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退出"一带一路",让不少人担心会重创中欧合作,让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关系毁于一旦。
但现实却并不是如此,梅洛尼政府高调宣布退出的时候,意大利企业却在悄悄加紧与中国谈合作,贸易数据逆势创出新高。
这种"台上唱反调,台下做生意"的戏码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意大利这样做有何好处?
意大利的政治从1946年共和国成立到现在,这个国家已经换了将近70届政府,平均每届政府的寿命还不到一年。
走进罗马的蒙特奇托里奥宫,你会看到一个奇特的景象:630名众议员在这里开会,几公里外的马达马宫,315名参议员也在开会,两个议会权力完全相等。
这套制度设计的初衷是防止权力集中,体现民主精神。
现实却是政府换得比衣服还勤。1992年的"净手运动"更是把这个问题暴露得淋漓尽致,一起行贿案牵出了1200多起贪腐案件,8位前总理、5000多名政商界人士被卷入其中。
整个政治体系几乎崩塌,传统政党纷纷解体,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场。
这时候,媒体大亨贝卢斯科尼嗅到了机会。
1994年1月26日,贝卢斯科尼宣布成立"意大利力量党",三个月后就当上了总理。一个从未担任过任何政府职务的商人,直接空降到权力顶峰。
这在意大利政治史上史无前例,也暴露了意大利政治体制的根本缺陷。
碎片化的政党格局,让任何一个有钱有影响力的人都可能成为政治玩家。
议员们今天在这个党,明天可能就跳到那个党,政治忠诚度极低,政策连续性更是无从谈起。
就拿现任总理梅洛尼来说,她曾经是贝卢斯科尼的得力干将,后来又因为不满政策分歧脱离出来自立门户。她成立的"意大利兄弟党"奉行的策略很简单:反对当前政府的一切。
政治上再怎么折腾,生意还是要做的。2023年前11个月,中意双边贸易额达到732亿美元,同比增长0.9%。这个数字放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已经相当亮眼了。
更让人意外的是,意大利对华出口在前5个月大幅增长了58%。
如果退出"一带一路"真的会损害双边关系,这些数字从何而来?答案很简单:经济有自己的逻辑,政治表态改变不了商业现实。
意大利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欧洲贸易中的重要性,从热那亚到威尼斯,从那不勒斯到巴里,意大利拥有欧洲最重要的港口群。
这些港口每天处理着数百万吨货物,连接着地中海、红海、苏伊士运河。
中国商品要进入欧洲市场,意大利是绕不开的节点,这是地理决定的,不是政治能改变的。
梅洛尼政府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在释放退出"一带一路"信号的同时,副总理安东尼奥·塔亚尼频频访华。政府高官一再强调希望与中国维持良好的双边经贸关系。
这就是典型的"政冷经热"策略:政治上给美国和北约面子,经济上不放弃中国市场的红利。
意大利企业界更是普遍看好与中国的合作,贸然退出只会引发经济震荡。意大利奢侈品牌在华销售占比超过30%,汽车制造业对华出口依赖度也相当高。
这些企业可不会因为政府的政治表态就放弃巨大的中国市场。
更何况,欧盟内部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也并非铁板一块。法国、德国等国都在寻求与中国深化合作,意大利何必当这个"出头鸟"?
意大利智库的评估报告也显示,退出"一带一路"对双边贸易影响有限,但对意大利国际形象有负面作用。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退出呢?
小国有小国的生存哲学。意大利作为欧元区第二大债务国,其经济命脉牢牢系于欧盟和欧洲央行。
梅洛尼上台后,早已放弃了"退出欧元区"等极端主张,迫切需要证明自己是西方联盟中"负责任"的伙伴。
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美国主导的西方联盟高度团结,退出"一带一路"是意大利向美国和北约证明忠诚度的最直接方式。
它不需要付出真金白银,只需要一个政治决定。
这种务实的外交策略在意大利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
回顾历史,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都是以"灵活站队"著称。
作为罗马帝国的龙兴之地,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有着悠久的文化,但经济实力却落在了英、法、德等国之后。这种文化孤高与现实落差的矛盾,塑造了意大利人独特的政治心理。
他们更热衷于本土文化,而不是拥抱所谓的欧美主流话语。
在媒体领域,意大利人更加偏爱本地的电视节目,更有国际范儿的欧美大媒体很难在意大利拥有巨大影响力。
这种文化特性让意大利在外交上也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专家认为,"退出一带一路不等于中断合作"。
意大利国际事务研究所分析师也指出,"意大利需要在大西洋联盟义务和对华经贸利益间寻求平衡"。这种平衡术正是小国外交的精髓所在。
看看新加坡、瑞士这些成功的小国,哪一个不是在大国博弈中左右逢源?
意大利的"反复横跳"不过是这种生存智慧的具体体现。当然,这种策略也有其风险,就是容易被各方都不信任。但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保持政策灵活性或许比站队更明智。
毕竟,国际政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意大利的摇摆恰恰反映了中等强国在复杂环境中的现实选择。
退出只是形式,合作才是本质。
中国深知意大利的政治生态和其面临的联盟压力,对于"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更看重长期的、务实的项目合作。
只要意大利仍愿意在具体项目上合作,中国并不十分在意其是否保留在倡议框架内。这种务实态度反映了中国外交的成熟和自信。
2024年1月,中意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双方就务实合作深入交流。
意大利港口城市持续与中方保持项目层面合作,地方政府推动务实合作并没有受到中央政策的太大影响。说明真正的合作不需要标签,不需要框架,只需要共同利益。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的成功经验、匈牙利铁路项目的持续推进、塞尔维亚基建合作的良好效果,都为这种项目导向的合作模式提供了范例。
威尼斯港、热那亚港等意大利重要港口与中方企业的合作关系并没有因为政治风波而中断。
相反,摆脱了政治包袱的合作可能会变得更加高效。
换句话说,退出"一带一路"更像是给美国看的政治戏码,对实际的经贸合作影响有限。这种"政冷经热"的模式在国际关系中并不罕见。
德国对华贸易额是意大利的3倍以上,法国在"一带一路"框架外与中国合作更加活跃。
这些例子都说明,务实的合作不需要华丽的包装。
预计意大利将在非正式框架下继续推进对华务实合作,避免"一刀切"式的政策调整。2024-2025年,中意关系将呈现"政治降温、经济稳定"的格局。
项目合作将转向更加低调务实的方向,这或许才是国际合作的真正未来。
毕竟,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灵活应变的能力比固守某种形式更重要。
意大利的选择,也为其他面临类似困境的国家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形式可以变,但互利共赢的本质不会变。
意大利的"反复横跳"让很多人看不懂,但这恰恰体现了一个古老文明的生存智慧。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灵活应变或许比固执己见更值得学习。
未来的中意关系不会因为一纸退出声明而中断,反而可能因为卸下政治包袱而变得更加务实高效。毕竟,真正的合作从来不靠口号,而靠实实在在的利益共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