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为虚构小说,情节和对话纯属虚构,请勿于现实关联。
"张慧芳!你知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私自给学生免费加菜,一个月亏损一千五百块!"赵建国校长拍桌怒吼,声音在办公室里回荡。
"校长,我...我只是看孩子们太瘦了..."张慧芳低着头,双手紧紧攥着围裙。
"别装可怜!食堂是学校的,不是你家的!从明天起扣你一个月工资,再有下次直接开除!"赵建国的脸涨得通红。
"可是那些孩子真的很饿..."张慧芳的声音颤抖着。
"我不想听你的理由!现在立刻回去工作,以后给我老老实实按规矩办事!"
张慧芳默默转身离开,走到门口时回头看了一眼。
赵建国正整理着桌上的监控录像截图,那些清晰记录着她给学生加菜的画面,此刻像是罪证一般摊在桌上。
她轻轻带上门,心中涌起一阵说不出的委屈和无奈。
01
张慧芳今年四十八岁,在明德中学食堂工作了整整八年。她的丈夫在五年前因癌症去世,留下她和智障儿子张小军相依为命。每个月三千块钱的工资,是这个家庭唯一的经济来源。
学校坐落在市区边缘,周围是成片的老旧住宅区。张慧芳和儿子就住在距离学校不到五百米的一间平房里,房子是她丈夫生前租下的,房租每月八百块。房间里除了两张床和一台老式电视机,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墙皮斑驳脱落,每到下雨天,屋里总是湿漉漉的。
张小军今年二十三岁,智力只相当于七八岁的孩子。他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坐在门口看过往的行人,有时候会傻笑着向路人挥手。张慧芳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先给儿子准备好一天的饭菜,再匆忙赶到学校食堂开始一天的工作。
八年来,张慧芳从未请过一天假。即使是丈夫去世那天,她也只是处理完葬礼就立刻回到了工作岗位。她知道这份工作来之不易,更知道失去它意味着什么。
食堂里一共有十二名工作人员,张慧芳负责荤菜窗口。她手脚麻利,待人和善,学生们都喜欢到她这里打菜。但最让她揪心的,是每天都能看到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他们总是只买最便宜的素菜,有的甚至只买一个馒头。
"阿姨,来一份青菜。"一个瘦弱的男孩站在窗口前,手里攥着皱巴巴的三块钱。
张慧芳认得这个孩子,叫林小宇,高二学生,每天中午都是这样,只买一份最便宜的青菜。她看着孩子瘦得可怜的样子,心里一阵酸楚。林小宇的校服洗得很干净,但能看出已经穿了很久,袖口都有些磨白了。
"小宇,今天青菜做得特别好,阿姨多给你盛点。"张慧芳说着,悄悄在青菜下面放了几块红烧肉。
"谢谢阿姨。"林小宇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但随即又有些不安,"这...这要多少钱?"
