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乌克兰前线,炮弹决定生死,欧盟想兑现承诺援助乌克兰炮弹,可缺少制造炮弹发射药的关键原料——硝化棉。
欧洲曾傲慢地切断中国新疆棉花供应链,火烧眉毛了才发现,硝化棉的主要原料正是新疆棉花,而中国,是全球最大供应商。
俄罗斯、西方国家都需要中国硝化棉,中方是如何选择的呢?
自断后路
欧洲的军工复合体本该开足马力,兑现他们在2023年许下的豪言壮语:为乌克兰提供一百万发炮弹,承诺言犹在耳,但生产线却陷入了尴尬的停滞。
问题不在于缺技术,也不在于缺机器,而在于他们亲手斩断了自己的原料生命线。
早在2022年6月,为了响应美国的倡议,欧盟挥舞起“道义”大旗,对来自中国新疆的棉花产品实施了严格的供应链限制,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这一决定会带来多么讽刺的反噬。
因为制造硝化棉最好的原料——棉短绒,中国产量的85%都来自新疆,这几乎是一次精准的自我打击。
要知道,在禁令之前,欧洲大陆对中国的硝化棉成品及原料的依赖度高达90%,而欧盟自身的年产量,连两万吨都不到,根本是杯水车薪,德国的军工巨头莱茵金属公司雄心勃勃的扩产计划,就这样被卡在了原料上,动弹不得。
他们不是没想过找替代方案,印度曾被寄予厚望,被看作是新的棉短绒供应地,但工业生产的逻辑远比政治家的想象要复杂。
印度棉花的纤维质量差了一大截,加工成本硬生生比中国高出五成以上,更别提技术落地过程中频发的生产事故了。
条条道路通中国
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供应链“解法”,一个“直通”,一个“迂回”,面对同一个供应源头,俄罗斯和西方国家展现出了迥异的生存智慧。
俄罗斯选择了构建一张复杂而高效的灰色贸易网络,战前,他们从中国进口的硝化棉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飙升至704吨,2023年更是直接翻倍,达到1365吨,今年头三个月的进口量也达到了112吨,势头不减。
这些物资并非直接运往俄罗斯,而是通过精巧的布局,土耳其公司扮演了关键中介的角色,运输并未通过传统中俄边境口岸,而多经中亚与土耳其转口。
拿到原料的俄罗斯,一边重启了冷战时期封存的生产线,一边新建处理设备,中国产的高纯度硝化棉,经过预处理,安全且完美适配俄方设备,效果立竿见影,2023年下半年,俄军在顿巴斯地区的炮击密度,相较上半年足足提升了17%。
外部专家在评估俄军火力稳定性时,屡次提出“原料补给无间断是维持前线节奏的核心”。短短两年间,俄军从“炮弹不足”到“火力超标”,靠的是从市场中找出通道,再把它变成常态,硝化棉,从原本的工业化学品,彻底走上了战争节奏的操控点。
反观欧美,则陷入了在制裁与需求之间的痛苦摇摆,被迫采取“迂回”战术,他们的军工企业只能“自救”。
一些公司悄悄在中东、东南亚设立空壳公司,绕道采购中国的棉短绒,运输路线也刻意避开敏感区域,改为经迪拜、阿曼等港口中转,只为抹去那扎眼的“原产地:中国”。
一家法国承包商甚至一次性囤积了足够使用三年的棉短绒,以此来应对供应链随时可能断裂的恐惧,他们还抱怨,供应不稳导致产品批次质量都开始下降。
官方层面更是尴尬,法国、德国虽然公开强调将重启本土硝化棉线,但开工进度缓慢,关键设备需定制,原料尚未完全脱离进口依赖,即便产线建成,单位成本与质量一致性仍难与中国工厂竞争。
美国方面虽在得州启动新建硝化棉装置,但建设期被推迟两次,投产时间从2024年底延后至2025年末。原计划日产200吨,实际至今仍未进入试运营。中期内依赖进口现状短期内无法改变。
中国实力
在这场全球供应链的暗战中,中国扮演了一个“隐形”的角色,中方并未主动将硝化棉“武器化”,也没有切断对任何一方的供应。
中国每年约6万吨的产量,占据了全球半壁江山,中国不仅是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新疆棉占全国产量的85%,更重要的是拥有完整的硝化棉生产链条。
从四川北方硝化棉公司等隶属兵器工业集团的国有企业,到分布在各地的加工厂,这套体系既能满足民用需求,也具备军用潜力。
加上其产业链的独特韧性,中国的硝化棉产业,长期由庞大的民用市场(如油漆、油墨)支撑,这意味着,即便在和平时期,生产线也能保持运转和技术迭代,具备在短时间内快速转向军用的巨大潜力,这与欧洲那种“需要时才重启”的脆弱模式,有着本质区别。
更重要的是,中国采取了一种“不站队”的商业出口策略,在2023至2024年间,中国出口的硝化棉批次接近千次,同期,巴西、泰国等其他供应国的出口批次加起来也不足百次。
中国的货物,同时流向了俄罗斯、美国、法国、德国,甚至还有那个尝试替代中国的印度,这种"一碗水端平"的策略,既避免了过度卷入地缘政治冲突,也维护了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它就像一个总阀门,虽然没有关闭,但所有人都清楚,阀门的开关掌握在谁的手里,正如德国之声的一篇评论所言,如果没有中国的供应,整个西方军工业可能陷入瘫痪。
结语
可以说中国手里握着定价权,但并没有一刀切断对西方的供应,这恰好说明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里的独特地位。
优势不仅在于产量,更在于质量,当西方喊着“产能过剩”时,硝化棉的紧缺却提醒他们:关键时刻,还得依赖中国制造。
信息源:
《笑不活了!乌克兰炮弹不够用,是挨了西方“抵制新疆棉”的回旋镖》环球网2024-03-05
《法国缺乏生产炮弹用的火药,欧盟官员“甩锅”中国棉花》观察者网2024-03-03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