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发师路边剪发被罚5万,推着十台理发椅占满大厅:还要钱吗?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为虚构小说,请勿与现实关联。

"五万块!你们这是要我的命啊!"

张师傅声音颤抖着,手里紧握着那张罚单,脸色煞白如纸。围观的市民们议论纷纷,有人摇头叹息,有人愤愤不平。

"就在路边给人剪个头发,怎么就罚这么重?"

执法队员面无表情:"违规经营,扰乱市容,按法规处罚。"

张师傅的妻子闻讯赶来,看到罚单上的数字,当场瘫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这个数字,足够他们一家三口生活两年。

几天后,当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照常上班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01

张建国是一个四十三岁的理发师,在城市边缘的老旧小区里经营着一家不到二十平米的小理发店。店面简陋,只有两把老式的理发椅,墙上贴着发黄的明星发型海报,角落里放着一台老式的电视机,整天播放着本地新闻。

这天下午,张建国坐在店门口的小马扎上,望着空荡荡的街道发呆。已经连续三天没有客人了,口袋里只剩下不到五十块钱。

"建国,又在想心事呢?"邻居老王端着茶杯走过来。

"唉,老王,你说这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张建国苦笑着摇头,"房租下个月就要交了,一千二,我现在连一半都凑不齐。"

老王在他身边坐下:"现在的年轻人都去那些连锁店剪头发,咱们这种小店确实不好做。"

就在这时,妻子李秀兰从里屋走出来,脸色苍白,手里拿着一张化验单。

"建国,医生说我的病情又严重了,需要换更贵的药。"李秀兰的声音很轻,但张建国听得清清楚楚。

张建国心头一沉,接过化验单看了看,上面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他看不懂,但看得懂的是那个药费数字——每月八百块。

"妈,你别担心,我不上学了,去打工赚钱。"十七岁的儿子张小明从房间里走出来,手里还拿着课本。

"胡说!"张建国霍地站起来,声音颤抖着,"你给我回去念书!咱家再穷,也要供你上大学!"

李秀兰拉住张建国的袖子:"建国,要不我不治了,省点钱给孩子念书..."

"更不行!"张建国的眼睛红了,"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你把病治好,让小明把书念完!"

老王看着这一家三口,心里也不好受。他想了想说:"建国,我听说城东那边新开了几个工地,工人们剪头发不方便,你要不去试试?"

张建国眼前一亮:"真的?那些工人愿意花钱剪头发吗?"

"当然愿意!他们在工地干活,头发长了影响工作,但又没时间进城。你推个车过去,肯定有生意。"老王认真地说。

当天晚上,张建国翻箱倒柜找出了多年前用过的推车式理发工具箱。这是他刚学理发时师父给他的,已经有些破旧,但工具还算齐全。他仔细擦拭着每一件工具,心中燃起了希望。

02

第二天一大早,张建国推着理发车来到城东的建筑工地。远远地就听到机器轰鸣声,工人们正在紧张地施工。

"师傅,您这是..."工地门口的保安好奇地问。

"我是理发师,想给工人们剪头发。"张建国有些紧张地说。

保安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行,你进去问问包工头老刘,他说行就行。"

张建国推着车走进工地,很快找到了正在指挥施工的包工头老刘。老刘是个四十多岁的山东汉子,皮肤黝黑,看起来很和善。

"老刘哥,我是理发师,想给兄弟们剪头发。"张建国主动打招呼。

老刘停下手中的活,看了看张建国的推车:"这倒是个新鲜事!兄弟们确实需要剪头发,你收费多少?"

"十块钱一次,手艺绝对没问题。"张建国拍着胸脯保证。

"行!"老刘朝工地喊道,"兄弟们,有理发师来了,谁要剪头发的过来!"

很快,七八个工人围了过来。他们大多是外地来的农民工,头发确实长得有些乱糟糟的。

"师傅,你这手艺怎么样啊?"一个年轻的工人有些怀疑。

张建国笑着说:"我干这行二十多年了,你放心。要是剪得不好,不收钱。"

第一个客人是个三十多岁的河南小伙子,叫王大勇。张建国熟练地给他围上围布,开始剪发。

"师傅,你家是这附近的吗?"王大勇好奇地问。

"嗯,在西边的老小区,有个小理发店。"张建国一边剪一边聊,"你们在工地干活挺辛苦的吧?"

"辛苦是辛苦,但总比在家里种地强。我们一个月能赚四五千,在老家一年都赚不到这些。"王大勇说。

二十分钟后,王大勇的头发剪好了。他照了照镜子,满意地点点头:"不错,比城里那些理发店强多了!师傅,你这手艺真好!"

