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和文字均不涉及真实人物和事件。
“晓梅,你真的要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吗?”王强看着眼前这个瘦弱的湖南女孩,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这可是你半年多的工资啊。
”林晓梅紧紧握着手中那张5000元的存折,眼神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20年后一天林晓梅正在上班,手机突然来一条短信,信息的内容让她彻底愣住了...
01
1997年春天,深圳的街头到处都能听到机器轰鸣声和建筑工地的敲打声。25岁的林晓梅拖着一个破旧的行李箱,从湖南常德的小县城来到了这座充满活力的特区城市。她个子不高,皮肤被家乡的太阳晒得有些黑,但眼神中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第一次走在深圳的大街上,林晓梅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到处都是正在建设的工地,街上的人们脚步匆忙,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向上的朝气。这和她家乡那个安静的小县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真的有这么多机会吗?”林晓梅站在罗湖口岸附近,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心中既兴奋又忐忑。她口袋里只有300块钱,这是她卖掉家里唯一一头猪攒下的路费。
通过老乡的介绍,林晓梅在福田区的一家电子厂找到了质检员的工作。工厂不大,主要生产收音机和小型电子产品,月薪800元。这个数字让林晓梅激动不已,在家乡,她做农活一年也挣不到这么多钱。
“小林,你手脚挺麻利的,好好干,以后有机会升你当班长。”车间主任老张是个五十多岁的广东人,说话带着浓重的粤语口音。林晓梅听得似懂非懂,但还是用力点头。
每天早上七点,林晓梅就要到工厂上班。她坐在流水线旁,仔细检查每一个从她面前经过的电子产品。虽然工作枯燥,但她很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休息时间,她总是主动帮助其他工人,很快就赢得了大家的好感。
“晓梅,你这丫头真是勤快,像你这样的农村女孩,在深圳一定能闯出名堂。”宿舍里的室友小芳是江西人,比林晓梅早来两年,算是她的师姐。
下班后,林晓梅总是舍不得花钱去外面吃饭,她会买些便宜的菜回宿舍自己做。每个月工资发下来,她都会仔细计算,除了基本的生活费用,其余的钱都存进银行。她知道,只有攒够了钱,才能在这个城市真正站稳脚跟。
工作三个月后,林晓梅已经熟悉了深圳的生活节奏。周末的时候,她喜欢到处走走看看,了解这个城市的发展变化。她发现,到处都有人在谈论投资、股票、房地产,仿佛每个人都在寻找发财的机会。
“深圳就是这样,到处都是机会,关键是你要敢抓住。”小芳经常这样对林晓梅说,“我有个朋友,去年买了几只股票,现在已经赚了一万多块钱。”
林晓梅听着这些故事,心中既羡慕又担心。她从小在农村长大,对于投资这些东西完全不懂,但内心深处却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
1997年夏天的一个周末,林晓梅在宿舍楼下遇到了王强。王强是她们村里出来的老乡,比林晓梅早来深圳三年,现在在华南城市银行当信贷员。他身穿白色衬衫,打着领带,看起来很有成功人士的样子。
“晓梅,你怎么在这里?”王强看到林晓梅时很惊喜,“我还以为你还在家里种田呢。”
“强哥,我今年春天刚来深圳,在附近的电子厂上班。”林晓梅有些不好意思,她穿着工作服,和王强的职业装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错啊,能出来就是好事。走,我请你吃饭,顺便聊聊。”王强热情地邀请道。
02
两人来到附近的一家湘菜馆,点了几个家乡菜。王强给林晓梅介绍了自己这几年在深圳的经历,从最初的银行柜员做到现在的信贷员,工资已经涨到了2000多元。
“深圳确实是个好地方,只要肯努力,总能找到机会。”王强夹了一块辣椒炒肉放进嘴里,“对了,晓梅,你现在有多少积蓄?”
“不多,大概四千多块钱吧。”林晓梅如实回答,“我每个月都会存一些钱。”
王强听了点点头,沉思了一会儿,说道:“晓梅,我跟你说个事,可能对你是个机会。”
“什么事啊,强哥?”林晓梅好奇地问。
“我们银行现在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革,准备从国有银行转变为股份制银行。”王强压低了声音,“银行决定向内部员工和部分外部人员发售股份,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林晓梅听得云里雾里,她对银行股份这些东西完全不懂。“什么意思啊,强哥?”
