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华夏大地之上,工业发展的号角刚刚吹响。在这片充满希望却又物资匮乏的土地上,天然橡胶资源极度稀缺,各类橡胶制品完全依赖进口,这犹如一道沉重的枷锁,束缚着国家工业前行的步伐。而此时,有一群怀揣着梦想与热血的科研工作者,毅然投身到一场改变国家橡胶产业命运的伟大征程之中,他们的目标,便是攻克合成橡胶的技术难题,尤其是丁苯橡胶的研发。
一,艰难启航
1951 年,刚从海外归来的钱保功,满怀对祖国建设的热忱,踏入了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彼时的中国,合成橡胶领域犹如一片荒芜的沙漠,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工业生产,都处于完全空白的状态。钱保功深知,要想填补这片空白,其难度无异于在荆棘丛中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但他心中的信念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方向。
他带领着高分子合成室的科技人员,一头扎进了丁苯橡胶的研究工作中。在那个简陋的实验室里,仪器设备陈旧落后,实验条件艰苦异常。但他们毫无怨言,日夜坚守在实验台前,进行着一步法酒精制备丁二烯及乙苯脱氢制备苯乙烯的研究。为了获取准确的实验数据,他们常常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废寝忘食,有时忙起来甚至连吃饭和睡觉都顾不上。饿了,就啃几口干馒头;困了,就在实验室的长椅上眯一会儿。
每一次实验的失败,都如同一记沉重的打击,砸在他们的心头。但他们从不气馁,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查找问题所在,调整实验方案,然后再次投入到新的实验中。就这样,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与失败,终于,在一次关键的实验中,他们成功观测到了丁苯橡胶制备过程中的关键反应现象,这一突破,犹如黑暗中的一道曙光,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风云突变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向我国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在兰州兴建丁苯橡胶厂。这本是一个加快我国合成橡胶工业发展的绝佳机遇,但其中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工厂所使用的催化剂全部依赖苏联进口,并且苏联对催化剂的核心技术实施了绝密封锁,我国科研人员无法接触到其中的关键奥秘。
然而,世事难料。60 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联方面突然撤走了所有专家,同时收回了全部的图纸资料,甚至连一粒催化剂的残渣都没有留下。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兰州的丁苯橡胶厂瞬间陷入了绝境,生产停滞不前,整个项目面临着夭折的危险。
但中国的科研人员们岂是轻易会被困难打倒的?在这危急关头,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挺身而出,与兰州的工厂紧密合作,共同迎接这场严峻的挑战。钱保功和他的同事们深知,要想让工厂重新运转起来,必须尽快攻克催化剂这一难关。
他们迅速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科研团队,对 100 多种催化聚合配方展开了大规模的筛选工作。在那段紧张而艰苦的日子里,团队成员们日夜奋战,实验室里灯火通明,从未熄灭。每一种配方的实验,都需要经过繁琐的步骤和精确的操作,从原料的配比到反应条件的控制,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丝毫差错。
但实验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次次的失败让大家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团队中开始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有人认为这样盲目地尝试下去,可能永远也找不到合适的催化剂;还有人担心,时间紧迫,万一无法按时攻克难题,工厂将遭受巨大的损失。面对这些压力,钱保功站了出来,他坚定地对大家说:“我们不能放弃,每一次失败都是在为成功积累经验。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钱保功的鼓励下,团队成员们重新振作精神,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实验中。他们不断调整实验思路,优化实验方案,对每一个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终于,在经过无数次的努力之后,他们成功推出了镍催化体系。这一成果,不仅成功攻克了催化剂的难题,还对原本依靠苏联专家生产的质量较差的 “硬丁苯” 进行了改进,用新的聚合体系制造出了性能良好的 “软丁苯”,使我国合成橡胶的性能一举跃升至国际先进水平。这一突破,犹如一声惊雷,震撼了整个国际高分子界,也让中国的合成橡胶产业迎来了新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