"不用,就三块钱。青菜做多了,不能浪费。"张慧芳笑着说。
这样的场景,在张慧芳的窗口每天都要上演好几次。她总是找各种理由,偷偷给那些看起来家境困难的学生加菜,从来不多收一分钱。
林小宇平时在班里话不多,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学习。他每个月的生活费不到三百块,除了基本的学习用品,剩下的钱只够维持最简单的伙食。每次买饭时,他都会仔细计算着钱够买什么。
林小宇学习很用功,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老师们都知道他家境不好,有时候会找机会帮助他,但林小宇的自尊心很强,总是婉言谢绝各种资助。
只有在张慧芳的窗口前,他才会露出难得的笑容。那些偷偷加的菜,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他知道张慧芳是在照顾他,心里既感激又愧疚。
"阿姨,您人真好。"有一次,林小宇忍不住对张慧芳说。
"傻孩子,好好读书就行了。"张慧芳拍拍他的肩膀,"将来有出息了,别忘了阿姨就行。"
02
张慧芳给学生免费加菜的习惯,已经持续了两年多。刚开始只是偶尔为之,后来渐渐成了她的日常。她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能够准确地识别出哪些学生家境困难。
这些孩子有着共同的特征:衣服洗得很干净但明显过时,鞋子虽然擦得很亮但边缘已经磨损,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眼神里总是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拘谨。每次排队买饭,他们都会认真地数着手里的零钱,计算着能买什么最便宜的菜。
高三学生王大伟是张慧芳重点照顾的对象之一。这个孩子的父亲在建筑工地受伤后就无法正常工作,母亲靠做保洁维持生计。王大伟每天的伙食费只有五块钱,通常只能买一个馒头和一份最便宜的萝卜丝。
王大伟身材高大,正是长身体的年纪,五块钱的伙食标准显然无法满足他的营养需求。张慧芳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常常趁着人多的时候,快速给王大伟的盘子里加些肉菜。
"大伟,来了。"张慧芳看到他就开始准备,先盛一勺萝卜丝,然后趁其他学生不注意,迅速夹了两块排骨放在萝卜丝下面。
"阿姨,这...太多了。"王大伟有些紧张。
"没事,今天排骨多做了一些,不吃就浪费了。还是五块钱。"张慧芳压低声音说。
王大伟知道这是张慧芳在照顾他,心里充满感激。他学习很刻苦,体育成绩也很优秀,是学校篮球队的主力。但因为营养不良,他的体能明显不如其他队友。
有了张慧芳的帮助,王大伟的身体状况明显好转。他在篮球场上的表现也越来越出色,甚至有外校的教练来观察他。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过张慧芳的恩情,每次买饭时总是真诚地说声谢谢。
类似的还有高一女生李小雨,她的父亲早逝,母亲靠摆地摊勉强维持生活。李小雨长得清秀,但因为长期营养不良,显得面黄肌瘦。每次李小雨买菜时,张慧芳都会偷偷多给她一些荤菜,有时候还会塞一个鸡蛋。
李小雨是个懂事的孩子,她知道张慧芳的善意,但也担心给她带来麻烦。有一次,她悄悄问张慧芳:"阿姨,这样会不会让您为难?"
"不会的,孩子。你们能吃饱,阿姨就高兴。"张慧芳温和地说。
食堂的其他同事都知道张慧芳在做什么,但没有人说破。大家都理解她的善心,也知道她自己的生活并不容易。负责素菜的刘大姐偶尔会配合她,在学生买素菜时多给一些分量。
负责面食的陈师傅也会暗中帮忙。当那些困难学生买馒头时,他总是挑最大的给他们,有时候还会偷偷塞个包子。
"慧芳,你这样下去会出事的。"刘大姐私下里提醒过她,"万一被领导发现了怎么办?"
"能帮一点是一点吧。"张慧芳轻叹了一口气,"这些孩子正在长身体,不吃好怎么行?"
食堂主管李大叔也知道这件事,但他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李大叔已经在食堂工作了十五年,见过太多困难学生,他理解张慧芳的做法。
每个月下来,张慧芳要为此多垫付一千多块钱。这对于月薪只有三千块的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为了节省开支,她和儿子的一日三餐几乎都是白粥配咸菜,偶尔买点便宜的青菜。儿子的衣服都是她从二手市场淘来的,自己的衣服更是穿了好几年都舍不得换。
张慧芳的鞋子已经穿了三年,鞋底都磨薄了,但她舍不得买新的。她的手因为长期接触油烟和洗涤剂,变得粗糙干裂,但她从来不买护手霜。
有时候张小军会问:"妈妈,我们怎么不吃肉?"
