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中国犹太裔女孩去以色列,还说:以后再不回来!结局大快人心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犹太民族是这世界上血统最纯正、智商最超群、财富最雄厚的族群......只要体内流淌着犹太血液,天生就拥有贵族气质。”

这番狂妄的话出自五名河南开封女孩之口,当时她们正准备抛弃中国国籍,投奔以色列。

她们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仿佛已经看见了金山银山在向自己招手,完全不知道现实会给她们多么惨痛的教训。

说起来,很多人都会好奇:

河南开封的女孩,怎么突然就变成犹太人了?



这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

这事还得从400多年前一个意大利传教士的意外发现说起。

01

那是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叫利玛窦的意大利人来到中国传教。

这老外在北京城里遇到了一件让他目瞪口呆的事情。

有一天,一个来自河南开封的考生找到利玛窦,指着墙上一幅圣经插画激动地说:“这是利百加!这是雅各!还有那个小婴儿是以撒!”

利玛窦当场就懵了。这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怎么会对《圣经》如此熟悉?

这个开封人名叫艾田,他告诉利玛窦一个惊人的秘密:“在我们开封城里,生活着一群信奉天主的人。我们有自己的经书,有自己的祭司,已经传承了好几百年了。”

利玛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犹太人?在中国?这怎么可能!

为了验证这个消息,利玛窦专门派遣了一名耶稣会教士跟随艾田前往开封实地考察。

结果发现的事实更加令人震惊。

在开封城的东南角,确实矗立着一座古老的会堂,里面藏着用希伯来文抄写的《摩西五经》和各种犹太经典。

更让利玛窦意外的是,艾田竟然主动提出:“如果您愿意,我可以做您的继承人,将来接管我们的会堂。”

原来,艾田把利玛窦误认为是犹太拉比,以为终于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同族”。

这个美丽的误会,意外地揭开了中国犹太人一千年来的神秘面纱。

02

这些开封犹太人的祖先,据史书记载是在北宋时期来到中国的。

公元1163年左右,正值北宋王朝鼎盛时期,都城汴京(今开封)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正是那个时代的盛景。

一群来自中亚的犹太商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踏进了这座东方巨城。

他们见到宋朝皇帝时,献上了精美的西域布匹和香料,同时讲述了自己民族颠沛流离的悲惨遭遇。

宋朝皇帝听完后,大笔一挥,写下了十二个字:“归我中夏,遵守祖风,留遗汴梁。”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们可以留在我们中国,继续保持你们的传统习俗,在汴梁城安家落户。

这种宽容在当时的世界是绝无仅有的。要知道,同一时期的欧洲,犹太人正遭受着疯狂的迫害。

1096年的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屠杀。



1290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下令驱逐所有犹太人。

而在中国,不仅皇帝亲自下诏保护这些异族人,还专门为他们册封了汉姓。

负责此事的礼部官员颇有学问,在册封时还考虑到了音译的相似性:

“列维”音近“李”,便赐李姓;“西门”音似“石”,便赐石姓;

“亚伦”对应艾姓;“约拿”对应张姓;“约瑟”对应金姓;“大卫”对应高姓。

最尊贵的赵姓,则留给了犹太人中的首领,因为那是皇族的姓氏。

就这样,赵、艾、李、张、石、金、高七个姓氏成为了开封犹太人的标志。

后来张姓中又分化出章姓,形成了著名的“开封犹太八大家族”。

03

得到朝廷认可后,这些犹太人在开封建立了自己的会堂。

但有趣的是,他们并没有将其称为“犹太会堂”,而是起名叫“一赐乐业寺”。

“一赐乐业”其实就是“以色列”的音译,但听起来更像是皇帝对他们的恩赐——“一心赐予你们快乐的事业”。

当地百姓对这些外来者的习俗感到新奇。

他们发现犹太人宰杀牛羊时有个特殊的动作:必须把动物后腿的筋挑出来扔掉。

“为啥要挑筋啊?”好奇的开封人问道。

犹太人解释说:“我们的祖先雅各曾经与天使搏斗了一整夜,腿筋受了伤,所以我们的后代都不能吃这个部位。”

