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一段不声不响的穿越,被武直10的低空盘旋,硬生生拉成了一场高压对峙。
屏幕那头,ADSB平台的轨迹线刷到手酸;海峡这边,直升机编队在300米高度绕着两艘外舰兜圈,风从海面刮上来,直升机桨叶像在海面上切开一道道薄浪。紧张,是能看见的。
那天,美军“希金斯”号驱逐舰和英军“里士满”号护卫舰自南向北走台海。两舰速度不快,航向稳定,舰载通信系统保持国际频道对外呼号,口径不变——把台海当作国际水域,盟友舰只可以自由通行。台海的风浪一如既往,海上秩序表面平静,但谁都知道,这不是普通的“过路”。
伴飞的不是以往最常见的固定翼战机,而是一组更“贴海”的身影。公开的飞行数据给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画面:至少三架隶属东部战区海军航空兵的武直10,从福建沿海基地起飞,直扑海峡中线附近。轨迹很清楚,先在约1400米高度巡航,接近目标后直接下切到300米,紧贴舰队航向平行飞行,并在舰周边长时间盘旋。这个细节让不少人倒吸一口凉气——直升机把高度压到这个位置,在近几年对外舰伴飞中并不常见。
海上不是只有直升机。解放军的海空力量在海面之上和海面之下都在运转,岸基雷达、远程电子侦察、导弹阵地的阵面铺开,环环相扣。东部战区给出的公开信息很少,只丢下一句“组织海空兵力全程跟监警戒,有效应对处置”。话不多,但看得懂的人都懂:这是体系化响应,从雷达发现到指挥调度,再到不同梯次力量交替压上,一旦现场情况有变,几分钟内可以把等级拉高。
这套组合拳打出去,美英两舰走得也干脆。约六小时后,舰队驶出台海北端,海面又恢复成那副毫无表情的样子。风没变,浪没变,变的是各方心里那根弦,绷得更紧了。
这次最抢眼的主角,是武直10。它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中型武装直升机,速度能拉到接近每小时300公里,外挂位多样,既能打地面,也有一定空空能力。它的优势不在于多快,而在于“能慢”,能低空滞留,能贴着海面10到20米走,能在一个小范围里像钉子一样钉住目标。这种特点,放在台海这种复杂海空环境里,价值一下子就显出来了。
固定翼战机有它的舞台,但低空慢速、长时间贴身这一条,战机做不到。战机通常有最小安全飞行高度,高速巡航要考虑能量管理、飞行安全,也很难一直在舰队旁边“看着你”。直升机就不一样了,它能在300米、甚至更低的位置,开启光电设备盯住甲板,实时录像,实时识别,像贴身保镖一样不离不弃。这种“近距离目视跟踪”,既是态度,也是信号。
更扎心的是火力的对比。武直10普遍挂载的空空导弹,就是为了对付敌方直升机或低速空中目标准备的。美英舰艇上的MH-60R海鹰、AW159野猫,平时以反潜、侦察为主,常态构型里空空对抗不是强项。直白点说,真要在低空“相遇”,武直10在交锋权上会更主动。这种差距,会让对方舰载机起飞前就得再三掂量,值不值,划不划算。
台海博弈一直在往“灰色地带”滑。表面规则不变,细节手法频出。美英强调“航行自由”,中方强调“全程监视、有效处置”,语言各说各话,但动作都在逐步进化。对中方来说,武直10是“短刀”,不是“长枪”。长枪靠的是岸基导弹、远程战机,短刀就是贴身、即时、控距。这把短刀插在台海这一带,态度就摆在这了:来可以来,但按规矩来,别伸手过界。
这波操作还有一个被忽略的点:风控。低空飞行,近距离编队,听起来刺激,做起来更考验训练和规则。高度要压,但边界要守,通讯要通畅,所有动作必须在可控范围里进行。现场具体间隔、交会距离,暂无权威披露。能看到的,是整体节奏的稳:编队有序、航线规整、时间持续,目的明确,就是让压力持续存在,但不撞线。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这靠的是平时的体系演练和一线飞行员的手上功夫。
这次美英的“联合行动”。两舰结伴走台海,不新鲜,但每一次都会按下敏感神经。盟友在这条狭长水道里刷存在感,国内舆论肯定不痛快,这很真实。可情绪过了,还是要落到一个朴素的问题上:面对这种出现在门口的“经过”,什么样的应对,又稳又硬?直-10的低空盘旋,算一次尝试。它既没有让局势失控,又把信号送到了甲板上。这种“近而不碰”的拿捏,未来大概率会越来越常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