张慧芳总是笑着说:"咱们吃青菜好,营养丰富。"然后转过身去,偷偷抹掉眼角的泪水。
03
赵建国是两年前调到明德中学当校长的。他四十二岁,曾在教育局工作多年,以管理严格著称。来到明德中学后,他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要求所有工作人员严格按章办事。
赵建国的办公室布置得井井有条,墙上挂着各种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图。他每天都会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在他看来,只有规范化的管理才能让学校有序运转。
"食堂管理必须规范化,不能有任何漏洞。"这是赵建国在第一次食堂工作会议上说的话。他明确规定,所有食堂工作人员都不得私自给学生免费加菜,违者将面临处罚。
赵建国的管理风格让很多老员工感到不适应。以前的校长比较宽松,很多事情都是人情化处理。但赵建国不同,他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例外。
食堂主管李大叔曾经试图向赵建国解释张慧芳的情况,但被他严词拒绝。
"李主管,我理解大家的善意,但制度就是制度。如果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执行,那还要制度干什么?"赵建国的态度很坚决。
但张慧芳并没有因此停止她的善举。她觉得这些规定太冷漠,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困难。她依然偷偷给那些贫困学生加菜,只是更加小心谨慎。
赵建国很快就发现了食堂的异常。每月的财务报表显示,食堂的成本支出总是比预期要高,但收入却没有相应增加。他开始怀疑有人在食堂里做手脚。
作为一个管理者,赵建国有着敏锐的嗅觉。他开始仔细分析食堂的运营数据,发现成本增加主要集中在荤菜采购上。这让他更加确信有人在违规操作。
"王会计,你再仔细查查食堂的账目,看看哪里有问题。"赵建国把会计叫到办公室。
"校长,我查过很多遍了,账面上没有问题。可能是菜品损耗比较大。"王会计有些无奈地说。
"损耗?"赵建国皱起眉头,"我要亲自去食堂看看。"
接下来的几天,赵建国频繁出现在食堂里。他藏在角落里观察每个窗口的情况,很快就发现了张慧芳的"小动作"。他看到她多次给学生免费加菜,有时候是肉丝,有时候是鸡腿,有的学生明明只买了素菜,却能得到荤菜。
赵建国的脸色越来越难看。在他看来,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规章制度,更是对学校财产的侵占。他开始记录张慧芳的违规行为,准备收集足够的证据后一次性处理。
赵建国决定调取食堂的监控录像。他连续几个晚上都在查看录像,仔细统计张慧芳的违规次数和造成的损失。录像清楚地显示,在过去的一个月里,张慧芳至少有三十多次给学生免费加菜的行为。按照当时的菜价计算,这相当于损失了一千五百多块钱。
"这是严重的违规行为!"赵建国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如果每个员工都这样做,学校的财务怎么管理?"
赵建国还发现,不仅仅是张慧芳,其他几个食堂员工也有类似的行为,只是程度没有张慧芳那么严重。这让他更加愤怒,觉得整个食堂的管理都出了问题。
他开始制定更加严格的管理措施,包括安装新的监控设备、建立员工行为考核制度、定期进行财务审计等等。在他的计划中,要把食堂管理得像银行一样严密。
第二天,赵建国就把张慧芳叫到了办公室。面对确凿的证据,张慧芳没有任何辩解,只是低着头承认了自己的行为。
"你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赵建国严厉地质问,"学校有规章制度,不是摆设!"
"我知道错了。"张慧芳的声音很小。
"错了?你这是损害学校利益!从明天开始,扣你一个月工资,作为对食堂损失的补偿。如果再有下次,立即开除!"
