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深秋的江南小城,早晚已有了寒意。县城老街上的店铺大多还保持着二十年前的模样,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
每天清晨六点,菜市场就热闹起来,卖菜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钓鱼的人总是起得最早,天不亮就背着渔具往水库赶。
这个季节正是鱼儿贴秋膘的时候,老钓手都知道,错过了这个时节,等到冬天鱼就不好钓了。县城里开渔具店的有七八家,生意好坏全看老板的本事和人缘。
01
程远舟站在自己的渔具店门口,看着对面刚装修好的连锁店招牌,心里发苦。
这是2023年10月的一个阴天,空气里带着潮湿的味道。远舟渔具开在县城老街已经十五年了,店面不大,两间门脸,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鱼竿、鱼线、浮漂。墙上还挂着几张泛黄的照片,那是程远舟年轻时参加钓鱼比赛的留影。
“老程,又在发呆?”隔壁卖早点的王婶端着一碗豆浆走过来。
程远舟勉强笑了笑:“王婶早。”
“你这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吧?对面那家连锁店,东西便宜,样式还多。”王婶压低声音说。
程远舟点点头,没接话。他心里清楚得很,这三个月来,店里的营业额一直在下滑。账本上的数字越来越难看,昨天盘点库存,发现很多货都积压了半年多。
中午,妻子韦淑芳从学校赶过来。她是县城第三小学的语文老师,每天中午都会抽空来店里帮忙。
“今天卖了多少?”韦淑芳一边整理货架一边问。
“两包鱼钩,一瓶小药。”程远舟声音很低。
韦淑芳停下手里的活,走到丈夫身边坐下:“老程,要不咱们把店转让了吧?我的工资虽然不高,但维持生活还是够的。”
“再等等看。”程远舟摸出一根烟,想了想又放回去。儿子程小鹏今年高三,正是花钱的时候,补课费、资料费,哪样不要钱?
晚上九点,程远舟一个人在店里算账。翻开账本,看着那些红色的数字,他的眉头越皱越紧。按照目前的情况,最多再撑两个月,店就得关门。
他走到墙边,看着那张省钓鱼比赛亚军的奖状。那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时候他还年轻,有的是精力和激情。现在呢?四十二岁的人了,上有老下有小,每天为了生计奔波,连钓鱼竿都很少摸了。
正想着,店门被推开了。一个老人走了进来,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脚上是一双解放鞋。
“老板,有鱼钩吗?”老人的声音有些沙哑。
“有,您要什么型号的?”程远舟连忙站起来。
老人在店里转了一圈,最后拿起一包最便宜的鱼钩:“就这个吧。”
程远舟接过钱,正要找零,老人突然说:“小程,你这店开不下去了吧?”
程远舟愣住了。他不认识这个老人,也不知道他怎么知道自己姓程。
老人笑了笑:“别紧张,我知道你。十五年前省钓鱼大赛的亚军,那时候你用的是自制的窝料,打窝的手法很有特点。”
“您是?”程远舟仔细打量着老人。
“我姓钟,大家都叫我老钟头。”老人拿起鱼钩,“明天早上五点,青溪水库见。如果你想每个月钓上千斤鱼,就来找我。”
说完,老人转身就走,留下程远舟一个人站在那里发呆。
02
第二天凌晨四点半,程远舟就醒了。他躺在床上想了半夜,那个叫老钟头的老人到底是什么人?每个月钓上千斤鱼?这怎么可能?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还是起床了。轻手轻脚地收拾好渔具,留了张纸条给妻子,就开着那辆破旧的面包车往青溪水库赶。
青溪水库离县城有二十里路,是县里最大的水库。早些年这里养过鱼,后来承包户亏本走了,水库就荒废了。现在成了钓鱼人的天堂,每天都有不少人来这里钓鱼。
程远舟到的时候,天刚蒙蒙亮。水库边已经有几个钓友在打窝了。他四处张望,终于在水库东边的一个角落里看到了老钟头。
老人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面前摆着两根鱼竿,鱼护放在水里,看起来已经钓了一会儿了。
“来了。”老钟头头也不回地说。
程远舟走过去,在旁边找了个位置坐下。他打开渔具包,取出自己最得意的那根鱼竿,开始调漂、挂饵。
