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日前,法国国民议会以194票支持、364票反对的结果,否决了对法国总理贝鲁领导的政府的信任案,上台不足一年的贝鲁政府就此倒台,成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历史上又一届“短命内阁”。这是继2024年12月巴尼耶政府被不信任案推翻后,法国在不到一年内第二次经历政府更迭。法国总统马克龙也再次面临组阁困境,其政治权威遭遇挑战。
笔者认为,这一连串的政治动荡,不仅是法国国内社会治理问题的集中体现,也折射出法国以“福利国家”政策等为代表的社会和政治模式正面临治理难题。
首先,法国的高福利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国家财政的负担。法国的社会制度长期以“高福利、强保障”闻名,然而进入21世纪后,这一制度被认为逐渐从“社会的稳定器”演变为“财政危机的源头”。造成这一转变的可能原因在于其制度设计的“路径依赖”。法国的福利体系建立于二战后的经济高速增长期,当时法国人口结构年轻、工业竞争力强、税收基本盘稳固,福利制度存在的基础十分扎实,制度的平稳运行没有太多阻力。但随着法国的产业不断外迁、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一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严峻考验。为兑现社会承诺,法国政府不得不持续扩大财政支出,而经济增长乏力又导致税收增长停滞,最终陷入“高福利—高赤字—高债务”的困境。
其次,半总统制的固有特征也在影响法国的政治运行。法国实行半总统制,其特点是总统和总理(或内阁)共同分享行政权力。总统由全民直选产生,拥有解散议会、任命总理等实权;而政府又需对议会负责,接受其监督与不信任投票。这一制度设计本意在于平衡行政效率与议会民主,但在法国政坛党派林立、政治极化加剧的现实下,却可能导致行政与立法的权力分歧,加剧政治僵局。另外,法国议会不信任案投票的门槛较低,且无需指定继任者,导致反对党可轻易推翻政府以施加政治压力。贝鲁政府的倒台正是这一制度困境的缩影。
在2024年6月欧洲议会选举后,马克龙领导的执政联盟失去议会多数地位。总统虽仍掌握外交与国防大权,但在国内经济与社会政策上,其任命的总理和组建的政府频繁遭遇议会反对党的掣肘。作为马克龙任命的“技术型总理”,贝鲁试图通过财政紧缩与结构性改革应对债务危机,但其预算案触动福利体系,因此遭到左翼与极右翼的联合反对,在投票中以压倒性票数否决信任案。贝鲁的遭遇说明,触及既得利益的改革可能招致跨党派抵制,政府也可能沦为“政策执行者”而非“改革引领者”。这种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国政治的不确定性。
最后,法国政府频繁更迭的重要根源,在于其经济竞争力的持续衰退。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法国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从2000年的20%左右降至2024年的17.5%,其邻国德国2024年的数据则是25%左右。除了社会福利体系带来的庞大公共支出负担、高昂的税收和劳动力成本、政治不稳定导致经济动荡等结构性问题,法国经济还面临产业竞争力下滑、外部需求减弱、能源价格冲击、外部投资信心不足等问题的挑战。以税收和劳动力成本为例,法国采用的“高税收、高福利”模式,企业税负占GDP比重长期高于欧盟平均水平,而劳动力市场僵化又使得企业难以灵活调整用工,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与个人创业意愿被严重削弱。此外,法国虽然在当前的全球中高端制造业领域——如航空航天、核电等——还占有一席之地,但优势已经不那么明显,并且其在新质科技领域的布局方面已经落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
一言以蔽之,对高福利制度的“路径依赖”、半总统制设计的固有特征,以及产业竞争力的倒退,共同导致了法国政治“变化性有余、负责性不足”的特征。或许对马克龙而言,任命新总理只是权宜之计,其面临的真正的挑战在于,能否在法国政治“碎片化”的格局中重新凝聚改革共识,推动社会制度转型,并尝试重振法国的产业竞争力。(作者是中国新闻史学会全球治理与公共外交协会会员、外交学院博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