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为了流泪,而错过满天繁星
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这句诗相信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他用如此优美而隽永的诗句提醒我们:如果我们一味沉湎于过去的得失与悲伤,那么今天的乃至将来的美好,都将与我们擦肩而过。
一天,佛陀刚刚用完午餐,一位商人便前来请求佛陀为他答疑解惑,指点迷津。佛陀将商人带入一间静室,耐心地倾听他诉说自己的苦恼和疑惑。
商人倾诉了许久,所言尽是对往事的追悔。最后,佛陀示意他停下,问道:“你可曾用过午餐?”
商人点头答道:“已经用过。”
佛陀又问:“炊具和餐具是否都已收拾得干净完好?”
商人连忙回应:“是的,都已收拾得非常妥当。”
接着,商人急切地追问佛陀:“您为何只问些无关紧要的事?请您给我的问题一个明确的答案吧!”
佛陀却对他微微一笑,说道:“你的问题,其实你自己已经回答过了。”随后便让他离开静室。几天后,那位商人终于领悟了佛陀的教诲,前来向佛陀致谢。
此时,佛陀才对他及众弟子说道:“若是对昨日之事念念不忘、追悔不已,我们很可能就会变成一棵枯草!”
谁又愿意成为一棵枯草呢?
商人时刻将过去的苦恼铭记于心,满心忧愁,看似一团乱麻,毫无头绪。然而,当佛陀询问他生活中种种琐碎烦恼的解答时,他自己已然给出了答案:饿了就去吃饭,吃完饭就洗碗。这看似再平常不过的行为,却蕴含着最智慧、最深刻的道理:当下,才是一切。
我们常听到人们叹息:“要是……就好了!”这是一种明显的内疚和悔恨心理。内疚和悔恨看似是对往事的过度关注,实则更是对当下问题和烦恼的逃避。对大多数人而言,由于无法体味平常生活的真谛,因此对吃饭、洗碗、工作、学习这样的琐事颇为反感,宁愿将时间耗费在回忆过去的欢歌笑语和伤心眼泪中。然而,他们追忆和缅怀的,不正是与朋友、爱人一起开心地吃饭、洗碗的日子吗?他们悔恨的,不也正是没有珍惜昨日的时光,把工作和学习做好,才让今天的生活陷入混乱吗?
追忆和悔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我们不应过分沉溺于曾经的快乐,也实在没有必要为过去的错误不停地自责。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是大幸还是大悲,是时光的激荡还是岁月的捉弄,都已成为可被诉说却无法追回的过往。我们只能将其作为经验来总结,而不能将其作为绳索将自己束缚。这就像爬山,如果总是回顾身后,那么爬山不仅不会成为一件有益身心的快乐运动,反而会变成一个痛苦煎熬的过程。爬到终点,感受到的恐怕不是山顶上亮丽的风景,而是自己沉重的喘息和疲惫的心灵。
着眼于当下,审视自己能做什么,该做什么,以确保在错过太阳之后,仍能捕捉到群星的璀璨光辉。
一位学僧向云居禅师请教:“弟子每完成一件事,总是深感懊悔,这究竟是何原因?”
云居禅师答道:“你且先听听我的‘十后悔’:逢师不学,事后后悔;遇贤不交,别后后悔;事亲不孝,丧后后悔;对主不忠,退后后悔;见义不为,过后后悔;见危不救,陷后后悔;有财不施,失后后悔;爱国不贞,亡后后悔;因果不信,报后后悔;佛道不修,死后后悔。这十种后悔,你属于哪一种?”
学僧沉思片刻,说道:“看来这些后悔,皆是我的弊病!”
云居禅师道:“你既已认识到这是弊病,便应迅速治疗!”
学僧恳求道:“正因我不懂如何治疗,才恳请师父慈悲开示!”
云居禅师开示道:“你只需将‘十后悔’中的‘不’字改为‘要’字,即‘逢师要学,遇贤要交,事亲要孝,对主要忠,见义要为,见危要救,得财要施,爱国要贞,因果要信,佛道要修’。这剂良药,你须好好服用!”
原来,只需将“不”变为“要”,在当下积极践行,便能治愈我们的悔恨。
既然已知逝去的如昙花一现,转瞬成灰,只能刻在记忆之中,那么聪明的你,还不赶快擦干眼泪,在当下的“吃饭”、“洗碗”中收获充实与安宁,在今日的充实与安宁中,欣赏自己生命里的满天繁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