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傀儡 - 昏君的人生)
同样是东汉皇帝,爷爷章帝治世、叔叔和帝亲政,到他这儿却绝了:13岁靠“捡漏”当皇帝,被邓太后压着做了14年的傀儡,好不容易亲政了,不搞治国搞报复,最后32岁死在游玩路上。汉安帝刘祜,咋把一手“中兴家底”玩成了“烂摊子”?
永初元年(公元107年)的洛阳,未央宫的登基大典上,13岁的刘祜穿着不合身的龙袍,手都在抖。
(图:未央宫登基)
底下跪着的大臣里,邓太后的哥哥邓骘站在最前面,眼神跟盯猎物似的,刘祜偷偷瞄了一眼,赶紧低下头,他知道,这皇帝位子是人家给的,自己不过是个“提线木偶”。
谁能想到,刘祜这“木偶”,一当就是14年,他的命,打小就带着“落差”。
老爹刘庆原本是章帝的太子,后来被窦皇后陷害,废成清河王,刘祜跟着爹在清河(今河北清河)长大,本来这辈子顶多当个藩王。
偏偏赶上东汉皇室“断档”,叔叔和帝刘肇的儿子刘隆,刚当百天皇帝就夭折了,剩下的皇子刘胜是个傻子,邓太后急着找个“听话”的,就盯上了刘庆家的这个儿子。
(图:清河接驾,少年玩弹弓)
邓骘连夜带着太后手谕去清河接人,刘祜还在跟小伙伴玩弹弓,见了大官吓得躲在爹身后。
刘庆拍着他的肩说“去了洛阳要听话,别给家里惹祸”,刘祜似懂非懂地点头,跟着邓骘上了马车。
一路颠簸到洛阳,刚下马车就被拉去拜侯、登基,连口热饭都没吃,这皇帝当的,比赶场子还仓促。
民间有野史说,刘祜登基前,邓太后找人算过命,说他“有帝王相但没帝王命”,邓太后没当回事,觉得只要能控制就行。
不过《后汉书》里没提这茬,大概率是后来人骂刘祜昏庸,故意编的“预言”,但有件事是真的:刘祜刚登基,邓太后就明着说“皇帝年幼,我代政”,把朝政攥得死死的,连刘祜的读书老师,都是太后亲自选的“自己人”。
刘祜当傀儡的日子,过得比普通藩王还憋屈。
(图:东宫岁月,漏窗诉委屈)
每天早上得按时上朝,坐在龙椅上听邓太后跟大臣议事,人家说啥他点头就行,连插话的份都没有。下了朝,要么被关在东宫读书,要么就得去给太后请安,太后问一句他答一句,不敢多嘴。
有次刘祜想跟太后说“东宫的窗户漏风,想修修”,话还没说完,太后就皱着眉说“现在国库紧张,先顾着老百姓,你的事往后放”。
刘祜只能应着,转头却看见太后给自家侄子邓康修了座豪华府邸,他心里清楚,不是国库紧张,是自己“不重要”。
邓太后其实一开始挺看重刘祜,觉得他“懂礼节、不闹腾”,还让经学大师教他读《论语》《尚书》。
可后来太后越掌权越上瘾,眼看刘祜都成年了,大臣们劝她“归政给皇帝”,她不仅不听,还把劝的人贬到外地。
有个叫杜根的郎中,硬着头皮再劝,太后直接让人把他装进麻袋,扔到城外,以为他死了,结果杜根没死,逃到民间当酒保躲了15年,这事儿把刘祜吓得够呛,更不敢提“亲政”俩字了。
没人管的刘祜,慢慢就“长歪了”。
身边的宦官见他可怜,就偷偷带他去宫里的戏班子看戏,给他送些小玩意儿;乳母王圣更是把他哄得团团转,天天说“太后欺负陛下,等陛下掌权了,可得好好收拾他们”。
刘祜本来就心里委屈,被这么一挑唆,对邓氏的恨越来越深,可治国本事一点没学,14年傀儡生涯,没教他怎么当皇帝,只教他怎么“忍”和“恨”。
(图:建光元年,亲政报邓氏)
建光元年(公元121年),41岁的邓太后病死,28岁的刘祜终于熬出了头。他当天就把王圣、李闰、江京几个宦官叫到跟前,拍着桌子说“现在该轮到我说话了”。
可他一没治国经验,二没靠谱的大臣,只能靠这些宦官帮他“报仇”。
宦官们最懂刘祜的心思,很快就诬告“邓悝(邓太后弟弟)、邓弘等人想造反,要立平原王刘翼(邓太后养的侄子)当皇帝”。
刘祜一听,正好找借口收拾邓家,立马派人去查,没审几句就定了罪,结果邓悝等人被逼死,大将军邓骘被免官,回了老家后,当地县吏还逼着他自杀。
邓氏一族的人要么被罢官,要么被流放,家产全被抄了,刘祜这口“气”出了,可东汉的“柱石”也塌了,邓氏虽然专权,好歹还能稳住局面,现在换成一群宦官掌权,朝堂更乱了。
亲政后的刘祜,像脱了缰的野马,彻底放飞自我。
他先追封爹刘庆为“孝德皇”,妈左姬为“孝德后”,奶奶宋贵人(被窦皇后害死)为“敬隐后”,还把当年参与诬陷宋贵人的人挨个算账,连改进造纸术的蔡伦都没放过。
蔡伦当年是窦皇后的人,帮着造过假证据,刘祜找他来问话,蔡伦知道自己躲不过,回家后服毒自杀了。
