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元一斤的补贴,不仅能让地里的‘废膜’变钱,还能让土地更干净,咱们都愿意来!”近日,在贵阳市白云区沙文镇农膜回收点 ,农户们手持刚到手的补贴款,脸上绽放出笑容。这一幕,正是白云区破解农膜“白色污染”、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
作为果蔬生产的关键技术,农用地膜曾因提升产量、减少病虫害,被称作农业生产的“白色革命”。但随着使用年限增加,残留地膜在土壤中不断累积,不仅造成“白色污染”,还破坏土壤通气性、加重重金属污染,甚至导致作物减产10%~20%,成为制约乡村生态振兴的“拦路虎”。此前,白云区长期受“网点少、成本高、效率低”的传统回收体系制约,农膜治理难题突出。
为破局这一困境,近年来白云区以“无废乡村”建设为核心抓手,构建起“政府主导+科技赋能+农户参与”的特色模式,走出一条生态与发展同频共振的新路径。
白云区推出“两元补贴”政策,旨在从源头破解农膜“白色污染”难题,助力农业绿色发展。该政策明确规定:农户将使用后的废旧农膜交售至指定回收点,即可按每斤两元的标准获得政府现金补贴,以此激励农户积极参与废弃农膜回收。
在治理体系上,白云区打造“区级统筹、乡镇落地、村级执行”三级联动机制,在麦架镇、沙文镇、都拉布依族乡、牛场布依族乡、艳山红镇5个乡镇,实现标准化农膜回收点全覆盖,配备专业称重设备,让农户“家门口就能卖膜”,推动农膜回收从“分散丢弃”向“集中管理”转变,为破解“白色污染”按下“加速键”。
在运营模式上,白云区创新构建“农户交售—乡镇暂存—区级处理”闭环体系,以“真金白银”激发农户参与热情。其中,常态化的“两元一斤”补贴政策,让回收工作从“阶段性行动”变为农户“日常习惯”;科学化的网点布局与规范化的管理流程,更实现了“便利交售、高效转运、循环利用”的目标,确保回收效率与质量双提升。
如今,这一“白云实践”已持续释放生态、经济、社会“三重红利”:生态层面,土壤农膜残留量显著降低,土壤理化性质改善,水源、空气洁净度得到守护;经济层面,农户卖膜收入可抵扣农资成本,回收的农膜还为塑料加工企业提供原材料,带动产业链发展与就业;社会层面,农户从“被动环保”转向“主动参与”,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农村人居环境更整洁,村民幸福感持续提升。
当前,白云区已建立5个农田地膜残留监测点,通过量化评估优化回收工作。下一步,该区将探索“农膜银行”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并扩大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面积,力争2025年实现农膜回收率达86%以上,让“废膜变宝”的绿色循环模式惠及更多农户。
来源:贵阳生态环境融媒体中心
文丨何莹莹
图丨白云区融媒体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