两个小时过去了,程远舟只钓上来三条小鲫鱼,加起来不到一斤。他偷眼看老钟头那边,鱼护里少说也有十几斤鱼了。
“你知道为什么我钓的鱼多吗?”老钟头突然开口。
程远舟摇摇头。
老钟头指着水面:“这下面有个废弃的养殖网箱,鱼喜欢在那里聚集。这是其一。”
“其二呢?”程远舟问。
“时间。”老钟头看了看手表,“再等十分钟你就知道了。”
果然,十分钟后,水面突然泛起一阵涟漪。程远舟的浮漂猛地一沉,他赶紧提竿,一条三斤多的鲤鱼被拉出水面。
接下来的半小时里,程远舟连续上了七八条大鱼。他兴奋得手都有些发抖。
“看到了吧?”老钟头收起鱼竿,“每天下午三点十七分,上游会有变化。具体什么变化,以后再告诉你。”
程远舟正想问个明白,老钟头已经提起鱼护准备走了。
“明天还是这个时间,你要是想学,就来。”老钟头说完就走了。
03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程远舟每天都去青溪水库。老钟头像个老师一样,一点一点地教他。
“东江支流你知道吧?”老钟头问。
程远舟点头,那是县城东边的一条河,通往长江。
“每周二和周五凌晨四点,会有货船经过。船的螺旋桨会搅动河底的淤泥,惊动藏在泥里的小虾小鱼。大鱼闻到腥味就会出来觅食。”
“县城公园的人工湖,每月十五号换水。换水前一天晚上,鱼知道要出事,会疯狂进食。”
“城郊的野塘,雨后第二天早上六点到八点,水中氧气充足,鱼的活性最高。”
程远舟听得入神,这些都是他以前不知道的。原来钓鱼还有这么多门道。
更让他惊讶的是老钟头的打窝方法。老人从包里取出一个玻璃瓶,里面装着褐色的液体。
“这是我自己配的药水。”老钟头说,“玉米粒在这里面泡四十八小时,再混合豆饼和菜籽饼,打下去的窝子能让鱼在那里待上大半天。”
程远舟闻了闻,有一股淡淡的中药味,还混合着某种发酵的香味。
“配方我可以教你,但是你要答应我一件事。”老钟头正色道。
“什么事?”
“不能贪心。钓鱼是为了生活,不是为了发财。够吃够用就行,别想着靠这个赚大钱。”
程远舟点点头。他现在只想把渔具店维持下去,让家里的日子好过一点。
一个月后的傍晚,程远舟坐在自家店门口,看着角落里那些装鱼的泡沫箱,心里既兴奋又不敢相信。他掏出手机,打开计算器,把这个月钓获的鱼全部加起来——一千一百三十六斤!
这个数字让他自己都吓了一跳。按照市场价,野生鲫鱼十五块一斤,鲤鱼十二块,草鱼十块,这一个月光卖鱼就收入了一万多块。这比他开店三个月的利润还多。
“老程,你最近是不是发财了?”王婶看到他往店里搬鱼,好奇地问。
“哪有什么财,就是运气好,钓了些鱼。”程远舟憨笑着。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青溪水库边开农家乐的方姐打来的。
“程老板,明天能给我送二十斤鱼吗?都要活的,有客人订了全鱼宴。”
“没问题,方姐。”
挂了电话,程远舟看着天色渐暗的街道。他突然意识到,老钟头教给他的,可能不仅仅是钓鱼的技巧那么简单。
04
韦淑芳发现丈夫最近变了。
以前程远舟总是愁眉苦脸的,现在却经常哼着小曲。早上出门精神抖擞,晚上回来虽然累,但眼睛里有光。
“老程,你最近是不是有什么喜事?”晚饭时,韦淑芳忍不住问。
程远舟夹了块鱼肉放到妻子碗里:“你尝尝,这是今天钓的草鱼,新鲜着呢。”
“我问你话呢。”
“店里生意好转了。”程远舟含糊地说。他不知道该怎么解释每个月钓一千多斤鱼这件事,说出去谁信啊?
程小鹏也发现了家里的变化。餐桌上的菜丰富了,爸爸给他买了新的学习资料,还主动问要不要报个冲刺班。
“爸,咱家是不是中彩票了?”程小鹏开玩笑道。
“别瞎说,好好学习。”程远舟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渔具店的生意确实有了起色。很多钓友听说程远舟最近收获颇丰,都来向他请教。买不买东西是其次,主要是想套点钓鱼的秘诀。
“程老板,你用的什么饵料啊?”
“程老板,能不能带我们去你的钓点?”
“程老板,听说你一个月钓了上千斤鱼,是真的吗?”
面对这些问题,程远舟都是笑着打哈哈。他会分享一些基础的技巧,比如看天气、选钓位、调漂的方法,但是核心的秘密,他一个字都不说。
这天下午,县钓鱼协会会长孟凯歌来了。
孟凯歌四十五岁,人高马大,说话声音很大。他在县城开了三家渔具连锁店,是程远舟最大的竞争对手。
“老程,最近生意不错啊。”孟凯歌皮笑肉不笑地说。
“还行。”程远舟淡淡地回应。
“听说你最近钓鱼很厉害,什么时候带兄弟去见识见识?”
