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玉环 通讯员 李筱盼
今天(9月16日)是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今年的主题是“从科学走向全球行动”。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保护地球的“天然防晒霜”
臭氧层位于距地面25~40公里的平流层,能吸收99%以上有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天然防晒霜”。20世纪70年代起,制冷剂、发泡剂、灭火剂中大量使用的氯氟烃和含溴氟烃等物质,像无形的“剪刀”,一点点剪薄了这层屏障。当它们被释放到大气并上升到平流层后,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分解出 Cl·自由基或 Br·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很快地与臭氧进行连锁反应,使臭氧层被破坏。这些破坏大气臭氧层的物质被称为“消耗臭氧层物质”,英文名称为 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简称 ODS。
为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达成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以下简称《蒙特利尔议定书》),对消耗臭氧层物质进行管控。《蒙特利尔议定书》缔结于1987年9月16日,旨在通过采取全球行动逐步停止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的生产和使用。为纪念《蒙特利尔议定书》签署,联合国于1994年确立每年9月16日为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供图
对照《国家方案》浙江持续加强监管执法力度
潮新闻记者从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了解到,作为消耗臭氧层物质(以下简称ODS)的生产大省,浙江高度重视保护臭氧层与减缓气候变化协同应对工作,持续加大对ODS的管理力度,全力配合国家完成履约目标,实施ODS销售、使用的备案管理,将涉ODS企业纳入日常监管重点源范畴,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目前,浙江省在地方ODS淘汰履约能力建设一期、二期项目成果基础上,开展履约能力建设三期项目,以形成履约长效机制。浙江将按照生态环境部相关工作要求,认真贯彻实施新修订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持续加强监督管理与执法力度,积极落实生态环境部各项消耗臭氧层物质的管控要求,巩固履约成果。
我国自1991年加入《蒙特利尔议定书》以来,始终严格履行国际环境公约义务,如期实现了各阶段履约目标,履约30多年来,已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总量约62.8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一半以上,同时累计避免了260多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排放,为推动全球臭氧层逐步恢复作出重要贡献,也为减缓气候变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1年4月,中国接受《基加利修正案》,加强氢氟碳化物(以下简称HFCs)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开启了中国在《蒙特利尔议定书》下协同保护臭氧层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新篇章。HFCs虽不直接破坏臭氧层,但具有高全球升温潜能值,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管控的温室气体之一。为对接公约,修订后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管理条例》将消耗臭氧层物质界定为“列入《中国受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清单》的化学品”,不再保留“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限定性表述,以便将HFCs纳入受控清单。
2025年4月,经国务院同意,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联合印发《中国履行〈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国家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国家方案》),《国家方案》明确了以下履约目标:一是持续禁止已淘汰ODS受控用途生产和使用,进一步巩固成效,确保可持续履约。二是HCFCs受控用途生产量和使用量在2025年分别削减基线值的67.5%和73.2%,2030年均削减基线值的97.5%。三是HFCs受控用途生产量和使用量在2029年均削减基线值的10%。
《国家方案》紧紧围绕履约目标要求和国内行业发展现状,分行业、分物质开展ODS和HFCs淘汰和削减行动,推动构建生产、销售、使用、维修、回收、再生利用、销毁和进出口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
新闻+:
保护臭氧层,
这些知识你知道吗?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下属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环境影响评估小组(EEAP)曾围绕臭氧层保护编写了一份问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决策者、公众、教师和科学家提供了有趣而有用的信息。
问题 1:太阳紫外线(UV)辐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我们关注它?
