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工业发展的长河中,有这样一段关于丁腈橡胶的传奇故事,它交织着无数科研人员与工人的汗水、智慧,见证了一个行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辛历程。
故事要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说起,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工业建设的关键时期,然而在合成橡胶领域,却面临着重重困境。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国内的橡胶产业基础极为薄弱,许多关键橡胶产品依赖进口。但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群怀揣着工业强国梦想的人们,正悄然开启一场改变中国合成橡胶命运的征程,而故事的舞台,就位于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的兰州石化。
兰州石化,作为新中国最早的合成橡胶生产基地,承载着无数人的期望。1960 年 5 月 20 日,这里成功生产出国内第一块乳聚丁苯橡胶,迈出了中国合成橡胶产业的重要一步。但科研人员和工人们并未满足于此,他们的目光,投向了另一种更具挑战性的合成橡胶 —— 丁腈橡胶。
丁腈橡胶,因其具有优异的耐油性、耐热性、耐磨性等特性,在众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可用于制造高端建筑、白色家电的保温材料,大型制冷设施的保冷材料,汽车和重型设备的高压耐油胶管,多个行业的密封制品等。然而,其生产技术复杂,对工艺和设备要求极高。
1962 年,兰州石化的科研团队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开始了丁腈橡胶的研发工作。团队中,有一位年轻的技术员叫林宇,刚从大学化学专业毕业不久,满怀热情地投身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与他一同奋斗的,还有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张建国,以及一群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的技术骨干。
当时的实验条件艰苦,设备简陋,许多关键的实验仪器和试剂都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但这并没有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他们日夜奋战在实验室,一遍又一遍地进行着配方试验,尝试不同的原料配比、聚合温度和压力条件。每一次实验数据的微小变化,都能让他们兴奋不已,仿佛看到了成功的曙光。
在研发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丁腈橡胶的聚合反应极不稳定,容易出现爆聚现象,一旦发生,不仅试验失败,还可能对设备造成严重损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林宇和张建国带领团队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的资料,从基础理论知识入手,分析聚合反应的机理。经过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引发剂配方,有效地控制了聚合反应的速率,降低了爆聚的风险。
然而,新的问题接踵而至。生产出来的丁腈橡胶产品质量不稳定,耐油性和耐磨性无法达到预期标准。这让整个团队陷入了困境,大家的情绪一度低落。但张建国鼓励大家:“我们不能放弃,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我们要从失败中找到原因,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于是,他们重新调整思路,对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细致的排查。从原料的纯度到反应设备的密封性,从搅拌速度到反应时间,逐一进行优化。林宇每天都泡在车间里,仔细观察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记录下各种数据。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们终于发现,问题出在反应设备的搅拌桨设计上。原有的搅拌桨无法使原料充分混合,导致产品质量不均。
找到问题后,团队迅速行动,对搅拌桨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造。经过多次试验和改进,新的搅拌桨终于投入使用。这一次,生产出来的丁腈橡胶产品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各项性能指标都达到了预期标准。
1962 年 8 月,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兰州石化终于成功生产出国内第一块丁腈橡胶。当第一块丁腈橡胶从生产线上缓缓落下时,整个车间沸腾了。科研人员和工人们欢呼雀跃,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这一刻,他们的努力和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中国的合成橡胶产业也迎来了新的里程碑。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随着国内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丁腈橡胶的需求日益增长,且对产品质量和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兰州石化的科研团队深知,只有不断创新和进步,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兰州石化持续加大在丁腈橡胶研发方面的投入,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林宇也从当年的年轻技术员成长为了科研团队的核心骨干,带领着新一代的科研人员继续攀登丁腈橡胶技术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