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稻菽飘香。9月16日上午,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民丰收节·大学生“丰收游”花车展示与巡游活动在滨江校区举行。汇聚全国8所高校青春力量,共庆丰收盛景,共话“三农”未来。
科研花车开进南农校园
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之际,南农师生用一场别开生面的“科研展陈+花车巡游”,将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搬到校园大道上,让一份南农独有的“丰收答卷”在青春与欢庆中精彩亮相。“‘菊’世无双号”“‘钳’力以赴号”“‘稻’梦空间号”“‘莓’力南农号”“工造未来号”等5辆主题花车依次亮相,寓意“五谷丰登”,将科技创新与乡土风情巧妙融合,赢得阵阵喝彩。
主花车“‘菊’世无双号”聚焦学校拥有的全球最大菊花种质资源库,呈现引领产业升级的绿色栽培技术和自主培育的茶用菊“南农金菊”等新品种,彰显菊花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时代价值。“‘钳’力以赴号”围绕资产经营公司打造的金秋螃蟹产品设计,凸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稻’梦空间号”以优质大米为核心元素,诠释“科技赋能、粮稳天下”的愿景;“‘莓’力南农号”直观展现学校十余年科技帮扶贵州麻江成果,象征“山海相连、共富同行”的实践路径;“工造未来号”则以工学院创新作品为主体,展示智慧农业装备在现代农业中的蓬勃前景。
各学院创意花车亮点纷呈
园艺学院“艺启新程号”描绘绿色梦想,植物保护学院“丰年稔岁·虫林保丰号”彰显生物防治智慧,食品科技学院“食刻启航号”诠释健康饮食新篇章,更有智慧农业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作物表型感知机器人”在现场与观众互动,成为巡游中的“科技明星”。
作为“‘菊’世无双号”花车创意设计者之一,园艺学院青年教师张静从事菊花育种与栽培研究,此次带领学生团队将实验室里的数据转化为花车上的风景,成为她科研育人路上的一次生动实践。为了让观众更加直观理解,团队现场设计了菊花产业的全链条展示区,从耐寒抗旱的地被菊到药食同源的茶用菊,每一株“菊花”背后都藏着南农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团队70余年的传承与创新。
张静介绍,多年来,南农菊花的新品种新技术在20余个省市推广应用,辐射全国70%的菊花产区,帮助贵州麻江、湖北麻城等地3万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这次花车巡游活动,正是想让更多人看到,在农业科技支持下‘美丽产业’成为‘富民产业’,而这背后,是南农菊花遗传与种质创新教师团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
激发青年学子科技兴农的热情
活动现场,智慧农业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博士生苏淼操作演示的大田作物表型感知机器人,引发了持续围观——这个搭载多光谱相机和AI算法的“田间医生”,不到一分钟就能解析出一块稻田中作物的株高、叶面积、氮素等长势信息,实时生成可视化生长报告。
“传统的作物表型检测靠人工测量,一亩地需要多名农技员忙活半天,误差率还很大。而我们的机器人通过深度学习算法,识别精度大大提升,数据实时同步到云端平台,农民用手机就能查看田块‘健康档案’。”苏淼一边演示机器人的工作过程,一边向围观师生解释技术原理。“现在它能准确识别并采集水稻、小麦等多种作物数据,下一步我们要让它‘看懂’更多作物,成为农民‘会思考的好帮手’。”
南京农业大学团委副书记朱媛媛介绍,此次活动以花车巡游为载体,将科技强农、文化兴农、青春助农融为一体,展现南农学子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菊’世无双号”“‘钳’力以赴号”等五辆主题花车,不仅名字创意十足,更凝聚了学校在菊花种质资源、生态养殖、稻米科技、产业帮扶和智慧农业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
“每一辆花车都是一个移动的‘科技展厅’,也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我们希望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同学们在欢庆丰收的氛围中,增强对农业、农村、农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青年学子投身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热情。”朱媛媛说。
通讯员 王誉茜 崔洋 王璐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楠/文 王玉秋晨/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