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吕良镇的芡实种植基地,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崔凤杰(前左二)与基地工作人员一起调研芡实移植情况。
在江苏镇江新区永兴农机机械化专业合作社,江苏大学农业工程学院师生利用低空无人机采集大田信息。
在江苏航天海鹰公司生产车间,江苏大学激光先进制造团队成员叶云霞教授(右一)了解企业技术应用情况。
在江苏镇江星驰智行软件公司,江苏大学技术经理人开展跟踪调研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技术落地、人才引进、场地配套等“燃眉之急”。
在江苏大全集团油浸式变压器总装车间,江苏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黄娟(中)现场解答企业生产中遇到的设计图纸规范性问题。
在江苏苏芡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冷链加工车间,崔凤杰教授(前右一)带领师生调研芡实加工情况。
在江苏苏芡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女工们展示公司开发的芡实系列产品。
在江苏大全集团低压成套电气生产车间,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教师宋雪桦(中)、金华(右)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基于AI的自动化生产线检测技术。
今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要求,“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其中提出“建强技术转移转化等专业人才队伍”。
江苏大学创新产学研用机制,打造了一支100多人规模、专兼职结合的技术经理人队伍,他们穿针引线,深度串联高校、政府、企业,有效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本报记者用镜头记录了江苏大学科技红娘牵线搭桥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编者
泡在芡实田,扎进冷链车间……近日,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崔凤杰奔走在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芡实生产基地和学校实验室之间,探寻芡实采收加工流程的优化方案。
“技术堵点藏在生产线上,答案就得在一线找。”田埂上,陪同崔凤杰教授现场考察的还有江苏大学技术经理人周涛。在得知苏芡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保鲜储运和产品开发上遇到技术瓶颈后,周涛邀请崔凤杰团队到企业“巡诊”,仅用4个月就促成“芡实营养品质提升与保鲜储运关键技术”合作项目落地。
这是江苏大学创新产学研用机制,以“三诊模式”服务地方产业的生动实践。该校产学研合作处处长汪少华介绍说,所谓“三诊”包括“坐诊”“巡诊”和“会诊”,“坐诊”由学校技术转移中心组织专家深入地方,地方科技部门组织对口企业现场咨询;“巡诊”由学校技术转移中心组织专家,主动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技术诊断;“会诊”是学校技术经理人针对企业复杂技术需求或共性难题,邀请跨学科、跨领域专家集中研讨,提出系统解决方案。
目前,江苏大学已形成了一支100多人规模、专兼职结合的技术经理人队伍,他们穿针引线,深度串联高校、政府、企业。
在镇江市航空航天产业调研中,技术经理人祝俊发现产业链核心企业航天海鹰公司在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工艺优化、大型复材构件热压罐成型等方面存在核心共性难题。
“基础工艺不突破,产业升级寸步难行。”祝俊精准对接校内资源寻求解法,校企双方组建了跨学科攻关小组,深入开展多轮技术“会诊”。最终,江苏大学激光先进制造任旭东教授团队成功啃下“硬骨头”,与企业合作完成了省级重大成果转化项目,成果应用于C919、C929大飞机后机身等关键部件研发。校企不仅共建了前沿实验室,还联合培养了30余名研究生,实现了科研攻关与人才培养“双丰收”。
“再有半年,汽车底盘测试研发中心就要搬进大禹智谷科技产业园,我们非常期待。”江苏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教授徐兴说。得益于学校技术经理人牵线搭桥,他们与江苏诺微达自动化公司的合作快速推进,不仅成功孵化出星驰智行软件公司,更一站式解决了企业技术落地、人才引进、场地配套等“燃眉之急”。
实践证明,江苏大学“三诊模式”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激活区域创新动能的有效路径。近3年来,江苏大学与华为、广西玉柴、中国广核集团等3000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累计签订横向合作项目5000余项,技术交易额突破12亿元。“我们将不断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途径新模式,把校地产学研合作推向更高更好的层次,为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力量。”江苏大学副校长李红表示。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7日 第04版
作者:本报记者 张学军 通讯员 单毅君 吴奕 摄影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