“就是说,你可以花钱买银行的股份,成为银行的股东。”王强耐心地解释道,“以后银行赚钱了,你就能分到红利。而且,如果银行发展得好,你的股份还会增值。”
“那要多少钱啊?”林晓梅心中既兴奋又担心。
“最低认购额是5000元。”王强看着林晓梅的表情,继续说道,“我知道这对你来说不是个小数目,但我觉得这真的是个好机会。华南城市银行在深圳的地位很重要,政府对银行业的支持力度也很大。”
林晓梅听了,心中开始翻涌。5000元,这几乎是她所有的积蓄,也相当于她六个多月的工资。如果投资失败,她可能要重新开始攒钱。
“强哥,这个风险大吗?”林晓梅小心翼翼地问。
“说没有风险是假的,投资都有风险。”王强诚恳地说,“但我觉得,银行这种行业相对来说比较稳定。而且现在深圳经济发展这么快,银行的业务肯定会越来越好。”
“那我需要怎么做?”林晓梅的声音有些颤抖。
“如果你决定了,我可以帮你联系我们银行的相关部门。”王强说,“不过你要想清楚,这钱一旦投进去,短期内是取不出来的。”
回到宿舍后,林晓梅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她想起了家里的父母,他们还在指望着她寄钱回去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如果她把所有积蓄都投进去,万一失败了怎么办?
第二天上班,林晓梅的心情很沉重,手上的活儿也做得心不在焉。小芳注意到了她的异常。
“晓梅,你怎么了?看起来心事重重的。”小芳关心地问。
林晓梅把王强跟她说的事情告诉了小芳。小芳听了,沉思了一会儿。
“晓梅,说实话,我对这些投资的事情也不太懂。”小芳说,“但我觉得,既然是银行的股份,应该不会太离谱。而且王强是你老乡,他应该不会害你。”
“可是5000块钱啊,这是我全部的积蓄。”林晓梅苦恼地说。
“我知道这对你来说是个大数目。”小芳拍了拍林晓梅的肩膀,“但你想想,如果不冒险,你可能永远只能在这里打工。深圳这个地方,就是要敢于抓住机会的人才能成功。”
接下来的几天,林晓梅一直在纠结这个问题。她躺在床上的时候,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种场景:如果投资成功,她可能真的能够改变命运;如果失败,她可能要重新开始。
星期三的晚上,林晓梅给家里打了个电话。电话是打到村里的小卖部,老板娘去叫她妈妈过来接电话。
“妈,我是晓梅。”听到母亲的声音,林晓梅的眼泪差点掉下来。
“晓梅啊,你在深圳还好吧?工作累不累?”母亲的声音中充满了关切。
“我很好,妈,工作也不算太累。”林晓梅强忍着情绪,“妈,我想问你个事。”
“什么事啊,孩子?”
“如果有个机会,可能让咱家的生活变得更好,但需要冒险,你觉得值得试试吗?”林晓梅没有直接说投资的事,她怕母亲担心。
03
“晓梅,妈不懂你们城里的事。”母亲的声音有些疲惫,“但妈相信你,你是个聪明的孩子,自己拿主意吧。不管怎样,妈和你爸都支持你。”
挂掉电话后,林晓梅坐在宿舍的床边,望着窗外深圳的夜景。霓虹灯闪烁,车水马龙,这个城市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有人因为抓住机会而改变命运。
“我不能一辈子都在工厂里打工。”林晓梅在心中对自己说,“既然来到了深圳,就要敢于冒险。”
周五下班后,林晓梅主动联系了王强。
“强哥,我决定了,我要买银行的股份。”林晓梅的声音虽然有些颤抖,但语气很坚定。
“你想清楚了?”王强在电话里反复确认,“这钱一旦投进去,短期内是拿不出来的。”
“我想清楚了。”林晓梅深吸了一口气,“我要赌一把。”
第二天周六,王强带着林晓梅来到华南城市银行的总部大楼。这是林晓梅第一次走进银行的办公区域,到处都是穿着正装的工作人员,环境看起来很正式。
“林小姐,您要认购5000元的股份?”负责股份发售的工作人员是个中年女性,戴着眼镜,看起来很专业。
“是的。”林晓梅点点头,手心有些出汗。
“好的,我需要您填写一些表格,还需要您的身份证复印件。”工作人员递给林晓梅一叠文件,“这里有风险提示,请您仔细阅读。”
林晓梅接过文件,一页一页地认真阅读。虽然有些专业术语她不太理解,但她能感受到这是一个正式的投资行为。她想起母亲的话,相信自己的判断。
“我明白了。”林晓梅在文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接下来,她从银行取出了5000元现金。看着柜台上这一叠钞票,林晓梅的心情五味杂陈。这是她半年多辛苦工作的积蓄,现在要全部投进去。
“林小姐,恭喜您成为华南城市银行的股东。”工作人员给林晓梅一张股权证书,“请妥善保管这张证书,这是您股东身份的证明。”
林晓梅接过股权证书,上面写着她的名字和股份数量。这张薄薄的纸片,承载着她对未来的希望。
走出银行大楼,王强看着林晓梅说:“晓梅,你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我相信你不会后悔的。”
“希望如此。”林晓梅紧紧握着手中的股权证书,“现在只能等了。”
