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迷路被一农妇收留,临别问需求,农妇一句话让他怔住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康熙三十二年秋,皇帝微服私访迷路山中,被一农妇王氏收留。

朝夕相处八日,康熙深受感动,临别时问:"大嫂,您有什么需要尽管说。"

王氏擦着眼泪,缓缓说出一句话。

那一刻,这位统治天下的君王彻底怔住了。她究竟说了什么,让堂堂皇帝如此震撼?



01

那是康熙三十二年的深秋。

叶子黄了,人心也该看透了。

康熙坐在养心殿里,看着桌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

每一份都在说江南富庶,百姓安居乐业。

每一份都在说政通人和,天下太平。

可是为什么,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朝中大臣们的奏报,和江湖传闻总是相去甚远。

一个说是人间天堂,一个说是民不聊生。

到底哪个是真的?

康熙放下毛笔,决定亲自去看看。

"魏东明。"

"奴才在。"

"收拾行装,咱们出宫。"

魏东明是康熙的贴身侍卫,跟了他十几年。

知道皇帝的脾气,也知道什么话该问,什么话不该问。

"皇上要去哪里?"

"江南。"

"带多少人?"

"就你我二人。"

魏东明愣了一下,但没有多问。

这些年跟着康熙,见过太多大风大浪。

知道皇帝做决定,一向说一不二。

两个人换上普通商人的衣服,从午门悄悄出了宫。

康熙化名康老板,说是做丝绸生意的。

魏东明就是他的伙计。

一路南下,走走停停。

康熙看到了很多以前从未见过的东西。

有衣衫褴褛的乞丐,有面黄肌瘦的农民。

有破败不堪的村庄,有被遗弃的田地。

这和奏折里描述的盛世景象,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五天,他们走到了河北境内的一处山区。

天色已晚,乌云密布。

为了避开官道上的盘查,魏东明选择了一条山间小路。

"皇上,这条路我走过,可以绕过前面的关卡。"

康熙点点头。

他现在是康老板,不是皇帝。

雷声响起的时候,雨就下起来了。

开始还是小雨,很快就变成了倾盆大雨。

山路本来就不好走,雨一下更是泥泞不堪。

魏东明的马突然受惊,人仰马翻。

马死了,人滚下了山崖。

康熙在雨中大喊:"魏东明!魏东明!"

没有回音。

只有雷声和雨声。

他一个人站在山路上,浑身湿透。

四周漆黑一片,分不清东西南北。

康熙从来没有这样孤独过。

作为皇帝,他身边总是围满了人。

可现在,他真的是孤身一人了。

雨越下越大,康熙在山路上跌跌撞撞。

衣服贴在身上,冷得直哆嗦。

他摸了摸怀里,除了几两银子,就只有一块贴身玉佩。

那是他登基时制作的,上面刻着"康熙御用"四个字。

现在想想,这东西要是被人看到,麻烦就大了。

在山谷的深处,康熙看到了一丝光亮。

那是一间简陋的农舍,土墙茅屋,但透出温暖的灯光。

康熙踉踉跄跄地走过去,敲响了那扇破旧的木门。

"谁啊?"

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带着疲惫,但很温和。

"我是过路的商人,遇雨迷路,求借宿一夜。"

门开了。

站在门口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农妇,穿着粗布衣裳。



看到康熙狼狈的样子,她没有丝毫犹豫。

"快进来,快进来,外面雨这么大。"

这就是王氏。

康熙后来才知道她的名字。

她丈夫三年前病死了,一个人种着几亩薄田。

有个儿子在县城读书,每个月回来一次。

王氏给康熙倒了热水,拿出丈夫生前的旧衣服。

"您先换上干净衣服,别着凉了。"

康熙接过衣服,心里涌起一阵暖意。

这种毫无保留的善意,他在宫里从来没有感受过。

宫里的人对他好,那是因为他是皇帝。

而王氏对他好,只是因为他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换好衣服,王氏已经盛好了小米粥。

"家里穷,没什么好吃的,您将就一下。"

康熙端起碗,喝了一口。

从来没有喝过这么香的粥。

不是因为粥有多好,而是因为这粥里有善意。

第二天雨停了,康熙要去找魏东明。

"我得去找我的伙计,他掉下山崖了。"

王氏坚持要陪他去。

"山路危险,您一个外乡人容易再迷路。"

