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农民日报
聊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庄子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小组组长鲁春红的故事可以装满几十个箩筐。但概括起来,就一件事——村里干部、群众走出了一条“搬家不如搬石头,搬石头不如栽种仙人掌”的乡村振兴之路。
庄子田村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新平街道的一个村民小组。村寨周边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面积超80%,人均耕地少,收入渠道有限。
为改变现状,新平街道党工委回引长年在外经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优秀党员鲁春红担任庄子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小组组长。
2021年,鲁春红走马上任。他把村里党员、群众的心聚到村庄发展上,优选耐旱抗病且投入低的仙人掌作为特色产业,依托祖辈的种植经验,加快技术改良,让“老树生新枝”,也让石漠化劣势变成产业优势。
其实,选择仙人掌产业,鲁春红心里早就有了底。前些年,他走南闯北,见了不少世面。每年春节回村,大家都让他给村庄发展支招。他建议大家多种仙人掌,只要种出来,不管叶片还是果子,他都收购。不少人听了他的建议。鲁春红回村任职时,村里仙人掌种植已达700亩。
“有了这个基础,接下来就要把它做大做强。”鲁春红说,村里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动员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为入股村民免费发放种苗,并实行统购统销。2022年,合作社又成立了公司,专门为产业发展提供产销研一体化综合服务。
村民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没两年,仙人掌种植就发展到了3000亩,那些石头旮旯里几乎种满了。不仅如此,村民的种植技术也有了很大提升,让仙人掌实现了快速生长,叶片宽大肥厚,花香四溢,果味清甜。
规模上来了,加工也得跟上。在上海市静安区的帮扶下,庄子田村建成了集分拣、干洗设备、冷库于一体的标准厂房;与省内高校合作,研究开发了仙人掌粉、仙人掌啤酒、仙人掌果干、仙人掌酵素等十余种产品,畅销省内外。
时下,仙人掌果收获已接近尾声。村民鲁春能一家已经忙碌了几个月,虽然累,但心里甜。鲁春能种了60亩仙人掌,挂果的有10多亩,“今年果子均价每斤5元,我已经卖了2万多斤了。”
如今,庄子田村仙人掌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2024年综合产值达1732万元,带动户均增收超10万元。更可喜的是,今年8月初,村里生产的20吨可食仙人掌叶片出口到越南。仙人掌真正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金疙瘩”。(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