开封人听了连连点头,觉得这个民族还挺有意思的,就给他们起了个朗朗上口的外号:“挑筋教”。

更有趣的是,当地人根本分不清犹太人和回族有什么区别。都不吃猪肉,都戴着帽子——犹太人戴的是深蓝色小帽,回族戴的是白色小帽。

于是开封人索性统称他们为“蓝帽回回”,这个称呼一叫就是几百年。

在宽松的文化环境中,开封犹太人逐渐融入了中国社会。

他们学习汉语,穿着汉服,甚至开始参加科举考试。

明朝时期,一个叫俺诚的犹太人医士,因为医术高明救治了很多达官贵人,被皇帝召见。皇帝对他的医术赞不绝口,当场下旨:“奏闻有功,钦赐赵姓。”

俺诚激动得热泪盈眶,跪地磕头:“谢皇上隆恩!”

后来俺诚一路升迁,做到了广东参政的高位,成为犹太人中的传奇人物。



还有明朝的犹太人进士左唐,在扬州当官时政绩卓著。

有一年扬州发生水灾,左唐亲自带头捐银救灾,还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老百姓感激涕零,纷纷在他门前跪谢。

左唐却说:“我也是从远方来到这里的,如今能为乡亲们做点事,是我的福分。”

这种朴实的话语,体现了犹太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对这片土地的感情。

到了清朝,开封犹太人融入中国社会的程度更深了。康熙年间的赵泱乘,一路做到了福建漳南道按察司佥司的高位。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省高级法院院长,可谓位高权重。

赵泱乘在任期间,严厉打击贪官污吏,为民申冤,被老百姓誉为“青天大老爷”。

04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犹太人面临着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中,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与当地人通婚。

起初,犹太人长老们还试图维持族群的纯洁性,规定只能在族内通婚。

但现实很骨感:开封犹太人总共才几千人,可选择的对象非常有限。

更要命的是,自然灾害接连不断地打击着这个小群体。

1642年,明朝末年李自成攻打开封,明军为了阻挡义军,扒开了黄河大堤。

滔滔洪水瞬间吞没了整座开封城,37万人丧生,犹太人也死伤惨重。

幸存的犹太人家庭四散逃亡,有的逃到外地再也没有回来,有的改名换姓隐藏身份。

原本就人数稀少的犹太社区,雪上加霜。

1841年,黄河再次决口,开封又一次被洪水淹没。这次洪灾彻底摧毁了犹太人的会堂,珍贵的希伯来文经书大部分被冲走,只有少数几卷幸存下来。

面对如此惨重的损失,犹太人已经无力重建会堂。族中长老哀叹道:“上天要灭我们犹太人于开封吗?”

到了1850年,社区中最后一位懂希伯来文的拉比去世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能够主持宗教仪式,诵读经文。

