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雅——从烽火木刻到山水新韵的艺术征程
文\张占峰
在20世纪中国艺术的历史长河中,邹雅是一位独特而耀眼的存在。他跨越了不同的艺术领域,从早期的木刻版画到后来的山水画创作,每一步都印记着时代的脉络与个人的艺术追求。邹雅(1916—1974),原名亚明,又名大雅 ,江苏无锡人。这位中国现代版画家、山水画家与出版家,以其短暂却充实的一生,在艺术世界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从投身新兴木刻运动,用刻刀记录革命烽火,到新中国成立后筹建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动美术出版事业发展,再到山水画领域的创新探索,邹雅的艺术之路充满了传奇色彩与深刻内涵。
邹雅
邹雅的艺术生涯始于青年时期在上海出版界的工作,彼时他积极投身于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新兴木刻运动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现代艺术的前行之路。邹雅深受鲁迅思想的影响,将手中的刀笔化作战斗的武器,用木刻版画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1938年,他奔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在这片革命的热土上,邹雅的艺术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升华,从此他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邹雅与爱人
从“鲁艺”毕业后,邹雅随鲁艺木刻工作团深入到敌后根据地,在那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不畏艰苦与生死,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宣传工作中。他创作了一大批具有强烈时代气息的木刻版画作品,如《破碉堡》《攻城》等。在《破碉堡》中,画面运用强烈的黑白对比和粗犷的线条,生动地再现了抗敌战士们在战场上激烈战斗的场面,仿佛能让观者听到枪炮的轰鸣声和战士们的呐喊声。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坚毅果敢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们的身影在碉堡的背景衬托下,显得格外高大。《攻城》同样如此,画面充满了紧张的战斗氛围,展现了我军战士为了民族解放,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
邹雅一家人
除了描绘战斗场景,邹雅还有许多反映根据地普通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木刻作品,像《扭秧歌》《麦收》等。在《扭秧歌》里,质朴自然的画风下,老百姓们欢快地扭着秧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虽然线条简洁,但却将劳动人民火热的生活热情和革命激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人民群众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麦收》则展现了农民们在麦收时节辛勤劳作的场景,金黄的麦浪、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体现了根据地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些作品与人民的情感、命运血脉紧密相连,以质朴的语言和艺术形式表达了人民对正义、民主和自身解放的追求,成为中国革命战争的忠实记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1954年,邹雅(左一)与战友们在一起 苏晖摄于邯郸
邹雅这一时期的木刻版画作品,在艺术风格上具有鲜明的特点。他借鉴西方版画的现实主义风格,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绘,使作品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同时,为了让作品更加贴近群众的艺术趣味和审美习惯,他又巧妙地融入中国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元素。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拼凑,而是一种有机的结合,既保留了西方版画的表现力,又增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例如在色彩运用上,他采用黑白对比的方式,以简洁的色调突出主题,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构图上,他注重画面的层次感和节奏感,通过人物的布局和场景的设置,营造出一种动态的美感。
1972年,邹雅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中间休息(前排右四为邹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价值,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成为了宣传抗日、鼓舞士气的有力武器,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增强了对革命的信心和对胜利的渴望。邹雅的木刻版画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也是他对革命事业的艺术贡献,为中国现代美术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邹雅积极参与筹建人民美术出版社,并任职副社长、副总编辑。这一时期,他的工作重心从艺术创作转向了美术出版事业。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成立,对于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成为了传播美术知识、推广优秀美术作品的重要平台。邹雅在任职期间,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组织能力,组织编印了多部重要美术文献。这些文献涵盖了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和理论著作,为广大美术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对于提高国民的美术素养、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美术出版工作中,邹雅始终秉持着艺术服务人民的理念。他深知美术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表达,更是一种能够影响大众、服务社会的力量。因此,在选择出版内容时,他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力求将那些能够反映人民生活、鼓舞人民精神的优秀作品呈现给读者。例如,他组织出版了许多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歌颂劳动人民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美的印刷和广泛的发行,走进了千家万户,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美术的魅力,也激发了人们建设新中国的热情。同时,他还关注美术教育的普及,通过出版一些基础美术教材,为培养新一代的美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邹雅在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工作,不仅对美术出版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整个美术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凭借自己在艺术界的影响力和广泛的人脉资源,团结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为他们提供了展示作品的平台,促进了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他的努力下,人民美术出版社成为了新中国美术界的重要阵地,许多知名艺术家的作品都是通过这里走向了全国。此外,他还积极参与美术展览的策划和组织工作,通过举办各类展览,推动了美术创作的繁荣和发展。邹雅对新中国美术事业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他的具体工作成果上,更体现在他所倡导的艺术理念和精神上,他的这种精神激励着后来的美术工作者不断追求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为人民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
