈,回顾飞虎队老兵的人生传奇。

9月3日,代替已故去的父亲,年逾七旬的何建宇来到北京,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他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难忘中国空军战机的飞行表演,这将成为我永远珍视的回忆”。


南都N视频记者在新加坡专访何永道之子何建宇。

踏上故土后的转折

被历史定格下的每一个瞬间,也凝固在这间朴素小屋的每个角落里。当南都记者走进飞虎队老兵何永道离世前居住的家中,尘封的记忆几乎是“扑面”而来——

靠近入户的客厅边桌上,摆放着身着空军军装的老虎玩偶和放大的回忆录封面;墙上悬挂着巨幅的轰炸机图片,昏黄的、黑白的、彩色的旧照铺满了每个桌角。

“父亲的一生中,充满了无数的转折点。”出生于广州、现年75岁的何永道长子何建宇,早早地搬出了两大本厚厚的历史材料。他对南都记者笑着谈起父亲的抗战经历:“每一个意料之外的选择都曾可能导致他丧命,但幸运的是,故事一直在延续。”


何建宇向南都N视频记者展示了父亲何永道(立者左二)小时候和家人合影。

何永道的父亲何国廉祖籍广东顺德,1902年前往马来亚讨生活。18年后,何永道出生于怡保小镇。虽身在异国,何国廉坚持让包括何永道在内的10个孩子同时接受中英文教育,何永道也因此早早地从自己的中文补习老师淑芬口中,了解到不少中国的历史与时事。

淑芬向他介绍了当时中国的动荡局面,并在1938年的一天,带他去观看了来自中国的“国舞团”的东南亚巡演。这场演出是为争取海外华侨支持抗战而举办的。

1939年,何永道乘船经由新加坡前往中国香港,到香港大学求学。1941年,在这里,他第一次在“听说”之外,目睹了入侵日军的轰炸,亲眼所见朋友的离散、逃生与死亡。他感觉“日军无处不在,无所不及”,只能与朋友从香港撤离,乘坐卡车、游船等逃往中国内地。


何建宇从家中给南都N视频记者找出父亲何永道与友人通过乘船等方式,前往韶关曲江的照片,拍摄于1942年。

1942年8月7日,离船的何永道在徒步一天半后,抵达了广东省东南部一个叫“淡水”的小村落。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踏上先辈的故土,那片从童年时代就被教导为我的祖国的土地”。此后,他乘船自东江行进,经过老龙(今河源龙川老隆镇)抵达韶关曲江县,后又转到乐昌坪石镇入读中山大学。

“在这里,他经历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我一直觉得,父亲对中国抱有很深的感情,他称之为祖国、故土,我想这也是他决定在恰当的时机响应号召入伍的原因之一。在中山大学求学期间,他没有什么生活来源,所以在看到报纸上的空军招考广告后,就和朋友一起报了名。成为‘飞虎队’的一员,让他拥有了来自中国和美国的许多朋友。”何建宇向南都记者回忆道。


何建宇向南都N视频记者提供的何永道照片。

何永道自己也认为,他在这时推开了“命运的大门”。

在回忆录中,何永道记述道,“投考空军会是个让我发挥爱国精神,展现热爱祖国的机会,如果有必要,我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

在战火中认识祖国

何永道于2024年1月6日逝世,享年103岁。他漫长的一生中充满传奇,幸运的是,他极其热爱摄影,留下了厚厚的照片册和几本日记。

何建宇向南都记者展示了其中的一些片段。在泛黄的旧纸上,何永道写下了不少自己创作或抄录的诗歌,其中一首名为《打东洋》。

“用自己的煤哟吙,用自己的镰哟吙,用自己的钢铁,还得打成自卫的刀枪。看,我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用新的武器,嘿哟吙,新的战术,嘿哟吙,赶退那外面来的野强盗,保卫自己的家园……”


悟空中队飞行员何永道。受访者供图

投考空军成功并完成飞行训练后,1944年10月16日,何永道被委任为空军第一大队第一中队悟空中队飞行员,隶属于中美混合联队。在日军投降前,他一共记录自己执行完成了八次战斗任务,负责侦察敌军、低空轰炸等。在河南南阳,他们对着敌军骑兵扫射,敌军马匹四处乱窜;在河北石家庄、江苏苏州,他们还摧毁了敌人的铁路货仓。严重的时候,他所驾驶的B-25轰炸机机翼被高射炮击中,机身“多了好几个需要修补的弹孔”。

在1945年3月的第二次轰炸任务期间,他提到,自己还曾强烈地感受到“与入侵者正面交战的满足感”。

“每一次开启机枪向敌方开火,我都告诉自己,这是他们的报应。日本人对全中国人民所做的种种可怕邪恶的暴行——强奸、酷刑、谋杀——等等,他们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何永道在回忆录中写道。


