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战机千里奔袭卡塔尔,美制武器全程哑火,周边国家“敢怒而不敢言”,却带来了一个意外效果——中国歼-35的前景,似乎更加光明了。
为了打击哈马斯组织,以色列大批战机出动,炸完卡塔尔后大摇大摆地离开,留下了“一地鸡毛”。以军战机途经的中东国家对此是否知情?遍布该地区的美制防空系统为何毫无反应?卡塔尔花天价请来的“美国保镖”为何坐视不管?一切问题似乎都指向了一个答案:美以合伙唱了一出“双簧”。
【歼-35的前景,似乎更加光明了】
以色列突袭卡塔尔,引爆美制武器信任危机
以色列毫无疑问是美国盟友中最特殊的一个,但问题在于:美国的盟友不止是以色列,中东的一众国家,也是这个体系中重要的支持者,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真金白银”,只有一个诉求——安全。
关于这次以军动用的装备,究竟是F-35I战机还是F-15战机,尚无一个统一的说法,但唯一可以明确的是,在卡塔尔高密度部署的美制防空武器、雷达同时“哑火”,卡塔尔官方声称直到袭击开始前10分钟才得到了美国的通知。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以色列这次行动需要途经约旦、叙利亚、伊拉克、沙特,其中不乏美制武器的“忠实客户”,而这些国家又是否收到了预警呢?
【以军使用了哪种武器暂时没有定论】
更讽刺的是,距离遇袭地点仅30公里的乌代德空军基地——美国在中东最大的军事堡垒,部署着"爱国者"、"萨德"等尖端反导系统,却在整个过程中集体"失聪"。
这场看似普通的跨境打击,实则撕开了美制武器体系的深层困境:那些被中东国家奉为"安全基石"的美式装备,原来可能连最基本的预警功能都无法保障。
长期以来,美国通过军售构建了一套"安全依赖体系":中东国家购买美制武器,美国则提供"保护伞"。
但这种体系的脆弱性在于,美国的安全承诺始终服务于自身利益,而非盟友的安全需求。
当以色列需要清除哈马斯领导层时,美国的"保护伞"可以随时收走;当胡塞武装无人机突破沙特"爱国者"防线时,美国的"保护伞"也可能选择性失效。
这种"看人下菜碟"的安全保障,让中东国家逐渐意识到:自己花大价钱买的不是"盾牌",而是"开关"——美国手握遥控器,何时启动全凭其心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