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那个时代,曾经有一张画对中国人民来说特别有名,可以说这是世界上印的翻版最多的,可以说当时全中国的人民人手一张,还能多一些。如果用一个世界国家都能听懂的比喻来说,那就简直是一种圣像的存在。这幅著名的画 就叫做《毛主席去安源》。
名词解释·《毛主席去安源》:这是刘春华创作的一幅油画,长220厘米,宽180厘米。该画于1967年创作完成,1995年10月被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分行拍下。
记者超级小的时候在一些大人的书里见到过这幅特别有名的画。还有一个版本说是穿着白色长衫的,说是叫做竹布,就是当时中国人自己织的一种,不是资本主义市场倾销的那种洋布。当然我们知道毛泽东同志的一生都是特别朴素,不在乎吃穿的。后来毛泽东同志说他当时到工人当中做这些工作的时候,穿的是短布褂子,连画里那种长衫都没穿,因为那样穿更接地气,更贴近群众。这幅画这么做是因为为了构图的艺术要求,这样会显得人物更有气质。这幅了不起的画不光是一件油画作品,它背后有着历史的脉络和革命精神,这也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经典作品。
笔者下面把艺术分析和历史叙事结合起来,给大家简要讲解一下这幅画背后的历史意义。
这幅画当然不是实地的写生创作,并不是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同志在那里给人当模特画出来的,这等于说是一副命题作品。1967年组织上为了筹备纪念毛主席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40周年展览,革命博物馆组织大家创作一批展现毛泽东同志早期革命活动的艺术作品。
☜
当时还很年轻,只有24岁的刘春华同志代替那个因故没能参加的同学负责了这个主题。画的艺术特点来说,是非常有象征意义的。
中心构图——青年毛泽东形象居于画面的绝对中心,高大的身形占据主要空间,凸显其核心地位和伟岸形象。所以大家能够理解到,设计成的穿长衫的人物形象会显得整体气势更加宏伟。其次,为了体现出革命者的刚毅形象,并没有完全按照青年的照片来描绘,是将他的脸型变得稍微长一点,脸颊也没有那么的圆润。
坚定的神情——毛泽东身穿长衫,手拿油纸伞,目光炯炯有神,凝视远方,表情坚定而自信,展现了其“胸中有雄兵百万”的革命豪情和“舍我其谁”的领袖气质。
风云背景——身后翻滚的云海和脚下险峻的山路,象征了当时风起云涌、艰难曲折的革命斗争环境。
方向与动势——毛泽东的行进方向是从左至右,符合观众的视觉习惯,暗示着一种不可阻挡的前进趋势,走向光明和胜利。
色彩与光线——人物明亮,背景相对深沉,用“红光亮”的典型手法,使主席形象在画面中格外突出,仿佛自带光芒。这幅画成功地运用了浪漫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将一位前往工矿发动革命的青年革命家形象塑造得无比崇高和理想化,而且还具有革命的浪漫主义的感觉。
大家请看画作背后的历史真实→安源路矿大罢工的历史背景。其核心革命意义在于 “启蒙”与“点燃”!画作描绘的是1921年秋毛泽东第一次前往安源路矿(江西萍乡的安源煤矿和株萍铁路)进行调查的情景。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人运动史上至关重要的一页!
1.首先, 为何是安源?
安源路矿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近代工业企业和股份公司之一也就是汉冶萍公司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数以万计的产业工人。他们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工作条件极其恶劣,生活困苦,蕴含着巨大的革命能量。当时的安源拥有数万深受压迫的产业工人,是革命思想传播的沃土。毛泽东作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自然将这里视为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地区。
2. 毛泽东的安源之行→1921年秋至1922年9月间,毛泽东多次前往安源。他深入矿井和工棚,在夜校当老师,与工人亲切交谈,了解他们的疾苦,用最朴实的语言(比如他说,“工人”二字合起来就是“天”,工人阶级顶天立地)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告诉他们团结起来的力量。那些不讲卫生,上课乱吃干粮的工人曾经不被一些知识分子欢迎,可是毛泽东当时欢迎这些人受教育,因为就是这样才需要更好好受教育啊!那些人平时没有时间,连吃干粮都是挤出来时间的,上课吃也是万不得已的。正因为没有别的教养,说话才大声,不讲卫生的,所以才该优先受教育,而不是排斥他们。如果嫌弃这种人的话,那就是忽视人民的力量了,这也就是为什么资本主义的革命后来成功不了。
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深入工矿,象征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紧密结合。画中毛泽东坚定的目光和朝向远方的步伐,寓意着他为黑暗中的中国工人阶级带来了指路明灯。他通过调查研究、开办夜校、与工人交谈,启发了工人的阶级觉悟,让他们从“自在的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明白了受苦的根源和斗争的方向。
3. 李立三与刘少奇的角色→毛泽东在初步考察后,派出了李立常(李立三)、刘少奇等得力干部常驻安源,具体开展工作。他们创办工人夜校,建立党团组织,成立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这个俱乐部成为组织工人、凝聚力量的核心机构。
4. 伟大的罢工胜利→1922年9月,在毛泽东的宏观指导和李立三、刘少奇的前线指挥下,安源路矿工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大罢工。罢工提出了“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口号,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最终迫使路矿当局接受了工人的大部分要求,取得了完全胜利。
这也是对革命理论的具体实践,此行是毛泽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思想的早期实践,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基层、发动群众的开始,为后来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奠定了基础。
这次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全胜的工人斗争,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工人阶级的士气,成为中国工运史上不朽的丰碑!安源大罢工的成功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证明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力量是无穷的。
这幅画一时间成为社会上最著名的一张现代艺术作品,在1968年7月1日的《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等等头版头条的彩色刊发之后被制作成为印刷品发行。累计至少印了九亿多张,不包括转载的数量,这就是确实为什么说,全国人民当时人数可以人手一张。另外大家敬仰的陈毅同志,还为这幅画做了一首七言诗,就叫做《毛主席去安源》,充分表现了对人民的革命导师和一起战斗的老战友的真挚感情,也直接点出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他的诗当中说,“历史不走循环路,人民革命日日新!”
这也绝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艺术作品,它成为了一个神圣的政治符号。这是一种历史红色叙述的视觉代表。这是一部用画笔写成的革命故事,有极强的时代特征和视觉冲击力。那个时代这种艺术风格叫做“红光亮和高大全”,是整整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符号,在历史上它背后连接着我党领导第一次工人运动胜利的光辉篇章,那种革命者舍我其谁的气势,带领革命同志们踏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新中国。这幅画曾经被非常广泛传播,国外也有很多人了解。这张画绝对指的不仅仅是一次外出行动,而是打开了一扇历史的门,这门后是惊涛骇浪的中国现代革命史和红色记忆,还有起名、筑基和立像,也就是革命领袖的思想引领,组织动员和精神象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