两个人在山谷里找了一整天。

找到了马的尸体,但没有找到魏东明。

康熙心里着急,但不敢表露出来。

他现在只是一个普通商人,不能暴露身份。

"您别着急,说不定您伙计被好心人救了。"

王氏安慰着康熙。

"先回家吧,明天我们再找。"

回到农舍,王氏又给康熙做了饭。

还是小米粥,还是咸菜。

但康熙吃得很香。

不是因为饿,而是因为这饭菜里有人情味。

晚上,康熙睡在堂屋的草铺上。

王氏睡在里间。

中间隔着一道布帘。

康熙听着王氏轻微的鼾声,想起了很多事情。

他想起了皇宫里的奢华,想起了满汉全席。

但都没有这间茅屋里的温暖。

第三天,魏东明还是没有消息。

康熙决定暂时留下来。

一来是等魏东明的消息,二来他也想体验一下真正的农家生活。

王氏很高兴。

"您就安心住下,等找到伙计再走不迟。"

康熙开始帮王氏干农活。

割麦子,挑水,修补屋顶。

这些活他以前从来没有干过。

手上磨出了泡,腰也疼得直不起来。

但心里却很踏实。

这种踏实,是坐在龙椅上从来没有过的。

"康大哥,您以前肯定没干过农活吧?"

王氏看着康熙笨拙的样子,笑了。

"做生意的,哪里会这些。"

康熙也笑了。

他发现自己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真心地笑过了。

在宫里,他的每一个表情都是政治。

高兴要有高兴的理由,生气要有生气的分寸。

但在这里,他可以放松下来。

可以像一个普通人一样,简单地生活。

02

通过几天的相处,康熙对王氏的生活有了深入的了解。

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到田里干活。

中午随便吃点剩饭,下午继续干活到天黑。

晚上还要纺棉花,做针线活。

一天到晚没有闲着的时候。

"累不累?"

康熙问她。

"累啊,怎么不累。"

王氏擦了擦汗。

"但不干活就没饭吃,没办法。"

康熙了解到,王氏家里还欠着地主的债。

丈夫生病时借的高利贷,到现在还没还清。

每年的利息就要几十两银子。

而王氏一年辛苦到头,也就能挣个二三十两。

除了吃饭穿衣,根本存不下钱。

更别说还债了。

"那您打算怎么办?"

"能怎么办?一年一年地还呗。"

王氏说得很平静,好像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康熙心里却不平静。

他想起了朝廷的各种政策,想起了大臣们的奏折。

那些政策真的惠民了吗?

那些奏折真的反映了民情吗?

第四天,王氏的儿子王小宝从县城回来了。

十六岁的少年,瘦弱但眼神清澈。

看到家里来了客人,很有礼貌地行礼。

"这是康叔叔,路过咱家遇雨,住几天。"

王氏介绍着。

"康叔叔好。 "

王小宝很懂事,主动帮着干活。

康熙和他聊天,发现这孩子很聪明。

读过不少书,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

"小宝,你想考科举吗?"

"想啊,做梦都想。 "

王小宝的眼睛亮了。

"先生说我有希望,但是..."

"但是什么?"

"但是家里没钱。 "

王小宝低下了头。

康熙了解到,王小宝在县城读书,每个月的学费要三两银子。

这对王氏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为了让儿子读书,她已经当掉了所有值钱的东西。

包括结婚时的银手镯,丈夫留下的玉佩。

现在家里真的是一贫如洗。

"娘,要不我别读了,回来帮您种地。 "

王小宝懂事地说。

"不行!"

王氏的反应很激烈。

"咱家几代人都是睁眼瞎,到你这里不能断了。 "

"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你把书读下去。 "

康熙看着这对母子,心里很不是滋味。

一个母亲为了儿子的前途,可以牺牲一切。

而朝廷的政策,却让这样的家庭举步维艰。

晚上吃饭的时候,王小宝提到了县里的情况。

"康叔叔,您知道吗?我们这里的税收可重了。 "

"怎么个重法?"



康熙装作不知道的样子。

"除了正常的田赋,还有各种摊派。 "

王小宝掰着手指算。

"什么河工费,漕运费,还有知县大人的生日钱。 "

"反正一年到头,各种名目的税加起来,比田赋还多。 "

康熙听了心里发凉。

这些摊派,朝廷根本就没有批准过。

都是地方官员自立名目,中饱私囊。

"那老百姓怎么活?"