20世纪五十年代起,邹雅开始转向山水画创作,这一转型标志着他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从木刻版画到山水画,看似是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转变,实则蕴含着邹雅对艺术的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在山水画创作初期,他师法黄宾虹,黄宾虹的山水画以笔墨浑厚华滋、苍劲老辣著称,对邹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邹雅在学习黄宾虹的过程中,并非一味地模仿,而是汲取其笔墨的精髓,同时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他开始尝试将木刻用线的坚挺、构图的空间层次以及当代现实生活情趣融入到山水画创作中,努力探索一种具有现代审美品格的山水画风格。
在山水画创作过程中,邹雅大胆创新,创立了独特的“皱纸画法”。这种画法别具一格,在作画前,他先将宣纸揉成一团,然后再展开铺平,此时宣纸表面会形成自然的褶皱。当笔墨落在这样的宣纸上时,会随着宣纸的自然肌理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从而提升了笔墨语言的灵动性,取得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这种画法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表现形式,为山水画的创作带来了新的活力。例如在他的一些作品中,通过皱纸画法表现出山峦的起伏、云雾的缭绕,使画面更加生动逼真,仿佛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完美地呈现在观者眼前。皱纸画法的运用,不仅体现了邹雅在艺术创作上的大胆创新精神,也展示了他对传统绘画技法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
邹雅的山水画创作,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典范。他在继承传统山水画笔墨技法的基础上,大胆融入现代生活元素,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他笔下的山水画,既有传统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描绘。比如他创作的一些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山水画,画面中不仅有雄伟壮丽的山河景色,还有工厂、桥梁、公路等现代建设元素,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祖国大地发生的巨大变化。在色彩运用上,他也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适当运用鲜艳的色彩,使画面更加明快、活泼,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邹雅通过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为山水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使山水画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邹雅的艺术成就通过多次重要展览得以系统呈现。1980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邹雅遗作展览”,是对他艺术生涯的一次全面回顾。展览汇聚了他不同时期的作品,包括木刻版画和山水画,让观众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他在艺术创作上的多元风格和不断探索的精神。2014年北京画院举办的“文峰静雅——邹雅艺术回顾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展览作为邹雅先生逝世四十周年的大型纪念活动,汇集了近百幅木刻版画和山水画精品。这些作品全面地回顾了邹雅先生短暂而又丰富的一生,立体地呈现了他孜孜不倦的艺术探索与追求。通过这些展览,邹雅的艺术作品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了他的艺术成就。
邹雅的艺术成就和创新精神对后世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启发。他在木刻版画和山水画领域的探索,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他的“皱纸画法”以及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创作理念,激发了许多艺术家对绘画技法和表现形式的创新思考。后世艺术家从他的作品中汲取灵感,不断尝试在传统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动了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例如,一些年轻的版画家在创作中借鉴邹雅木刻版画的表现手法,注重作品的思想性和时代感;而山水画家则学习他对传统笔墨的创新运用,努力将现代生活元素融入山水画创作中,使山水画更贴近当代人的审美和生活。
邹雅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为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木刻版画作品记录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山水画领域,他的创新和探索为山水画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他的艺术成就和精神,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美术界,也为后世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邹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成为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和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美术的历史长河中。
邹雅的一生,是艺术与时代紧密相连的一生。从烽火年代的木刻版画,到新中国建设时期的美术出版工作,再到山水画创作的创新探索,他始终以艺术家的敏锐和担当,用手中的笔和刀记录时代、反映生活、表达情感。他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邹雅的艺术成就和精神,激励着我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追求创新与卓越,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当传承和弘扬邹雅的艺术精神,为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占峰 2025年9月于京华云海轩
作者:张占峰
张占峰,生于北京,现任北京走近画家编辑部主编,是中国书画艺术领域颇具影响力的资深编辑与研究者。多年来,他在美术评论领域颇有建树。他深耕此域,笔耕不辍,曾为诸多美术名家撰写评论文章,篇数颇丰。其评论既具专业洞察,又能精准捕捉作品特质,在业内积累了一定影响,是美术评论界值得关注的研究者。 以专业视角与深厚积淀,在艺术出版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与行业影响力。其职业生涯以艺术出版为核心阵地,深耕细作多年。
期间,他主编和编著了《传承-中国书画精品》《走近画家》《大家风范》《中国当代画坛精品集》等系列画集,以及《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中国当代名家画集》等多部精装画集。 这些作品均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荣宝斋出版社等国内顶尖艺术出版机构出版,累计编辑及主编艺术著作、画集逾百部,发行总量近一百多万册。 所编著的作品涵盖中国书画理论研究、名家作品集、美术评论等多元范畴,既注重学术深度的挖掘,又兼顾艺术表现力的呈现,实现了专业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 。因其编著作品突出的文化价值与广泛的艺术影响力,多部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列为馆藏图书,成为研究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文献资源,为推动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研究与传播作出了切实而深远的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