其他工人看到效果不错,纷纷排队等着剪头发。张建国从早上八点一直忙到下午五点,一共给二十三个工人剪了头发,赚了二百三十块钱。

"师傅,明天还来吗?"工人们热情地问。

"来,肯定来!只要你们需要,我天天来!"张建国高兴地说。

回家的路上,张建国数着口袋里的钞票,心情前所未有的轻松。二百三十块,这比他在店里一周的收入还多。

03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张建国每天都会推着理发车到不同的工地。消息传开后,越来越多的工人知道了他,甚至有人专门打电话叫他过去。

"张师傅,明天我们工地发工资,你过来一趟,肯定有不少生意。"一个工地的工头给他打电话。

"张师傅,我们这边新来了一批工人,你什么时候方便过来?"另一个工地也来了邀请。

张建国的生意越来越好,每天都能赚到一两百块钱。更让他高兴的是,不仅工人们喜欢他,连一些路过的市民也会让他剪头发。

这天下午,张建国正在给一个工人剪头发,一个穿着讲究的中年男人走了过来。

"师傅,我也想剪个头发。"男人说。

张建国有些意外:"您确定吗?我这里条件简陋..."

"没关系,我看你手艺不错。"男人坐下来。

剪发过程中,张建国得知这个男人叫李总,是附近一家公司的老板。

"师傅,你这样在外面跑来跑去剪头发,有营业执照吗?"李总随口问道。

张建国一愣:"营业执照?我有理发店的营业执照,但这个..."

"我提醒你一句,最好去相关部门咨询一下,免得出问题。"李总善意地提醒。

张建国点点头,但心里想的是:我就是给人剪个头发,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那天晚上,张建国回到家,兴奋地对妻子说:"秀兰,今天我赚了三百块!这个月咱们能存下两千多呢!"

李秀兰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真的吗?那我的药费就不用愁了。"

"妈,爸,我有个好消息告诉你们!"张小明从学校回来,手里拿着一张奖状,"我这次考试全班第三名,老师说我考大学没问题!"

张建国接过奖状,眼眶有些湿润:"好儿子,爸没白疼你!"

李秀兰也高兴得不行:"小明真争气!建国,你的苦没白吃。"

"这都是应该的。"张建国搂着妻儿,心中满怀感激。



04

一个月后,张建国的流动理发生意已经小有名气。他不仅服务各个工地,还有固定的客户群体。更重要的是,家里的经济状况大大改善了。

第二天,张建国照常推着理发车出门。路上遇到了老王。

"建国,听说你最近生意不错?"老王笑着问。

"嗯,多亏了你的提醒。现在每天都有活干,家里情况好多了。"张建国感激地说。

"那就好。不过你也要小心点,别让人抓住把柄。"老王提醒道。

张建国不以为意:"我又没做什么违法的事,就是凭手艺吃饭。"

到了工地,工人们老远就跟他打招呼:

"张师傅来了!"

"师傅,今天生意肯定好,我们昨天又来了十几个新工人!"

"师傅,我朋友的工地也想请你过去,你看什么时候有时间?"

张建国心情大好,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没有注意到,远处有几个人正在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

中午休息时,张建国接到了一个特殊的电话。

"请问是张建国师傅吗?我是市区一家养老院的负责人,听说您的手艺很好,我们想请您定期来给老人们剪头发。"

张建国受宠若惊:"养老院?那太好了!老人们行动不便,我很愿意为他们服务。"

"我们可以按月结算,每次服务三十位老人,每人二十块钱,您看怎么样?"

张建国快速算了一下,每月能多赚六百块钱,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没问题!我什么时候过去?"

"明天下午两点,我们在养老院等您。"

挂了电话,张建国心情更加愉快。他觉得自己的生活正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所有的困难都在慢慢解决。

下午继续工作时,一个工人悄悄告诉他:"张师傅,刚才有几个穿制服的人在那边看你,你要小心点。"

张建国朝那个方向看了看,确实看到几个人在不远处,但他们很快就走了。

"可能是路过的吧。"张建国没太在意,继续专心工作。

但那个工人摇摇头:"我看不像,他们好像在拍照。"

张建国心里有些不安,但还是坚持把手头的工作做完。他想,自己又没做什么坏事,应该不会有问题。

05

这天下午,张建国正在市中心的一个路口给一位退休教师剪头发。这位老教师叫陈老师,是他的老客户了,每个月都会找他剪一次头发。

"张师傅,你这手艺真是没得说,比那些高档理发店强多了。"陈老师一边剪一边夸奖,"关键是价格实在,不像那些店动不动就几百块。"

"陈老师,您过奖了。我就是个普通人,能帮到大家就心满意足了。"张建国谦虚地说。

"现在像你这样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都应该好好保护。"陈老师感慨地说,"政府应该多支持你们这样的人。"

正说着话,张建国注意到不远处有几个穿制服的人在观察他们。他心里有些不安,但还是专心给陈老师剪头发。

剪完头发,陈老师给了钱,满意地离开了。张建国正准备收拾工具,那几个制服人员走了过来。

"同志,请出示一下你的营业执照。"为首的执法人员严肃地说。

张建国心跳加速:"我...我有理发店的营业执照,但这个..."

