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郓城张大爷的养老金存折,多了70元“公粮补贴”。这70块钱,让68岁的老人翻来覆去看了三遍。
![]()
钱不多,可他说“这是当年交的公粮,终于有了回响”。
背后站着位总往农村跑的学者——社科院研究员张翼。
1965年生在河南农村的他,小时候总见父亲扛粮袋交公粮。天不亮出门,走十几里土路,粮袋磨破肩膀,回来只揣张凭证。“那不是粮,是农民给国家的‘份子钱’”,这成了他研究的“初心”。
2018年起,他带团队跑了二十多个省的农村。见过老农把泛黄的公粮账本当“传家宝”,也听过老人叹气:“当年交粮比打工还累,咋到老了,养老金还没城里工人零头多?”团队算了笔账:1949到2005年,农民交公粮、农业税,给国家攒了超6000亿。
![]()
2024年,全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平均才218元,和城镇职工差得远。
“工人1992年前工龄算‘视同缴费’,农民交公粮的年限为啥不能?
”他的疑问,成了提案核心。
今年两会,他提交议案:1949-2005年交公粮年限,1:1折算社保缴费年限。测算显示,75岁以上老农月养老金能超600元,“公粮连本带利变养老钱”。
![]()
山东、河北、江苏三省最先“接招”,但没照搬,各有各的“土办法”。山东像“工厂工龄奖”:交1年公粮,每月多3元;1979年前交满10年,再加10元。郓城张大爷交了25年,本应75元加10元,可老账本不全,最后补了70元。
河北是“社保拼图”:公粮年限、知青下乡、参军经历都能折算,每多1年,每月加1.3元。
邢台赵大爷交了28年公粮,当过3年知青,算下来该补40.
3元,知青档案缺了点,到手36.
![]()
4元。江苏像“老账本精算”:按1982年粮价,乘8倍物价涨幅,算每年交粮的“差价”。常州陈大爷1982-2000年每年交200斤粳稻,每月补16元,“就像当年存粮,现在给利息”。
不过这办法要老账本,苏北有些地方账本丢了,部分老人还没拿到。三省试点半年,效果咋样?郓城2000多老农每月多了几十块,买药、买盐不那么抠了。
邢台赵大爷说:“以前总觉得交公粮白交了,现在每月多几十,心里踏实。”常州陈大爷数着存折笑:“当年的粮没白交,国家没忘了咱。
”可问题也有:老账本不全,部分老人拿不到;补贴标准各省不一,有的高有的低。还有老农问:“这补贴能年年涨不?物价涨得快,过两年会不会又不够用?
”张翼说:“试点只是开始,未来要整合三省经验,用国有资本反哺,让补贴逐年多些。”有专家提建议:全国推广得先建“公粮档案库”,把老账本电子化,别让老人再为凭证发愁。“种了一辈子地,交了半辈子粮”,这是很多老农挂在嘴边的话。
他们的青春和汗水,不该只留在泛黄的账本里。这场“公粮换养老”的尝试,暖了老农的心,更照见了公平的分量。未来,期待更多省份跟上,让补贴再添些分量,让老农的晚年更有盼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