投资银行股份后的第一年,林晓梅的生活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她依然在电子厂做质检员,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唯一的不同是,她对银行的新闻格外关注,经常买报纸了解银行业的动态。
1998年春节前,林晓梅收到了第一次分红通知。银行给她寄来了一张支票,金额是120元。虽然不多,但林晓梅还是很兴奋,这证明她的投资开始有回报了。
“120块钱,一年2.4%的收益率,比银行存款利息还是高一些。”林晓梅仔细计算着,心中稍微安心了一些。
接下来的几年,分红金额时高时低,但基本保持在每年100到200元之间。林晓梅把这些钱都重新存进银行,她觉得这就像是意外之财,不应该轻易花掉。
1999年,林晓梅跳槽到了一家规模更大的电子厂,担任质检主管,月薪涨到了1200元。她在工作上越来越有经验,生活条件也逐渐改善。但对于银行股份的事,她已经不再抱有太大期望,只是把它当作一种长期储蓄。
2001年,林晓梅认识了现在的丈夫李建国。李建国是河南人,在深圳一家建筑公司做技术员。两人性格相投,很快就确定了恋爱关系。
04
“晓梅,你还有银行股份?”李建国知道这件事后很惊讶,“5000块钱啊,那时候可不是小数目。”
“是啊,也不知道当时怎么想的,可能是年轻气盛吧。”林晓梅苦笑着说,“现在每年分红也就一两百块钱,还不够我们一顿饭钱。”
2003年,林晓梅和李建国结婚了。婚礼很简单,在深圳租了个小厅,请了一些朋友和同事。这时候,林晓梅已经基本忘记了银行股份的事,她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新的家庭生活上。
2004年,他们的儿子李小军出生了。有了孩子后,林晓梅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她白天上班,晚上要照顾孩子,周末还要做家务。银行股份的事情更是被她抛到了脑后。
“妈妈,这是什么?”2006年的一天,八岁的李小军在家里翻箱倒柜,找到了林晓梅的股权证书。
“这个啊,这是妈妈很久以前买的一个东西。”林晓梅接过证书看了看,“都快十年了,也不知道现在还值不值钱。”
“妈妈,上面写着你的名字呢。”李小军好奇地问,“这是什么银行啊?”
“华南城市银行,你没听说过吧?”林晓梅笑着说,“妈妈当年投了5000块钱,现在每年能分到一点钱,也就够给你买几本书。”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林晓梅在新闻里看到很多银行都出现了问题,有些甚至倒闭了。她开始担心华南城市银行的情况。
“建国,你说我们那个银行会不会也有问题?”林晓梅忧心忡忡地问丈夫。
“现在这种情况,谁也说不准。”李建国安慰她说,“不过都这么多年了,就当是买了个教训吧。好在钱也不多,对咱们家生活影响不大。”
果然,2008年的分红明显减少了,只有50元。2009年更是没有任何分红。林晓梅彻底死心了,她觉得这笔投资可能真的打了水漂。
“算了,就当是做善事了。”林晓梅把股权证书重新收进抽屉,“以后再也不碰这些投资的事情了。”
接下来的几年,林晓梅的生活重心完全转向了家庭。儿子李小军开始上学,学习成绩很好,这让她很欣慰。她和丈夫也在深圳买了一套小房子,虽然贷款压力很大,但总算有了自己的家。
2012年,林晓梅被提升为电子厂的生产主管,月薪达到了4000元。这时候的她,早已是深圳的老居民了,对当年投资银行股份的事情几乎完全忘记。
“妈,你当年买银行股份的事情,现在还记得吗?”2015年春节,李小军无意中又提到了这件事。
“你怎么突然想起这个?”林晓梅正在厨房里准备年夜饭,“都快二十年了,早就没指望了。”
“我在新闻里看到,有些银行被收购后,股东都发财了。”李小军说,“妈,要不你查查咱们那个银行现在怎么样了?”
“别瞎想了,天上不会掉馅饼的。”林晓梅摆摆手,“那点钱早就没了,就别惦记了。”
2016年,林晓梅开始考虑退休的事情。她在深圳工作了快二十年,也算是为这个城市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儿子李小军已经上了大学,家里的经济压力减轻了不少。
“等小军大学毕业,我就可以安心退休了。”林晓梅和丈夫商量着未来的计划,“这些年攒下的钱,够我们过个安稳的晚年了。”
李建国点点头,“你辛苦了这么多年,确实该好好休息了。”
2017年3月的一个周二下午,林晓梅正在工厂的办公室里整理当月的生产报表。春季的深圳阳光明媚,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空调和电脑风扇的轻微声音。
05
“主管,这批产品的质检报告您看一下。”下属小王把一份文件放在林晓梅的桌上。
“好的,我马上看。”林晓梅接过文件,正准备仔细查看,口袋里的手机突然响了一声。
她拿出手机看了一眼,是一条银行发来的短信。林晓梅以为是工资到账的通知,随手点开了短信。当林晓梅看清短信的内容时,她整个人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