其实之前有人劝过刘祜,“蔡伦有功于天下,饶了他吧”,刘祜却摇头“当年他害我奶奶,这仇不能不报”,他只记得报仇,忘了蔡伦的造纸术让多少人能读书,这眼界,比个市井百姓还窄。
报完私仇,刘祜就开始宠信身边人。
(图:宠信乱政,伯荣受礼)
乳母王圣被封为“野王君”,能自由出入宫廷;王圣的女儿伯荣被封为“中使”,替他去各地巡查,其实就是去捞钱,伯荣到了地方,官员们都得送礼,有的还跟她攀亲戚,把地方搞得乌烟瘴气。
大臣杨震实在看不过去,上疏说“陛下宠信宦官和乳母,他们到处敛财,老百姓都怨声载道,再不管就晚了”。刘祜看完奏折,不仅不悔改,还拿着奏折给王圣看,王圣气得跳脚,跟江京等人一起诬陷杨震“谋反”。
(图:几阳亭,杨震殉道)
刘祜不分青红皂白,把杨震贬到外地,杨震走到洛阳城西的几阳亭,叹着气说“我身为宰相,没能制止奸臣,还有脸活吗?”,最后喝毒酒自杀了,正直的大臣死了,剩下的要么跟着宦官混,要么装聋作哑,东汉的朝堂,彻底成了“垃圾堆”。
刘祜还放纵外戚。
他的皇后阎姬,爷爷的两个妹妹是明帝的贵人,阎家本就是皇亲,刘祜当了皇帝后,阎姬的四个兄弟全当了大官,还掌管京城禁军;连阎姬七八岁的侄子,都被封为黄门侍郎,天天在宫里晃悠。
阎姬比邓太后还狠,她自己没儿子,见李贵人生了皇子刘保,怕自己地位不稳,就偷偷毒死了李贵人。
后来刘祜没别的儿子,只能立刘保为太子,阎姬还不罢休,又诬陷刘保“谋反”,逼着刘祜废了太子,刘祜居然答应了,连自己唯一的儿子都护不住,这皇帝当得也太窝囊了。
延光四年(公元125年),32岁的刘祜觉得在洛阳待腻了,带着阎皇后、王圣和一群贵戚去南下游玩。一路上吃喝玩乐,一会儿去宛城(今河南南阳)看杂技,一会儿去新野(今河南新野)逛庙会,根本不管朝堂的事。
(图:延光四年,叶县病亡)
没想到走到叶县(今河南叶县)时,刘祜突然肚子疼,疼得直打滚,随行的太医折腾了半天也没用,他躺在马车里,想跟阎皇后说几句遗嘱,嘴张了张却发不出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阎皇后,最后头一歪,死在了马车上,这个当了14年傀儡、5年昏君的皇帝,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没了。
(图:秘不发丧,阎后密谋)
刘祜死后,阎皇后怕大臣们立废太子刘保,赶紧秘不发丧,带着尸体往洛阳赶,还想找个年幼的宗室子弟当皇帝,继续掌权。
可没等她回到洛阳,宦官孙程就带着人发动政变,立刘保为帝(汉顺帝),阎氏一族全被收拾了,刘祜到死都没算到,自己宠信的外戚和宦官,最后会把东汉搅得更乱。
刘祜在位19年,葬在恭陵,谥号“孝安皇帝”。范晔在《后汉书》里说他“权倾政丧”,真是一点没冤枉他,爷爷章帝开创“明章之治”,叔叔和帝扫平匈奴、稳定西域,到他这儿,外戚专权、宦官乱政、忠臣被害、太子被废,东汉从他开始,彻底走上了下坡路,再也没缓过来。
有人说刘祜可怜,14年傀儡活得憋屈;也有人说他可恨,亲政后不搞治国搞报复。可可怜不是昏庸的借口,憋屈也不是乱政的理由。他本该在傀儡生涯里学怎么隐忍、怎么看人心、怎么治国家,可他只学了恨和放纵,权力这东西,能让隐忍的人变强,也能让懦弱的人变疯,刘祜显然是后者。
历史从来不会同情“扶不起的阿斗”,刘祜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命运给了你好机会,自己没本事抓住,最后只会摔得更惨。东汉的中兴家底,不是毁在别人手里,是毁在刘祜自己的“不争气”里,这大概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
本篇为历史通俗演绎,主要参考《资治通鉴》《后汉书》,部分情节融合民间传说与文学再构。
参考资料:
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
(南朝)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
本文部分配图来自AI生成,仅为增强历史氛围与理解体验,非史实复原,请读者辨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