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亚铭 长春
在西平县,有一座由退役军人自费创办的红色博物馆,它的创办者李东海,用半生积蓄收集6万多件革命文物,将自家宅基地变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座民办博物馆,一位白发讲解员,十六载公益坚守。李东海用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红色文化的满腔热忱,在西平大地上默默耕耘出一片精神家园。
17岁入伍的李东海,曾是中央警卫师战士。2011年习近平视察他所在连队时强调"践行张思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这句话成为李东海的人生信条。2009年,他腾出自家300平方米宅基地,创建起五层1500平方米复兴博物馆。3000余件展品串起180年中国革命史。其中数十件抗战文物经党史部门认证,部分填补省级博物馆空白。
西平县原文联主席谭胜功说,李东海自退休以来,始终保持着军人特有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精神,在日常生活中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不忘党的教诲,积极投身于红色宣传事业,深入传播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激发党员群众爱国情怀,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退役军人忠诚可靠、服务社会的高尚品质,成为身边人学习的榜样。
57年间,这位科级退休干部节衣缩食,靠馒头咸菜走遍全国。2吨重的史料背后,是全家收入的倾注。退休后的李东海还整理1800多名老干部手印录音,创作11部红色剧本。电影《大爱撑天》获"五个一工程奖",讲述西平烈士长江救人事迹。2021年建党百年时,他走进40多所乡村学校宣讲,8万余人聆听这位老党员的初心。
"课本里读不到的鲜活历史就在这里!当我亲眼看到那些展出的烈士血衣,内心瞬间被震撼了,真正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完全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这种亲身感受让我深刻反思,我们必须时刻铭记历史,珍惜每一刻的安宁。"在博物馆参观的学生周子程说。
从警卫战士到博物馆馆长,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信仰。岗位虽经更迭,共产党人与革命军人的赤诚初心始终如一。长达五十七载的坚守,使李东海成功实现了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
"我办复兴博物馆只是尽到了一个老党员的一点义务。今后我决心更加努力,坚持把复兴博物馆办得更好,让他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把它办成西平县的一个地标、一张名片!"复兴博物馆馆长李东海说。(编辑 詹云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