1944年,何永道在B25轰炸机驾驶舱里执行任务。图片来源:何永道回忆录

何建宇将这种感情形容为“复仇”,他的父亲总是非常积极地期待着任务名单上出现自己的名字。当没有获配执行任务时,何永道及其战友总是会到疏散区送别执行任务的飞行员,又在同一个地点等候他们的归来。每当轰炸机完成任务顺利返回基地,附近的村民也会为之同声欢呼,“场面何其温暖人心”。

何永道没能完成的第九次战斗任务,则是被中止的。1945年7月,何永道所在的整个联队接到指令,到重庆市梁山空军基地集结,准备进行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行动,对上海进行轰炸。但在准备登机之际,指挥官下令中止行动。几个小时后,消息传来,“传言属实,日本正在为投降做准备”。战争终于结束了。


何建宇向南都N视频记者展示资料照片,1945年日本投降后,第一飞行中队全体队员在轰炸机前留念。

“何老先生曾经跟我讲过,他第一次特别地认识到‘国家’的概念,认识到自己是‘中国人’,就是在选召入队后,拿到中国护照时。”与何永道相识十余年的老友、新加坡二战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李叶明向南都记者回忆道。何建宇也不住点头,在他看来,这张护照承载着远超一页纸张的分量。

“父亲是在英据地长大的,他过去持有英国护照,但没有公民身份,护照上盖的是‘马来联邦受英国保护者’的字样。因此,拿到中国护照让他第一次觉得,自己是祖国土地的一员,并且即将成为混合联队中的‘桥梁’,联结即将成为战友的中国人和美国人们。”何建宇告诉南都记者。

这本首次颁发于1942年的护照历经战火,被保存下来,内页上记录着何永道的信息:“年龄:二十二。职业:空军学生。籍贯:广东顺德。”

飞虎队里的广东身影

何永道曾是最后一位在世的飞虎队亚洲飞行员。在生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故事并不为人熟知。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曾为何永道的回忆录作序,其中提到,在自己担任新闻及艺术部长的9年间,“何永道的名字从未出现在新加坡历史重要人物名单之列”。


何建宇向南都N视频展示父亲晚年的照片。

记者、学者、“虎迷”(即飞虎队历史爱好者)们挖掘了他的故事。

2024年,在中山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中山大学新加坡校友会也再次翻出尘封的照片,发现何永道曾是岭南大学(后并入中山大学)1939级校友与中山大学1942级校友。2010年时,新加坡的中大校友们就曾与何永道会面,分享往事。

“当时他已经90岁高龄了。一个人乘坐公共交通前来植物园参加聚会,不需要任何人搀扶,思维敏捷,侃侃而谈,在场的年轻人都感到又惊讶又佩服。”现任中山大学新加坡校友会会长范颂华告诉南都记者。

时间的推移,让许多过去素昧平生却曾并肩作战的飞虎队老兵们,也渐渐消隐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他们之中,不少人同何永道一样,祖辈都来自广东。

公开资料显示,在2000多名飞虎队队员中,95%是美籍华裔,其中大多是祖籍广东台山等地的青年。

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组建空勤大队时,负责征兵工作的正是祖籍台山桂水的余新贤少尉。他前往纽约的中华学校、中华会馆宣传发动。随后,他的三名堂弟也纷纷应征加入,成就了“一门四飞虎”的佳话。

此外,还有诸如出生于台山四九镇大塘茶坑村、因战绩突出而被授予美国飞行十字勋章的邝廷;祖籍台山、隶属于第14航空队第987特别通讯连的特种通信兵甄崇运,曾因出色的情报战绩荣获二战铜星英勇成就勋章……有名者入传,更多无名者则被时间印刻。


何建宇带回的纪念章,照片由范颂华提供。

今年9月3日,何建宇抵达北京,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他带回了一枚金质纪念章,与10年前父亲所收到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相似,都镌刻着抗日英烈们的无畏身影。

“见证阅兵仪式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中国强大的军力和高精度的武器装备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作为飞虎队老兵后代,我为自己能够见证这一盛事,看到各个方队以如此自豪和精准的步伐行进而感到骄傲。其中特别令人难忘的是中国空军战机的飞行表演——那是一种令人兴奋的体验,也是我将永远珍视的回忆。”何建宇对南都记者感慨道。

跨国采访策划《四海粤声烽火情》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佳

统筹:南都N视频记者 向雪妮

主笔:南都N视频记者 马辉

本期采写/拍摄:南都N视频记者 肖玥 马辉 张倩寒 发自新加坡

海报设计:林泳希 尹洁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南方都市报 incentive-icons
南方都市报
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
573327文章数 358480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