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妙诀:月事不调并非气血不足,这处寒凝才是病根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先生,我女儿月事不调五年有余,遍访名医皆言气血不足,补药吃了无数,却是越补越重。"

元代丹溪村中,一位绝望的母亲跪在朱丹溪面前。

"世医但知其标,不知其本。"丹溪翁淡然一笑,"《内经》云'女子以血为本',然血之所以不行,非因血少,乃因一处寒凝为患。"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皆惊。千年医理就此颠覆,而这神秘的"一处",正是破解月事不调的关键所在。



那是至正十二年的深秋,金桂飘香的季节。义乌丹溪村中,朱丹溪正在书房内研读《内经》,忽闻外院有女子啜泣之声。

"先生,求您救救我家小姐!"一位中年妇人跪在院中,身后跟着一位面色苍白的年轻女子。

丹溪翁放下书卷,缓步走出。只见那女子约莫二十出头,眉目清秀,却是一副病容,双目无神,唇色淡白如纸。

"这位姑娘有何不适?"丹溪翁温和地问道。

"回先生话,小女自十五岁月事初潮以来,便从未正常过。时而三月不至,时而月中数次,腹痛如绞。"那妇人哽咽道,"看遍了方圆百里的名医,都说是气血不足,开的尽是补血补气的方子,可服药五年有余,非但不见好转,反而愈发严重了。"

丹溪翁点头示意女子坐下,仔细观察她的神态。女子虽然面色苍白,但精神并无大的萎靡,目光清澈,只是略显疲惫。

"可将历年所服之方给我一观?"

妇人连忙从怀中取出一个布包,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数十张药方。丹溪翁逐一翻看,只见清一色的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之类。

"先生可有疑惑?"女子轻声问道。

"这些方子,皆是补益气血的良方,按理说服用如此之久,必有改善才是。"丹溪翁沉吟道,"你可细说身体感受?"

"是的,先生。我自小便畏寒,即便是夏日炎炎,四肢也常常冰凉。冬日更是需要厚衾重裘才能安寝。服药这些年来,有时觉得身体发热,但月事依然不准,腹痛反而加重了。"

丹溪翁暗自点头,继续询问:"除了畏寒,还有何症状?"



"每当月事将至或月事期间,小腹便有难以名状的冷痛,即便用热汤婆敷着也难以缓解。有时夜半痛醒,蜷缩成团才能稍安。"

"平日饮食如何?"

"我自小便不喜生冷,但家中长辈说女子体弱,需多进补,常让我食用人参、鹿茸、阿胶之类。这些年来,更是日日不断。有时吃多了,胸口发闷,食欲不振。"

听到这里,丹溪翁眉头微蹙。他伸手为女子把脉,只觉脉象沉细而迟,按之力微。再观其舌,舌苔薄白而润,舌质淡红。

"你家小姐这病,倒是有些蹊跷。"丹溪翁缓缓说道。

母女二人心头一紧:"先生此言何意?"

"按照诸位名医的诊断,既是气血不足,服用补益之药理应见效。然而五年来不但无效,反而加重,这说明病根并非表面所见那般简单。"

"那会是什么原因呢?"妇人急切地问。

丹溪翁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起身走到院中那泓清泉旁:"你们可曾思考过,这泉水为何冬日会结冰?"

母女二人面面相觑,不解其意。

"水本无错,源头也足,可一旦遇到严寒,再多的水也无法流动。"丹溪翁意味深长地说道,"有时候,问题不在于缺什么,而在于有什么阻碍了原本应该畅通的道路。"

女子若有所思:"先生是说,我的病不是因为缺什么,而是被什么堵住了?"

"正是此理。"丹溪翁点头,"《内经》有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你腹痛如此,必是有所阻滞。"

"可历来医家都说女子以血为本,月事不调必是血虚。"妇人仍有疑惑。



"血虽为本,但血之运行全赖气的推动。而气之运行,又需要通道畅达。"丹溪翁耐心解释,"若通道受阻,纵有充足之血,也无法正常运行。"

"那什么会阻塞通道呢?"女子追问。

丹溪翁沉思片刻:"阻滞之因有三:一为有形之物,如痰湿、瘀血;二为无形之邪,如寒气、湿气;三为情志内伤,导致气机失调。"

"根据你的症状来看,畏寒、腹冷、脉沉迟,很可能是第二种情况。"

正说着,忽然有人在门外高声喊道:"朱先生在家吗?县令夫人难产,情况危急,请您速往!"

