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的福建,“集体”是社会生活的核心关键词。
农村人民公社里,社员们集体下地劳作,视集体责任如己任。田间地头常见男女老少齐上阵,“比学赶超”的劳动竞赛氛围浓厚。
大家为生产队粮食产量和集体工分共同拼搏,满是集体认同感。城市工厂里,工人以“主人翁”身份参与生产,加班加点攻克难题。“为国家多炼钢”“为集体多创产值”,是激励人们的精神动力。
集体意识体现在社会方方面面,公共事务中义务劳动十分普遍。
修路、挖渠、植树等公益活动,人们主动参与不计个人得失。邻里之间以集体利益为先,自觉维护共用设施秩序并相互谦让。
家庭消费也优先考虑集体劳动需求,物资紧俏下尽显集体观念。这种高度集体认同凝聚社会力量,完成了许多大规模建设。
当时物质生活不富裕,却有着相对淳朴的道德氛围。
人际交往重情义轻利益,邻里互助是常态,充满温暖人情。
老师不计待遇艰苦家访补课,医生秉持信念下乡巡诊出诊。
公共场合学雷锋成风尚,拾金不昧等事迹常被宣传学习。淳朴道德观源于传统美德传承,也与社会教育密切相关。计划经济下物资供应紧张,票证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
人们衣着款式单一色彩朴素,穿补丁衣、穿旧衣是常见现象。饮食以粗粮为主细粮凭票,吃饱是首要目标,很少有浪费。城乡住房面积小,家具实用为主,没有过多华丽的装饰。
文化娱乐活动有限却充满集体参与感,露天电影深受农村欢迎。城市里单位文艺汇演活跃,人们自编自演节目,乐在其中。
读书是重要精神寄托,人们相互传阅摘抄,从文字中汲取力量。那时候物质简单但精神不匮乏,人们对生活充满热爱与期待。
六七十年代的社会风气,有集体力量和温暖人情,也有生活局限。它饱含集体热忱与奋斗精神,带着物资匮乏下的质朴与纯粹。这一时期成为一代人深刻的记忆,承载着独特的岁月故事。
我个人认为,这种集体记忆是一代人的精神财富,值得回味。关于那个年代的集体生活,你是否也有一些难忘的记忆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