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一代高僧玄明大师精通风水堪舆之术,曾为数个显赫家族选定祖茔宝地。
一日,他路经江南一处破败古宅,见一户世家正为迁葬祖坟犯难。
玄明大师观察许久,缓缓说道:"世人只知'坟前三不见'能让后代昌盛,却不知其中暗藏天机。若能参透这三不见的玄机,方能让子孙世代富贵。"
晨露未消,薄雾笼罩着江南水乡。远处传来渔船的号子声,惊起一群觅食的白鹭。玄明大师手持罗盘,静立在一座荒废的园林前。
这位德高望重的高僧,不仅精通佛理,更是一位隐于空门的风水大家。传说他年少时曾游历大江南北,拜访各地名师,潜心研究风水堪舆之术。后来虽出家为僧,但对风水一道的造诣却愈发精深。
江湖上流传着许多关于玄明大师的传说。有说他曾为江南首富何家择定祖茔,此后何家三代出了八位进士;也有传言他为西北大族选过风水宝地,使该族起死回生,重现昔日荣光。
一路行来,玄明大师看过太多人间冷暖。有的家族因祖坟风水得当而兴旺发达,有的世家却因坟茔位置不当而日渐衰落。正如古人所言:"一处坟茔埋九代",但大师深知,这"九代"究竟是富贵还是贫穷,往往就藏在选址的玄机之中。
这日清晨,大师来到苏州城外的洞庭山下。远远望去,一座曾经富丽堂皇的园林已显破败,围墙斑驳,亭台倾颓。这里是当地望族沈家的故居,十年前还是方圆百里最富庶的家族。
园门前聚集着一群人,为首的是个身着青衫的中年人,正是沈家现任家主沈远山。见到玄明大师到来,连忙上前行礼。
"大师慈悲!"沈远山神色焦虑,"家父临终前特意嘱咐,要请大师来看看我们家的祖坟。"
玄明大师点头示意。沈远山引着大师入园,一路上向他讲述沈家的变故。
原来沈家在洞庭山下经营了六代,祖辈以丝绸贸易起家,后来又开设钱庄,资产颇丰。家族最鼎盛时,拥有数十间铺面,三处庄园,族中子弟更是科举连中,光是进士就出了五位。
"可这十年......"沈远山叹气道,"生意一年不如一年,钱庄也关了门。族中子弟科考屡屡落第,更有甚者沾染上赌博恶习。去年连祖宅都典了出去,只留下这处园林。"
穿过残破的游廊,几位族中长辈已在正厅等候。见到玄明大师,纷纷起身行礼。
堂上坐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是沈家的大房族长沈明德。他咳嗽两声,说道:"大师,先父在世时常说,我们沈家祖坟选址有讲究。当年是请了名家看过的,说什么'山环水抱,真龙入首',可这些年......"
"是啊。"另一位族老接话,"前些年我们请了不少风水先生来看,都说位置无碍。可族中子弟却越发不成器,做什么亏什么。"
玄明大师听着众人诉说,目光却投向厅堂悬挂的一幅古画。画中绘的正是洞庭山全景,其中一处山势隐约勾勒出沈家祖坟的位置。
"敢问大师,"沈远山拱手道,"可是看出了什么端倪?"
玄明大师收回目光:"且让贫僧去实地看看。"
一行人引着大师来到山腰。沈家祖坟位于一处平缓的山坡上,四周树木葱茏,远处便是太湖水域。乍看之下,确实是块风水宝地。
大师手持罗盘,在坟前来回踱步,时而抬头观天,时而俯身察地。众人不敢打扰,静静等待。
这时,从山下匆匆跑来一个年轻人,是沈家旁支的子弟沈云。他气喘吁吁地说道:"不好了!族长,刚收到消息,我们在苏州城里最后的一间铺子,被人告了官司,要被查封了!"
此言一出,众人顿时慌乱起来。沈远山的脸色变得煞白:"这可是我们最后的产业了......"
就在众人惊慌之际,玄明大师忽然开口:"你们可知,为何近年诸事不顺?"
众人闻言,立即安静下来。只见大师负手而立,目光深远:"这风水之道,讲究阴阳相生,五行相济。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趋吉避凶。"
"大师的意思是......"沈远山急切地问道。
玄明大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宋代的故事:苏州有个殷实人家,世代经商。后来家道中落,请了一位高僧看风水。那高僧只看了一眼祖坟,就道出了问题所在。原来并非是风水不好,而是坟前所见有违天机。
"那位高僧究竟看出了什么?"众人屏息凝神。
"此事说来也怪。"大师继续道,"那户人家的祖坟看似位置极好,山环水绕,风水俱佳。可高僧却说,最要紧的不在这些。"
沈家众人听得入神,连忙追问:"那究竟在何处?"
玄明大师立于山坡之上,举目远眺。此时已近午时,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太湖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
"诸位可知,"大师忽然问道,"选址祖坟,最重要的不是要看什么,而是要远离什么?"
"世人常道富贵靠山水,却不知这'三不见'之说才是根本。"玄明大师手持罗盘,神色凝重,"贫僧游历天下,凡是子孙昌盛的族们,其祖坟前必定看不见这三样东西。若有其一,后代必有灾祸。"
"三不见?"众人惊讶不已,"还请大师明示。"
太湖秋风徐来,吹动岸边芦苇。众人屏气凝神,等待这位高僧揭晓答案。玄明大师环顾四周,缓缓道出了这个惊人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