"你在公共场所经营,扰乱市容秩序,这是违法行为。"执法人员开始拍照取证。

围观的路人越来越多,大家都在议论:

"就剪个头发,有这么严重吗?"

"人家也是为了生活,别太为难了。"

"这师傅手艺挺好的,我之前也找他剪过。"

但执法人员不为所动:"法规就是法规,必须严格执行。"

张建国急了:"同志,我真的不知道这样不行。我可以马上收摊,以后再也不这样了。"

"现在说什么都晚了,违法事实已经存在。"执法人员冷漠地说。

陈老师听到动静又走了回来:"同志,这个师傅是个好人,他为我们老百姓提供了便民服务,你们别太严厉了。"

"老同志,我们也是按规定办事。"执法人员说着,开始填写罚单。

张建国看着越来越多的围观群众,脸上火辣辣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他从来没想过,自己凭手艺吃饭还会被当作违法行为。

06

当执法人员将罚单递给张建国时,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张建国接过罚单,看到上面写着"五万元整"几个字,手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

"五万...五万块..."他的声音颤抖着,几乎说不出话来。

围观的群众看到这个数字,也都倒吸一口凉气:

"五万?这也太重了吧?"

"就剪个头发,怎么罚这么多?"

"这是要逼死人啊!"

陈老师更是愤怒:"同志们,这个处罚是不是太重了?人家一次剪头发才收十块钱,五万块要剪多少次才能赚回来?"

执法人员面无表情:"处罚标准都是按照相关法规执行的,没有商量余地。"

张建国拿着罚单,感觉天旋地转。五万块,这是他三年都赚不到的钱。想到家里等着用药费的妻子,想到正在读书的儿子,想到还没交的房租,他几乎要绝望了。

就在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妻子李秀兰打来的。

"建国,你在哪呢?小明学校要交下学期的学费了,我们..."

张建国看着手里的罚单,声音哽咽:"秀兰,我...我出了点事..."

"什么事?你说清楚!"李秀兰的声音立刻紧张起来。

"我被罚了...五万块..."张建国说完这句话,眼泪夺眶而出。

电话那头传来李秀兰的尖叫声,然后是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

"秀兰!秀兰!"张建国对着电话大喊,但电话里只有忙音。

"我妻子晕倒了!"张建国对围观的人群喊道,"谁能帮我叫个救护车?"

好心的路人立刻拨打了急救电话,张建国推着理发车,疯狂地往家跑。他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妻子出事,绝对不能!

在医院里,医生告诉张建国,李秀兰是因为受到强烈刺激导致昏厥,需要住院观察几天。

张建国坐在病床边,看着妻子苍白的脸庞,心如刀绞。儿子张小明赶到医院,看到父亲憔悴的样子,红着眼睛问:

"爸,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张建国将罚单给儿子看:"小明,爸对不起你们,我把家给毁了。"

张小明看着罚单上的数字,震惊得说不出话来。过了好一会儿,他才说:"爸,我不上学了,我们一起想办法还这笔钱。"

"不行!"张建国坚决地说,"就算倾家荡产,我也要供你念完大学!"

"那怎么办?五万块,我们到哪里去找这么多钱?"张小明急得直哭。

张建国紧握双拳,眼中燃起了前所未有的斗志:"我不会认命的,绝对不会!"



07

当天晚上,张建国彻夜未眠。他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法律法规,查看类似的案例,咨询各种渠道。他发现,全国确实有很多类似的案例,有些通过合理途径得到了解决,有些则石沉大海。

第二天一早,张建国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开始联系之前服务过的所有客户,包括工地工人、路边剪发的市民,还有一些同行朋友。

他给每个人发了消息:"大家好,我是张建国。昨天我因为路边剪发被罚了五万块钱。我想问问大家,这样的处罚合理吗?我现在需要大家的帮助和支持。"

消息很快传开了,张建国的遭遇引起了巨大反响。工地工人们首先站了出来:

王大勇第一个回复:"张师傅,这太不公平了!你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服务,怎么能被这样对待?"

包工头老刘也表态:"张师傅是个好人,我们工地所有人都愿意为他作证!"

更多的工人开始声援:

"张师傅从来不多收一分钱,手艺好人品也好!"

"他解决了我们剪头发的大问题,政府应该表扬他才对!"

"这样的好人都要被罚,还有天理吗?"