丹溪翁面色一变,连忙起身:"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我必须立即前往。你们的事,容我回来再详谈。"

"先生,"女子急切地拉住丹溪翁的衣袖,"您刚才说的第二种情况,具体是指什么?"

丹溪翁脚步一顿,回头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你且记住,治病如解谜,表象往往迷惑人心。真正的答案,常常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

说罢,他快步离去,留下母女二人在院中满怀忧虑地等待。

天色渐暗,秋风阵阵。那女子坐在石凳上,反复思索着丹溪翁的话。泉水、阻滞、通道......这些看似简单的比喻,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医理?

"娘,您说先生会怎么治我的病?"女子轻声问道。

"孩子,朱先生医术高明,既然他说病根不在气血不足,那必定另有玄机。我们耐心等他回来便是。"

夜幕降临,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母女二人在朦胧的月光下继续等待,心中既有希望,又有忐忑。

这一等,便是整整一夜。

第二日清晨,丹溪翁风尘仆仆地回到家中,眼中带着疲惫,但神情却颇为轻松。

"先生,县令夫人如何了?"妇人关切地问。

"母子平安,已无大碍。"丹溪翁洗了把脸,在石桌旁坐下,"你们一夜未归?"

"我们不敢离去,生怕错过先生的指点。"女子诚恳地说,"先生昨日的话,我们想了一夜,还是不甚明了。"

丹溪翁看着她们母女焦急的神情,心中暗暗点头。能够如此执着求医,说明确实深受病痛之苦。

"我且再为你详细诊查一遍。"

这一次,丹溪翁的检查更加仔细。他不仅把脉,还观察了女子的气色、神态、体态,甚至询问了许多看似无关的问题。

"你可曾有过情志不遂的经历?"丹溪翁忽然问道。

女子脸色微红:"先生为何这样问?"

"情志与气血运行关系密切。《内经》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若情志失调,必会影响脏腑功能。"

"确实有过。"女子低头说道,"三年前,我与一位书生相恋,家中却不同意这门亲事,硬生生拆散了我们。从那时起,我的病情就加重了许多。"

丹溪翁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情志内伤,气机失调,加之本就体质偏寒,内外夹击,难怪病情缠绵难愈。"

"先生,这病到底该如何治呢?"妇人已经等得心焦如焚。

"治病先需明理。"丹溪翁缓缓说道,"你们可知,人体经络纵横交错,气血运行其中,如同江河湖海,环环相扣。"

"略有耳闻,但不甚了解。"

"经络之中,有正经十二条,奇经八脉。正经如大江大河,奇经如湖泊水库,调节着全身气血的运行。"丹溪翁用手在桌上比划着,"女子月事的正常与否,与其中一条经脉关系最为密切。"

女子听得入神:"是哪一条经脉?"

"任脉起于小腹深处,上行至胸咽,统摄全身阴血。若任脉不通,月事自然失调。"丹溪翁说着,目光渐渐深邃起来。

女子紧张地等待着下文。



"不过,任脉不通只是表象。"丹溪翁缓缓起身,"《内经》云:'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这里说的是正常情况,可你的症状却另有蹊跷。"

"先生是指什么?"

"你畏寒、腹冷、脉沉迟,这些都指向一个病机——寒。"丹溪翁在院中踱步,"寒邪最容易侵犯的地方,正是女子的胞宫。胞宫一旦为寒邪所困,就会出现寒凝的现象。"

母女二人若有所悟,却又不甚明了。

"胞宫寒凝?"女子重复着这个陌生的词汇。

"正是。世人只知女子以血为本,却不知胞宫乃女子之根本。胞宫安,则月事调;胞宫病,则诸症生。"丹溪翁回到座位,神情变得更加庄重。

妇人迫不及待地问:"那我女儿这胞宫寒凝该如何治疗?"

丹溪翁沉吟片刻,目光深邃地望着女子:"你可知,胞宫寒凝看似无形,实则有迹可循。历代医家皆知寒凝为患,却不知寒凝之所在。"

女子瞪大了眼睛:"先生是说,这寒凝有具体的位置?"

"正是。此处乃女子生化之枢纽,一旦寒凝阻塞,整个胞宫便如冰封雪冻,气血再足也难以运行。而这个关键之处,就是..."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