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因为俄白军演而被迫中断?当着王毅外长的面,波兰做出了郑重承诺。
据环球网最新报道,当地时间9月16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波兰。在华沙,他与波兰副总理兼外长西科尔斯基举行深入会谈,并与总统纳夫罗茨基会面。随后中波两国发布了会谈共同文件,在包括稀土供应、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达成了合作共识。值得注意的是,文件中特别强调,中波双方将“共同保障中欧班列通道安全畅通”。
«——【·俄白军演为啥能卡住中欧班列的脖子?·】——»
这次俄白军演规模不小,地点就在白俄罗斯的明斯克州,离波兰边境也就一箭之遥。
演习内容包括实弹射击、无人机空袭、防空掩护,甚至还提到要研究核武器和“榛树”导弹的使用计划,摆明了是在秀肌肉。俄罗斯还在演习期间试射了“锆石”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覆盖半个欧洲,直接把北约的防空系统按在地上摩擦。
波兰作为北约的“反俄急先锋”,自然坐不住了。他们一边向边境增兵,一边拉着北约启动《北大西洋公约》第四条,要求盟国“协防”。
可嘴上喊得凶,实际行动却有点“虚”——波兰关闭边境的真正目的,其实是在北约内部刷存在感,想通过扮演“受害者”换取更多政治筹码和安全保障。
不过,波兰没想到的是,关闭边境这招虽然能恶心俄罗斯,却把自己也搭进去了。中欧班列一停,波兰的马拉舍维奇铁路枢纽成了摆设,物流、仓储、制造业全受影响。
更要命的是,波兰正想在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产业链上大展拳脚,可原材料和设备运不进来,生产线就得停工。这就好比自己挖了个坑,结果把自己给埋了。
«——【·王毅外长访波背后的“铁路外交”有多关键?·】——»
王毅这次去波兰,可不是简单的串门。他带着两个硬任务:一是解决中欧班列被卡的问题,二是推动中波在稀土、新能源等领域的合作。
先说中欧班列。波兰虽然是欧盟国家,但和中国的关系一直不错。早在2021年,波兰卡托维兹到郑州的中欧班列就开通了,波兰的奶酪、火腿能卖到河南,河南的汽车配件、电子产品也能打进欧洲市场。去年,波兰总统杜达访华,双方还签了个《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动计划》,把中欧班列合作当成重点。
可这次波兰突然翻脸,让中波关系有点尴尬。王毅在会谈中特意提到,中欧班列是“中波合作的旗舰项目”,希望波方能从大局出发,别让地缘冲突绑架经济合作。
这话听起来温和,其实带着分量——中国是波兰在欧盟之外最大的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都超过400亿美元了,波兰要是真把中欧班列搞黄了,损失的可不只是运费。
再说稀土和新能源合作。波兰想成为欧洲最大的锂电池出口国,可稀土资源有限,技术也比不上中国。中国呢,正好想在欧洲找个可靠的合作伙伴,把稀土加工成高附加值产品。双方一拍即合,在会谈中达成了稀土供应和新能源汽车合作的共识。
«——【·波兰的承诺能兑现吗?中欧班列的未来在哪?·】——»
波兰承诺保障中欧班列畅通,算是给了中国一个台阶下,但能不能说到做到,还得打个问号。
从短期看,波兰确实有动力恢复通行。关闭边境这几天,波兰的港口、仓库积压了大量货物,欧洲商会警告说供应链成本要涨15%,波兰的GDP也跟着往下掉。
更关键的是,王毅访波期间,欧盟委员会刚好发布了一份供应链韧性文件,强调中欧贸易通道的重要性,这给了波兰一个“体面下台”的机会。
不过,波兰的难处也不少。北约的压力、国内反俄情绪的高涨,都可能让波兰再次“变脸”。但是中国也没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几年,中国一直在推进“中间走廊”项目,也就是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
重庆到土耳其的特快班列已经开通,运输时间比传统路线少了10天,成本还低。格鲁吉亚的阿纳克利亚港项目也在推进,未来能把中亚和欧洲连起来。这些替代路线就像备用轮胎,万一波兰再掉链子,中国还有后手。
另外,中国还在和波兰玩“双枢纽”战略。河南郑州和波兰华沙都在打造物流中心,班列可以双向发车,既能运中国货去欧洲,也能把欧洲商品拉回来。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模式,让波兰想彻底切断和中国的联系都难。
这次俄白军演和波兰关闭边境,就像一场暴风雨,把中欧班列推到了风口浪尖。但中国通过“铁路外交”和多手准备,不仅化解了危机,还让中波合作更上一层楼。这也给其他国家提了个醒:在全球化时代,搞地缘对抗只会两败俱伤,只有像中国这样坚持合作共赢,才能在风浪中稳坐钓鱼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