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在彭博社专访中抛出的“中国基座模型落后美国3-4个月”,常被解读为“技术差距”。但他真正想传递的核心洞察是:AI竞赛已从“模型参数比拼”进入“价值交付比拼”——2025年推理Agent落地,正是这场比拼的关键转折点。
技术时差可追,交付能力难仿
3-4个月的基座模型差距,本质是“迭代速度差”,而非“代际能力差”。中国企业已用两种方式缩小差距:
算法工程破局:在算力受限背景下,通过强化学习等创新,把模型智能增长的核心从“预训练Scaling Law”转向“推理阶段Scaling Law”,甚至实现“AI教AI”(长思考教短思考、慢思考教快思考),加速智能迭代;
应用端反哺:2025年AI-First应用井喷,尤其是推理Agent从“可用”转“好用”——它能自主规划复杂任务、调用工具,不像Chatbot仅能咨询、Copilot仅能协作。比如零一万物为百亿市值物流企业做的多式联运优化:面对港口拥堵、潮汐变化等10 +变量,AI Agent通过“历史数据+实时反馈”动态调优,形成“调适-决策-价值”闭环,这是人工调度无法覆盖的。
这种“应用落地反哺技术迭代”的逻辑,恰恰是中国的优势——美国有商业模式和资本优势,但中国有更密集的产业场景、更迫切的效率需求,能更快把技术转化为交付结果。
开源:中国的“生态破局点”
中美大模型路线的根本差异,藏在“开源vs闭源”里:
美国企业为争夺AGI,多选择闭源——模型生态封闭,开发者难以定制,应用落地速度受限;
中国的阿里Qwen、DeepSeek等走开源路线——性能媲美硅谷顶尖闭源模型,且支持本地部署、灵活定制。
李开复的判断很直接:“客户选它们,不是因为‘中国产’,是因为‘开放’。”开源的本质是“生态共建”——就像安卓系统靠开放撑起移动互联网生态,中国开源模型正吸引全球开发者搭建AI应用,形成“模型-应用-数据”的正向循环。这种生态爆发力,比3-4个月的技术时差更能决定长期竞争力。
落地必须“一把手工程”:从“试点”到“战略”
AI要实现价值交付,最大障碍不是技术,是组织协同。李开复强调的“一把手工程”,核心是改变企业对AI的定位:
过去:AI是“技术部的试点项目”,只解决局部问题,难融业务核心;
现在:AI是“CEO主导的战略”,需要顶层设计资源、跨部门协同(业务+技术+数据),才能重构生产价值链。
零一万物的案例很有说服力:推行“一把手工程”半年,2025年收入已超去年全年。背后逻辑是:企业付费逻辑变了——不再为“模型多厉害”买单,而是为“降本多少、增效多少”买单。只有CEO牵头,才能让AI Agent深度嵌入业务流程(如物流调度、金融风控、制造排程),把“技术能力”变成“可量化的商业价值”。
终局:谁能交付“产业增量”,谁赢
2025年推理Agent落地,标志AI 2.0从“炫技”进入“实干”。中国的优势很明确: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供应链、最丰富的垂直场景(金融、能源、制造等),还有开源生态带来的应用爆发力。
3-4个月的技术时差,会随迭代缩小;但“把技术转化为产业增量”的交付能力,需要场景、组织、生态的长期积累——这才是AI竞赛的终局决胜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