“我们的根断了。”一位老人在拉比的葬礼上痛哭道。

确实,没有了宗教领袖,没有了经典传承,犹太人的身份认同迅速消解。

年轻人纷纷与汉族女子结婚,孩子们说着标准的河南话,过着和邻居一模一样的生活。

到了19世纪末,开封犹太人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没。

他们或者完全融入了汉族,或者改信了伊斯兰教加入回族,宗教意识彻底消散。

如果历史就这样发展下去,开封犹太人可能永远会是史书中的一段往事。但命运总是充满了戏剧性。



05

1987年,一项人口统计显示,开封市共居住着犹太人后裔66户159人。

这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与普通中国人没有任何区别。

他们说河南话,吃河南菜,过春节,祭祖先。

如果不是户口簿上的姓氏,谁也想不到他们的祖先曾经是犹太人。

转机出现在1990年代。

中以建交后,以色列方面开始在全世界寻找“失散的犹太同胞”。当他们得知中国还有犹太人后裔时,立刻派遣专家学者来华调研。

虽然按照犹太教正统法律《哈拉卡》,犹太人身份必须按母系血统认定,而开封犹太人早已改为父系传承,从法理上讲已经不算犹太人了。

但以色列政府经过一番权衡,还是做出了“破例”承认的决定。

一位以色列外交官在内部会议上直言不讳:“这是我们在东亚最好的一张牌。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在中国民间建立起独特的情感纽带。”

就这样,出于政治考虑,以色列政府承认了开封犹太人的身份,并开始大力接触这些“蓝帽回回”的后代。

06

这个消息传开后,那些原本早已忘记自己犹太血统的开封人,突然来了精神。

张兴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这个在开封一所中学当体育老师的中年男子,原本过着平凡而满足的生活。但当他知道自己的祖先是犹太人后,整个人都变了。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从小就比别人聪明了!”张兴旺兴奋地对妻子说,“犹太人是世界上智商最高的民族,看看那些诺贝尔奖得主就知道了——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马克思,全都是犹太人!”

妻子疑惑地看着他:“你平时成绩也就一般般啊,怎么突然就聪明了?”

张兴旺不服气:“那是因为我以前不知道自己的身份!现在觉醒了,肯定不一样!”

类似的对话在很多犹太人后裔家庭中上演。

一时间,“我们是上帝的选民”、“我们有高贵的血统”这样的话在他们口中频繁出现。



以色列方面也很配合,经常派遣官员和学者来开封“寻根”,给这些人讲述犹太民族的“光荣历史”。

“你们是我们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一位以色列拉比动情地说,“虽然你们在中国生活了一千年,但犹太人的血液是不会改变的!”

这些话听得开封犹太人后裔们热血沸腾,纷纷表示要“认祖归宗”。

但想要移民以色列并不容易。虽然以色列承认他们的身份,但要求必须通过严格的宗教考核才能获得国籍。

申请者必须学习希伯来语,掌握犹太教基本教义,通过拉比的面试,还要经过一年的基布兹农场劳动考验。

对于男性申请者,还有一道更加痛苦的关卡——必须接受割礼。

这道门槛把很多人挡在了门外。一些男性申请者一听要动刀子,立马就打了退堂鼓。

“要我学希伯来语我认了,要我下地干活我也认了,但这个......实在接受不了。”一位申请者无奈地说。

相比之下,女性申请者的条件要宽松得多,而且以色列方面明显更欢迎年轻女性移民。

07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发生了那件轰动全国的事情。

赵梦娜、艾晓雯、李雪菲、石慧敏、金婷婷——五名年龄在20到30岁之间的开封未婚女孩,同时向以色列提交了移民申请。

她们都来自开封犹太人后裔家庭,在得知自己的“特殊身份”后,开始疯狂学习希伯来语和犹太教知识。

为了凑齐移民费用,有的卖掉了家里的房产,有的借遍了亲朋好友。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和等待,她们终于通过了以色列方面的审核,成为开封首批成功获得移民资格的年轻女性。

按理说,这只是几个人的个人选择,不应该引起太大关注。

但问题出在她们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的那些话上。



这次采访原本只是当地电视台的一个普通新闻报道,却意外地在网络上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响。

视频传播开来后,网友们的反应完全出乎所有人的预料。

短短几个小时内,相关话题就冲上了热搜榜第一位,阅读量飙升,评论区更是炸开了锅。

“这是我见过最离谱的采访!”

“简直刷新了我的三观!”

然而,面对外界的声讨和网友的愤怒,这五个女孩毫不在意。

她们眼中只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面临的残酷现实。

她们到底说了什么,能引起全网如此愤怒?去了以色列之后又遭遇了什么样的惨痛教训?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