陈老师也专门给张建国打了电话:"张师傅,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我认识一些退休的老同事,大家都愿意为你说话。"

一位做生意的老板说:"建国,你这事儿必须要维权。我认识几个媒体朋友,咱们可以曝光一下。"

但张建国摇摇头:"我不想把事情闹大,我只想要一个公平合理的解决方案。"

第三天,更多的支持声音传来。张建国惊讶地发现,支持他的不仅仅是他的客户,还有很多素不相识的人。

一位律师主动联系他:"张师傅,我是执业律师,我觉得你的案子处罚过重。我愿意免费为你提供法律咨询。"

一位记者也打来电话:"我是本地报社的记者,你的事情很有新闻价值,也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我们想客观地报道这件事。"

几个理发师同行也表达了支持:"老张,你的遭遇就是我们的遭遇。我们也经常遇到类似的困扰,但没想到处罚会这么重。"

更让张建国感动的是,很多不认识的网友开始关注这件事:

"支持张师傅!为老百姓服务不应该被这样对待!"

"五万块的罚款确实太重了,应该有更合理的处理方式。"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重新考虑这个处罚决定。"

08

看到这么多人的支持,张建国内心五味杂陈。他没想到自己这个小人物的遭遇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

李秀兰的病情逐渐稳定,她握着张建国的手说:"建国,既然有这么多人支持你,说明你做的是对的。我们不能认怂!"

张小明也说:"爸,我为你骄傲。无论结果怎样,我们一家人要团结在一起!"

张建国看着妻儿,看着手机里不断涌现的支持信息,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决定,要为了所有支持他的人,也为了自己的尊严,争取一个公平的结果。

在律师的帮助下,张建国开始深入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他发现,虽然流动经营确实不符合某些规定,但五万元的罚款确实过重,而且执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

律师告诉他:"张师傅,根据相关法律,你有权要求听证,也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更重要的是,你提供的是便民服务,主观恶意很小,这些都是可以争取的。"

张建国认真地记录着律师的每一句话。他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法律程序,但为了家庭,为了支持他的人们,他必须学会。

记者也来采访了张建国。记者很客观,既报道了张建国为民服务的善举,也提到了流动经营确实存在一定的规范问题。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能够推动相关部门在执法时更加人性化,在维护市容秩序的同时,也要考虑民生需求。"记者在报道中写道。

报道发出后,引起了更大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这个话题:

"政府管理和民生需求之间应该如何平衡?"

"类似的便民服务应该如何规范而不是一刀切禁止?"

"执法部门在处罚时是否应该考虑当事人的具体情况?"

这些讨论让张建国意识到,他的案子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是涉及到更广泛的社会议题。

09

一周后,张建国准备好了所有的材料。他有工人们的证明信,有客户的感谢信,有律师的法律意见书,还有媒体的客观报道。

更重要的是,他想到了一个特别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那天下午,张建国外出了很长时间。李秀兰和张小明都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回到家时,张建国的脸上带着一种从未有过的表情——既紧张又坚定。

"建国,你今天去哪了?"李秀兰好奇地问。

"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张建国神秘地说,"为了明天的行动。"

"什么行动?"张小明追问。

张建国摇摇头:"明天你们就知道了。我只能说,这可能是我们家的转机,也可能..."他停顿了一下,"也可能什么都改变不了。"

"建国,你心里有数就行。"李秀兰说,"无论你做什么决定,我们都支持你。"

张小明也说:"爸,我相信你一定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那天晚上,张建国给所有支持他的人发了一条信息:"谢谢大家的支持。明天,我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寻求一个公平的解决方案。希望大家继续关注。"

很多人回复询问他要做什么,但张建国没有透露具体计划。他只是说:"明天你们就知道了。"

工人们纷纷表示要去现场支持他,陈老师也说要带着几个老朋友一起去。连那位素不相识的律师和记者也表示会关注事态发展。

张建国看着这些支持信息,心中既感动又紧张。他知道,明天的行动将决定他和家人的命运,也可能影响到更多像他一样的普通人。

那天夜里,张建国久久不能入睡。他想起了这些天来的种种经历,想起了那些支持他的人们,想起了妻子苍白的脸庞和儿子红肿的眼睛。

"不管结果怎样,我都要试一试。"张建国在心里对自己说,"为了秀兰,为了小明,也为了所有支持我的人。为了那些和我一样的普通人,为了这个应该更加公平合理的世界。"

当天下午,张建国推着十台理发椅来到了城管大厅。

所有工作人员都震惊了,大厅里顿时安静得连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张建国站在大厅中央,环视四周,缓缓开口:

"各位领导,我想问一个问题。"他指着身后的十台理发椅,"现在,我在合法的地方,用合法的设备,想要提供合法的服务。"

他停顿了一下,声音颤抖但坚定:"我想问问,这里......"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他的下一句话。

大厅里的空气似乎凝固了,张建国的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而在场的每个人都意识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将彻底改变这个普通理发师的命运...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