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养老诈骗类型
1. 虚假投资理财类诈骗不法分子常以“养老项目”“高收益理财”为名,虚构“国家扶持”“内部渠道”等虚假信息,承诺“保本高息”“稳赚不赔”,诱骗老年人投资。初期可能给予小额返利骗取信任,随后诱导加大投资,最终卷款跑路。此类骗局通常要求资金转入个人账户或非正规平台,且合同条款模糊,甚至伪造政府文件增加可信度。老年人应警惕不合理高回报投资,投资前务必核实资质,避免盲目跟风。
2. 保健品营销类诈骗骗子通过“免费体检”“健康讲座”等方式接近老年人,冒充“专家”夸大病情,制造健康焦虑,进而推销高价“神药”“保健品”,声称能“根治癌症”“延年益寿”。这些产品往往无正规批文,成本低廉却标价虚高,甚至可能危害健康。诈骗分子常利用“限时优惠”“名额紧缺”等话术催促购买。老年人应理性看待健康问题,购买药品或保健品时认准正规渠道,避免轻信夸大宣传。
3. 身份伪装类诈骗犯罪分子冒充公检法、银行或社保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或短信谎称“账户异常”“涉嫌洗钱”等,威胁老年人配合调查,要求转账至“安全账户”或提供银行卡密码、验证码。部分骗局还会诱导受害者开启“屏幕共享”远程操控手机。此类诈骗利用老年人对政府机构的信任,制造恐慌心理。切记:公检法机关不会电话办案,更不会要求转账,遇此类情况应立即挂断并报警。
4. 旅游消费类诈骗以“免费旅游”“超低价团”吸引老年人参团,实际行程中强制购物或诱导投资。例如,带往偏僻商场购买假冒珠宝、高价保健品,或推销“旅游地产”等虚假投资项目。合同往往暗藏陷阱,途中临时加价、更改路线。老年人应选择正规旅行社,签订明确合同,对“免费”“低价”保持警惕,避免冲动消费。
5. 房产抵押类诈骗骗子以“以房养老”为名,诱骗老年人抵押房产购买所谓“养老理财产品”,承诺“抵押后仍可居住”“每月领取高额返利”。实则通过套路合同将房产处置权据为己有,最终以违约等借口强占房产。此类骗局常与非法借贷捆绑,老年人签署文件时往往不知情。涉及房产等重大财产处置时,务必咨询法律人士,切勿轻信他人代办。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