“都是运气,运气。”
孟凯歌在店里转了一圈,目光在那些鱼护上停留了很久:“老程,咱们都是生意人,有钱大家一起赚。你要是有什么好路子,别忘了兄弟。”
程远舟笑了笑,没接话。
孟凯歌走后,程远舟心里有些不安。他知道孟凯歌这个人心眼多,肯定不会就这么算了。
05
果然,接下来的几天,程远舟发现总有人跟着他。
那是一辆黑色的小轿车,每次他去钓鱼,那辆车就远远地跟着。到了钓点,车里的人也不下来,就停在远处。
程远舟装作没发现,照常钓鱼。但他变得更加小心,特别是去那些老钟头告诉他的特殊钓点时,都会绕几个圈子,确保没人跟踪。
这天,县报记者刘记者找上门来。
刘记者三十五岁,瘦高个,戴着眼镜。他也是个钓鱼爱好者,经常在渔具店买东西。
“程老板,我想给你做个专访。”刘记者开门见山。
“专访我?我有什么好访的?”程远舟连忙摆手。
“你现在可是咱们县城钓鱼界的传奇人物。一个月钓上千斤鱼,这事儿都传开了。”
“都是大家抬举,其实没那么玄乎。”
刘记者不死心:“程老板,你就透露一点秘诀吧。大家都很好奇,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程远舟想了想:“钓鱼这事儿,三分靠技术,七分靠运气。我就是运气好一点。”
刘记者见问不出什么,只好作罢。
晚上收店后,程远舟接到老钟头的电话。
“小程,最近有人盯上你了吧?”老钟头的声音很平静。
“您怎么知道?”
“孟凯歌这个人我了解。他想承包青溪水库,搞商业开发。你钓这么多鱼,他肯定会起疑心。”
程远舟心里一紧:“那怎么办?”
“小心点就是。记住我说的话,不要贪心。”老钟头说完就挂了电话。
程远舟放下手机,看着窗外的夜色。他突然有种预感,平静的日子可能要结束了。
就在这时,他发现店门口停着一辆车。车窗摇下来,露出孟凯歌的脸。
“老程,方便聊聊吗?”
程远舟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过去。
“什么事?”
孟凯歌递过来一根烟:“老程,咱们打开天窗说亮话。你最近钓鱼的事儿,我都打听清楚了。一个月一千多斤,这可不是运气能解释的。”
程远舟没接烟:“孟会长想说什么?”
“我想跟你合作。”孟凯歌直截了当,“你有技术,我有资金和渠道。咱们联手,保证一年赚他个几百万。”
“我就是个开小店的,没那么大野心。”
孟凯歌脸色变了变:“老程,你别不识抬举。青溪水库我志在必得,你要是识相,咱们就合作共赢。你要是不识相……”
“怎么样?”程远舟看着他。
“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孟凯歌说完,开车扬长而去。
程远舟站在夜色中,心情复杂。他知道,真正的麻烦要来了。
06
接下来的几天,老钟头失踪了。
程远舟去了所有能想到的地方,青溪水库、东江支流、县城公园,都没有老人的身影。打电话也没人接,发信息也不回。
没有老钟头的指导,程远舟只能凭着之前学到的东西继续钓鱼。收获虽然还不错,但他心里总是不踏实。
这天早上,方姐悄悄找到他。
“程老板,我跟你说个事儿。”方姐左右看看,压低声音,“最近有人在打听你的事。”
“什么人?”
“孟凯歌的人。他们问我你的鱼是从哪儿来的,每次送多少,还问你有没有说过什么特别的话。”
程远舟心里一沉:“方姐,你说了什么?”
“我什么都没说。”方姐摇摇头,“程老板,你小心点。孟凯歌这人心狠,为了赚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程远舟谢过方姐,心事重重地回到店里。
韦淑芳看出丈夫有心事:“老程,出什么事了?”
程远舟把最近的事情简单说了一遍,当然,关于钓鱼的秘密他还是没说。
“要不咱们报警?”韦淑芳担心地说。
“报什么警?人家又没做什么。”程远舟叹了口气。
就在这时,手机响了。是个陌生号码。
“程老板吗?我是青溪水库管理处的。有人举报你非法捕鱼,请你明天上午来一趟,配合调查。”
程远舟愣住了。他知道,这肯定是孟凯歌搞的鬼。
第二天,程远舟去了水库管理处。工作人员例行询问了一些问题,查看了他的渔具,最后确认没有违规行为,让他走了。
但是这件事在钓友圈子里传开了。有人说程远舟用了违禁渔具,有人说他在水里下了药,各种流言蜚语都有。
程远舟的渔具店生意又开始下滑。那些原本来请教的钓友,现在看他的眼神都怪怪的。
07
一个雨夜,程远舟正准备关店,老钟头突然出现了。
老人浑身湿透,脸色苍白,看起来很憔悴。
“钟爷爷,您去哪儿了?”程远舟赶紧扶他坐下,倒了杯热水。
老钟头喝了口水,缓了缓说:“小程,有件事我必须告诉你。”
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一份泛黄的文件。
程远舟打开一看,上面是县环保局的红头文件,日期是二十年前。
“这是什么?”
“你仔细看。”
程远舟认真读起来。文件的内容让他越看越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