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波兰以“安全威胁”为由,突然宣布关闭所有与白俄罗斯接壤的铁路口岸。超过300列中欧班列被迫停在边境线上,车厢里装着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电子产品、光伏设备、新能源配件等关键商品,动弹不得。
这一切的导火索,是俄罗斯与白俄罗斯联合举行的大规模“西方-2025”军演。波兰宣称有俄军无人机入侵其领空,并火速将责任归咎于东边邻国。波兰关闭口岸的决定,直接把中欧贸易的命脉“卡了脖子”,造成运输成本上涨15%以上,欧洲零售商库存警报拉响。
就在全球为中欧班列的命运焦急时,王毅外长紧急出访波兰。9月15日,他出现在华沙,与波兰总统纳夫罗茨基和外长西科尔斯基展开密集会谈,重点只有一个:中欧班列必须畅通无阻。
就在这场面对面的交流中,波兰最终作出一个重量级承诺,将全力保障中欧班列的安全与畅通。波兰为何突然封锁中欧班列?又为何在王毅面前“松口”?
波兰的操作看似为了安全,其实是一步政治棋。在俄乌局势持续紧绷的背景下,北约东翼国家神经紧绷,波兰更是站在风口浪尖。一旦战火外溢,首当其冲的就是它。
无人机事件加上俄白军演,波兰政府立刻把边境安全提到最高级别。关闭口岸的决定,看起来是防御措施,实际上也夹杂着算计。
波兰明白,中欧班列是中国对欧出口的主干线,更是自己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波兰马拉舍维奇站承担了90%的中欧班列入欧任务,每年数百亿欧元的货值从这里中转。物流、仓储、制造、就业,全都绕不开这条铁路干线。一旦班列中断,损失最大的不是中国,而是波兰自己。
中方当然清楚这一点。外交部早在9月11日就三次表态,强调中欧班列是中波、中欧合作的旗舰项目,必须保障畅通。王毅此行更是当面点破:封锁班列不是解决安全问题的办法,只会让经济受损。
波兰外长西科尔斯基在会谈中解释,关闭口岸是因为白俄罗斯局势紧张,难以保障边境安全。但他也承认,中欧班列的畅通对波兰自身同样重要。面对王毅的明确立场,波方最终承诺,将采取一切措施保障中欧班列恢复运行。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外交会谈,更像是一场现实与利益的博弈。波兰原本试图将中欧班列当作筹码,想让中国替它向俄罗斯施压。但中方态度明确:不当任何一方的代理人,不站队,不选边。中欧班列是合作项目,不该沦为政治工具。
不仅如此,中方还亮出两张底牌。第一张,是稀土牌。中国掌握全球85%的稀土精炼能力,而波兰的风电涡轮、导弹系统、精密制造,都离不开这些关键资源。王毅在会谈中提出,中方愿意保障稀土出口,但前提是良好的合作氛围。
第二张,是替代通道牌。如果波兰持续封锁,中方可以走中间走廊,经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土耳其直通欧洲南部。波兰不是唯一的“欧亚门户”,如果自己把门关上,别人就会另起炉灶。
波兰显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会后公布的文件中,波方明确承诺保障中欧班列安全畅通,并提到将加强直航与货运合作,还提出要提升航空运输的竞争力。这种表态,说明波兰已经看透了:封锁班列不是“施压”,而是“自残”。
事实上,中欧班列自2011年开通以来,已累计运行超11万列,货值超过4500亿美元。它连接中国128个城市与欧洲26国,是“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特别是在海运成本高企、航空运输受限的当下,班列成为最稳定的陆路通道。
波兰也不是第一次感受到这条“钢铁驼队”的分量。马拉舍维奇小镇因中欧班列迅速发展,带动了大量就业和投资。物流园区、仓储基地、制造工厂,几乎都围绕班列展开。一旦停运,这些产业链就会断裂。
这场危机也给欧洲提了个醒。地缘冲突不能绑架经济合作。俄乌战争已经让欧洲能源告急,通胀高企,工业外迁。现在再拿供应链当筹码,受伤的还是自己。那些隔着大洋看热闹的人不会为欧洲买单,只会看着笑话。
波兰的快速转变,正是现实利益的选择。不是对中方“给面子”,而是对自身“负责任”。它已经明白,中欧班列不是中国的“专列”,而是欧洲共同的“生命线”。继续封锁,只会让自己在欧盟内部竞争中掉队。
王毅此行还谈到了台海局势与经贸合作。波兰总统当面承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自1949年起就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唯一合法政府。这份清晰的态度,表明波兰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没有含糊。
在经贸方面,双方还达成三项共识:一是关于稀土和两用物资出口,二是推动波兰农产品输华,三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深化合作。这些成果,不只是一次外交访问的结果,更是多年合作积累的体现。
波兰的政策调整,也与其对美国的态度变化密切相关。拜登政府上台后,波兰一度全面倒向美国,中波关系遭遇波折。但随着特朗普重返美国政坛并对东欧态度消极,波兰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战略定位。
波兰早在1949年就是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之一,是最早加入“一带一路”的欧洲国家之一。几十年的友好合作让中波关系基础深厚。现在,中方通过理性、务实的方式,让班列重新上轨道,既是合作成果,也是外交智慧的体现。
这场关于中欧班列的风波,看似只是一次地缘政治引发的“物流事故”,实则是一次国际博弈的缩影。中方没有激烈反击,也没有妥协退让,而是通过实事求是的方式,让对方看到利害关系,作出理性选择。
简单来说,中方不是在“斗”,而是在“解”——解封锁,解误解,解误判。波兰的让步,不是一次外交妥协,而是一次现实的回归。中欧班列继续前行,说明合作仍是主流。欧洲是否会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还需时间来验证。但可以确定的是,世界依然需要中国。
波兰关闭与白俄罗斯口岸引发中欧班列危机,但在中方的理性外交下,最终危机化解,班列重启。这场风波再次说明,合作才是正道,政治不能绑架经济,波兰的选择,也许为欧洲提供了一个方向。
信息来源:
[1]外交部发言人介绍中国外长访问奥地利、斯洛文尼亚、波兰的成果 央视新闻
[2]王毅同波兰副总理兼外长西科尔斯基会谈 环球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