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苏州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大会9月16日举行。大会期间,《苏州市加快建设“人工智能+”城市行动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发布。
《行动方案》明确,建设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力争到2026年底,全市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超3000家,智能经济产业核心规模年均增长超过20%,推动企业牵头或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定,在高质量数据集、智能原生企业、创新载体平台等领域形成标准化工作体系。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6年底,苏州市打造总规模超500亿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
建设“人工智能+”城市的苏州路径
《行动方案》提出,充分发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先导区叠加优势,建设国内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加速人工智能与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民生福祉、治理能力等深度融合,探索率先建设“人工智能+”城市的苏州路径。
在做强市场主体上,《行动方案》提出,培育一批底层架构和运行逻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生企业。到2026年底,人工智能领域培育形成50家智能原生企业,15家独角兽企业,100家市级独角兽培育企业。到2026年底,培育形成人工智能领域49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1200家高新技术企业。
《行动方案》提到,培育发展AI芯片产业,支持AI芯片攻坚创新,聚焦GPU通用型芯片、ASIC专用型芯片、FPGA半定制化芯片、存算一体芯片、硅光芯片、网络互联芯片等领域,加快AI芯片产品新技术迭代、新产品应用、新场景落地。加快推动氮化镓芯片、激光芯片在本地场景应用。
关键要素支撑方面,《行动方案》要求,依托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推动各县级市(区)打造特色产业基金。到2026年底,全市打造总规模超500亿元的人工智能基金群。
据统计,2024年,苏州市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营收2362亿元、增长超20%,聚集人工智能核心企业667家,其中上市企业32家、全球独角兽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81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77家,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超2100家。
今年2月,苏州出台高水平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的若干措施,围绕高质量产业技术创新、高水平应用场景拓展、关键要素供给和创新生态优化等方面,给予强有力支持。
《人工智能企业分类评价指南》发布
大会期间,三项评价指南团体标准正式实施发布。
其中,《人工智能企业分类评价指南》由苏州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和苏州市长三角人工智能生态服务研究院牵头,近50家人工智能代表企业共同参与编制。旨在建立科学的人工智能企业分类评价体系,推动苏州市人工智能企业规范化发展。
该标准适用于人工智能企业的分类分级评价,将人工智能企业划分为基础类、技术类和应用类(含终端产品与行业解决方案)三大类别,并从基本要素、技术要素、业务要素及其他要素四个维度明确参评要求。
该标准的出台实施不仅填补了苏州人工智能企业分类评价标准空白,更为企业提供了清晰的能力对标与发展路径指引,有效促进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生态协同,助力苏州打造“人工智能+”城市。
同时,《垂类模型公司评价指南》《垂类模型综合成效评价指南》发布。
《行动方案》亦要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领域标准体系建设,支持企业主导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发挥标准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建立健全模型能力评估体系,促进模型能力有效迭代提升。到2026年底,累计主导参与研制“人工智能+”领域各类标准100项。
责编:叶舒筠
校对:许欣
版权声明
" Type="normal"@@-->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