太阳紫外线(UV)辐射是太阳电磁辐射的一部分。与我们可以看到的可见光相比,UV 辐射是不可见的,而且能量更高。由于能量较高,UV 辐射可以破坏分子的化学键,包括储存了大多数生物遗传密码的DNA分子中的化学键。DNA 分子受到破坏会导致包括皮肤癌在内的多种健康影响。UV辐射还会对农业、水体生产力和空气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它还会缩短塑料和油漆等材料的有效寿命。不过,有些UV辐射对人体健康有益,能在皮肤中产生维生素D,还能杀死病原体。
UV 辐射分为UV-C、UV-B和UV-A。UV-C是能量最高的类型,暴露在它之下对所有生物都特别危险。幸运的是,UV-C辐射会被地球大气层高处的氧气和臭氧分子完全吸收。太阳发出的大部分UV-B辐射也会被臭氧层吸收,但仍有一部分到达地球表面。UV-A辐射是能量最低的类型,仅被臭氧层微弱吸收,但仍会对健康造成一些不利影响,如皮肤过早老化。
浙江省生态环境厅供图
问题2:太阳UV辐射在过去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计未来会发生哪些变化?
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由于氟氯化碳等人为制造的消耗臭氧层物质(ODS)造成平流层臭氧减少,导致中纬度地区的UV辐射增加了几个百分点,而南极地区则增加的更多。这些ODS导致了南极臭氧空洞,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年春季都能在南极上空观察到臭氧空洞。如果没有《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平流层臭氧的损耗和随之而来的UV辐射增加将会持续下去。由于这一国际条约的成功实施,臭氧层现在已经开始恢复。在过去的25年中,大多数地方的UV辐射水平并没有增加,现在主要受云层和气溶胶变化的影响。
问题3:臭氧损耗是否改变了气候和天气?
虽然平流层臭氧损耗不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但它已导致地球某些地区的气候和天气发生变化。在南半球除热带以外观察到的影响最大。臭氧损耗和气候变化相互交织,因为臭氧和大多数消耗臭氧层的物质都是温室气体。因此,它们浓度的变化会导致地球表面附近空气温度的变化。此外,南极臭氧洞还导致南半球气候带南移,对气候、天气和环境造成影响。
问题4:日晒对人体健康有哪些有害影响?
UV辐射会对皮肤和眼睛造成伤害。皮肤暴露于UV辐射会导致晒伤、皮肤老化、皮肤癌和皮肤炎症。眼睛暴露于UV辐射会导致白内障和翼状胬肉等疾病。对于生活在 UV辐射强度非常高的地区(如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浅色皮肤人群来说,这种风险尤其高。
问题5:UV-B辐射对植物和地球生态系统有哪些影响?
UV-B辐射对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生产力、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以及生物多样性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具体取决于植物暴露于其中的量。气候变化与平流层臭氧损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极大地影响植物对UV-B辐射的反应,从而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服务以及粮食安全产生影响。
问题7:UV-B辐射会影响河流、湖泊和海洋吗?
太阳光中的UV-B辐射可以穿透河流、湖泊和海洋水域,对许多生物和化学物质产生影响。水下暴露于紫外线辐射的情况差异巨大,受纬度、海拔、深度、冰层覆盖和水透明度等因素的控制。UV-B辐射的净效应取决于UV辐射的照射量、对生物或化学物质的敏感度以及生物为抵御UV-B辐射造成的损害而产生的机制。气候变化通过调节冰盖、混合和水的透明度来改变UV辐射对水的穿透。
问题8:气候变化是否改变了UV-B辐射对水生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升高和天气模式变化会影响UV辐射对水生环境的影响。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影响通过几种方式发生,包括冰盖的变化、海洋和湖泊中水循环的变化以及水对UV-B辐射透明度的变化。
问题9:暴露在太阳UV辐射下对户外材料的使用寿命有何影响?
建筑施工、运输、能源工业和纺织品中常用的材料在其使用寿命期间经常暴露在太阳UV辐射下。通常,暴露在太阳UV辐射下所造成的使用特性(如机械强度)或表面特性(如颜色和粗糙度)的损失决定了其在户外的使用寿命。现有的控制UV引起降解的策略包括表面涂层或加入浓度极低的化学物质作为“防晒剂”。这些添加剂虽然能有效控制不同暴露条件下UV辐射引起的降解,但却增加了常规户外使用材料的总寿命成本。此外,其中一些添加剂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或处置后从材料中渗出,并因其毒性而危害生态系统。
(来源: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