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北频道
九月初,正值暑假之后的开学季,高速公路上也迎来了一波车流量的高峰。然而,在青银高速河北段,一辆辆汽车畅行无阻、疾驰而过,整个路段未发生任何拥堵,这离不开背后保障高速公路健康运行的“神经系统”——机电系统。
近年来,河北高速集团青银分公司坚持科技创新引领,采取物联感知、移动应用、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应用,不断推动机电运维智能化转型,实现了对机电设备的实时监控与快速响应,有效避免了传统人工巡检中的疏漏与延误,大大提高了运维效率与质量。
智能巡检,告别“救火式维护”
“过去机电系统靠人工巡检,每60分钟巡检一次,每次需要10多分钟,现在我们的灵机系统3分钟就可以自动巡检一次。”正在电脑前巡检设备的机电员李光介绍。
在河北高速集团青银分公司,有一个特殊的工作室,汇聚了一批技术创新先锋,他们自主研发了多项先进系统与平台,为公司运营发展提供了多重便利,它便是何舰创新工作室。
“过去,一个机电员要将门架、牌识摄像机、服务器、RSU等,6大类上百个收费、监控系统的机电设备巡查一遍。不用说检查,光是登录这些系统,都有点手忙脚乱了。”何舰回忆道。
作为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青银分公司机电管理中心的经理,何舰接下了这个难啃的硬骨头,带领团队经过无数日夜,自主研发了“灵机”“灵犀”“灵枢”三大系统,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轻松实现自动巡检、数据传输、精准响应三大功能。“灵机”系统每小时20次自动巡检后,“灵犀”系统将内网数据,采用二维码技术将数据自动传输到外网,突破了内网数据传输不能外传的“瓶颈”,既杜绝了安全隐患,又实现信息实时互通。“灵枢”系统收到故障信息,自动将维修任务派单至机电员微信上,机电人员前去维修。
车牌识别系统,正确率提高至96%
“硬件设备安装位置不合理、软件系统卡死、环境光照强度的影响等多种原因都会影响车牌识别率,而这些因素都隐藏在‘车牌识别率低’这一种现象之下,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何舰边操作电脑边介绍,“车牌识别率低的车道,从软件和硬件的运行情况来看都是正常,难就难在找不到问题原因,可能来自软件、硬件、环境以及人员操作等多方面因素,就从这个卡点下手开展研究。”
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创新工作室研发“车道识别率辅助分析系统”,通过分析收费站出入口的交易数据,利用自主研发的算法将这些数据通过数据特征归纳为“识别失败、识别错误、队列错误、设备故障”四种类型的车流量统计数据,并以二十四小时分布式柱状图形式展示出来,同时在图上辅以二十四小时的车流量和车牌识别率的曲线图,以这种直观的方式帮助机电人员快速找到导致车道车牌识别率低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软硬件的改造,形成“软件计算、数据分析、软硬件整改”的闭合圈,识别率由整改前的89%提升至96%。
起杆、落杆,一辆辆车从各收费站口ETC车道鱼贯而过。准确的车牌识别,不仅有效提高收费站通行效率,还在路径拟合运算、收费稽核分析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车牌识别率辅助分析软件还在京沪、承德、大广、石安等单位推广使用,大幅提升广大司乘行驶河北高速的行车体验。
勇于实践,18项创新项目
“工作室已完成集团公司科研创新项目4项,小发明小创新项目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1项,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何舰说。工作室墙上一排排的软件著作证书、奖牌,是他们肩负重任、心无旁骛、潜心研究的一个个科技创新的硕果。
这些创新成果运用有效提升了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效率。参与集团的4项创新项目,“基于车型识别的高速公路收费稽核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创新项目,在青银分公司发现并治理逃费车辆2.82万辆次,涉案金额1350.6万元,破获大案要案13起。“基于国产化操作系统的车道收费系统研究及应用”创新项目使集团公司在未来收费软件信创化上做好了重要的技术储备。“高速公路智慧护栏系统研究及应用科技创新项目”实现了通过护栏对路面交通情况、路面异常情况的智慧感知。“高速云系统信创化适配迁移及数据资产化的研究”,取得了4张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证书和5张全国登记平台证书,为河北高速集团在数据资产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如今,“基于车型识别的高速公路收费稽核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创新项目已经在集团推广应用。下一步,何舰创新工作室要与养护部门合作研发路面养护数据系统,提高路面技术巡查效率。(柳玉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