张慧芳听到这个决定,身体明显地颤抖了一下。一个月的工资,意味着她和儿子接下来的生活将更加困难。但她没有求情,只是默默地接受了这个处罚。
赵建国看着张慧芳离开的背影,心里也有些复杂的情绪。他并不是真的想为难这个善良的女人,但作为管理者,他必须维护制度的权威性。
04
消息很快在食堂里传开。其他同事都为张慧芳感到不平,但没有人敢公开表示反对。学生们也逐渐知道了这件事,许多受过张慧芳帮助的孩子都为她感到难过。
王大伟听说后,眼眶红了。他想起张慧芳每天偷偷给他加菜的情景,心里涌起一阵暖流和愧疚。他知道张慧芳自己的生活也不容易,却一直在帮助他们这些困难学生。
李小雨更是忍不住掉了眼泪。她知道如果没有张慧芳的帮助,自己可能早就营养不良了。现在张慧芳因为帮助他们而受到处罚,她感到深深的自责。
"我们应该为张阿姨做点什么。"王大伟对几个受过帮助的同学说。
"可是我们能做什么呢?"李小雨擦着眼泪说,"我们连自己都照顾不好。"
林小宇一直没有说话,他的心情最为复杂。作为张慧芳帮助最多的学生之一,他对这个结果感到既愧疚又愤怒。愧疚的是自己连累了张慧芳,愤怒的是校长的冷漠无情。
被处罚的第二天,张慧芳照常来到食堂工作。她的眼睛有些红肿,显然前一晚没有睡好。同事们都用同情的眼神看着她,但谁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安慰的话。
"慧芳,你还好吗?"刘大姐悄悄问她。
"没事,继续工作吧。"张慧芳勉强挤出一个笑容。
这天中午,当那些平时受她照顾的学生来买饭时,张慧芳严格按照规定操作,不敢再多给一点菜。学生们理解她的处境,也没有任何怨言,但气氛明显变得沉重起来。
林小宇买完青菜后,在张慧芳耳边轻声说:"阿姨,谢谢您一直以来的照顾。"说完就匆忙走开了,眼中满含泪水。
王大伟拿着萝卜丝,看着盘子里少得可怜的分量,想起以前张慧芳偷偷给他加的排骨,鼻子一酸,差点哭出声来。
其他食堂员工也受到了影响。刘大姐再也不敢多给学生一点菜,陈师傅也严格按照规定称重。整个食堂的氛围变得紧张起来,大家都小心翼翼地工作,生怕犯同样的错误。
下午,赵建国在办公室里处理文件。他对昨天的处罚决定没有任何后悔,在他看来,制度就是制度,不能因为个人的善意而破坏。他正在考虑如何进一步加强食堂管理,确保类似的事情不再发生。
赵建国还准备在下周的全校大会上,以张慧芳的事件为例,向全体员工强调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可以让所有人都明白违规的后果。
张慧芳回到家后,面对智障的儿子,终于忍不住哭了出来。张小军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只是呆呆地看着母亲流泪,然后走过去用手笨拙地帮她擦眼泪。
"妈妈不哭,小军乖。"张小军的话语不清,但充满了对母亲的关爱。
张慧芳抱住儿子,心里想着接下来的一个月该怎么办。房租要交,儿子的药费不能断,家里的米也快见底了。她开始盘算着是否要去找份兼职工作,或者向亲戚借钱度过难关。
那天晚上,张慧芳翻出了家里所有的存款,总共只有不到两千块钱。这点钱要维持一个月的生活,还要支付各种费用,显然是不够的。她想起了丈夫生前留下的那块旧手表,也许可以卖掉换点钱。
夜深了,张慧芳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她不后悔帮助那些孩子,但也担心失去这份工作。在这个年纪,重新找工作并不容易,而且还要照顾智障的儿子。
第二天一早,张慧芳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食堂。她决定无论如何都要好好工作,不能再给赵建国任何把柄。她比平时更加认真地工作,每一个动作都严格按照规定执行。
同事们看着张慧芳强撑着的样子,心里都很不是滋味。但大家也都有自己的难处,只能在心里默默为她祈祷。
时间刚过上午九点,赵建国正坐在办公室里查看本周的工作安排。他拿起茶杯喝了一口茶,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就在这时,他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来电显示让他瞬间紧张起来——竟然是省教育厅的电话。
电话接通的瞬间,赵建国就感觉到了来电者的严肃语气。
"赵校长,我是省教育厅陈立军厅长。关于你们学校张慧芳同志的处理决定,我需要跟你谈一谈..."
电话里传来的声音让赵建国的心跳瞬间加快。他紧握着话筒,额头开始冒汗。
陈厅长的话语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每一个字都像重锤一般敲击着他的心脏。
办公室外传来秘书轻微的脚步声,但此刻对赵建国来说,整个世界都安静得可怕,只有电话里陈厅长低沉的声音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