"能怎么活?借钱呗。 "

王氏苦笑着说。

"借了还,还了借,一辈子就这么过了。 "

康熙想起了国库里的充盈,想起了大臣们报告的税收情况。

原来钱都被中间环节截留了。

真正到老百姓手里的实惠,少得可怜。

而老百姓承担的负担,却重得要命。

王小宝还告诉康熙一件事。

"康叔叔,您猜我们县太爷有多少钱?"

"多少?"

"光是房子就有十几座,田地几千亩。"

"他做县官才三年,这些钱哪来的?"

康熙当然知道哪来的。

无非是贪污受贿,鱼肉百姓。

"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吗?"

"谁敢说啊?"

王小宝摇摇头。

"上次有个农民去告状,说县太爷收了他家的田却不给钱。"

"结果怎么样?"

"被衙役打了一顿,还说他诽谤朝廷命官。"

"差点被关进大牢。"

康熙的拳头握紧了。

这些蛀虫,真是该杀!

他在心里暗暗发誓,回到京城一定要严查这些贪官。

"小宝,你说朝廷知道这些事吗?"

"皇上那么忙,哪有时间管这些小事。"

王小宝天真地说。

"再说了,上面的大官和下面的小官都是一伙的。"

"就算有人告状,也告不到皇上那里去。"

康熙听了,心如刀绞。

原来在老百姓眼里,他这个皇帝是这样的形象。

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

对民间疾苦一无所知,也不关心。

一晃就是一个星期。

康熙在王氏家里住得很安心。

每天帮着干活,和母子俩聊天。

这种简单平静的生活,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

王氏对他越来越好。

总是把最好的饭菜留给他,生怕他吃不惯农家菜。

康熙也真心地关心这个善良的女人。

看到她因为干活手上都是裂口,心里很不忍。

看到她为了省钱连一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更是心疼。

"大嫂,您对我这么好,我都不知道怎么报答您。"

"说什么报答不报答的,能帮就帮,这是应该的。"

王氏摆摆手。

"再说了,您也帮我干了不少活,我还得谢谢您呢。"

这种淳朴的善意,让康熙深深感动。

03

他想起了宫里的尔虞我诈,想起了朝堂上的勾心斗角。

那些人对他好,都是有目的的。

只有王氏对他好,是真心的。

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就是单纯的善良。

第八天,终于有魏东明的消息了。

一个山下的村民捎信来,说有个外乡人摔伤了腿,正在他家养伤。

描述的特征,正是魏东明。

康熙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太好了,您的伙计没事。"

王氏也替康熙高兴。

"信上说让您三天后到县城的茶楼去会合。"

康熙算了算时间,差不多该离开了。

心里竟然有些不舍。

这八天的农家生活,让他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也让他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责任。

作为皇帝,他应该为老百姓做些什么?

怎样才能让王氏这样的人过上好日子?

这些问题,比任何国策都重要。

康熙最后一个晚上住在王氏家里。

三个人围坐在油灯下,聊着天。

王小宝问康熙:"康叔叔,您觉得皇上是个什么样的人?"

康熙想了想说:"应该是个好人吧。"

"我也觉得是。"

王小宝点点头。

"虽然我们没见过皇上,但听说他很勤政,经常工作到很晚。"

"就是不知道他了不了解我们老百姓的苦处。"

王氏叹了口气。

"他要是知道我们过得这么苦,肯定会想办法的。"

康熙心里酸楚。

原来老百姓对他还是有期待的。

他们相信皇帝是好的,只是被坏官蒙蔽了。

这种信任,让康熙感到责任重大。

他不能辜负这种信任。

第二天一早,康熙收拾行装。

王氏给他准备了干粮和路费。

"路上小心,到了地方记得写信报平安。"

康熙坚决不收路费。

"大嫂,这钱我不能要。"

"您对我恩重如山,我怎么能还要您的钱?"

王氏硬要塞给他。



"出门在外,身上没钱怎么行?"

两个人推来推去,康熙心里五味杂陈。

他想要报答王氏,但又不能暴露身份。

怎样才能既帮助她,又不让她起疑心?

康熙想了想,决定试探一下。

"大嫂,我在外经商多年,略有积蓄。"

"您对我恩重如山,有什么需要,尽管说。"

"无论是金银财宝,还是别的什么,我都愿意为您效劳。"

康熙说得很诚恳。

他以为王氏会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

比如要钱还债,或者给儿子出学费。

这些对他来说,都是举手之劳。

王氏听了这话,沉默了很久很久。

康熙看到她的眼中含着泪水,心想她一定是被感动了。

或者是想到了什么困难的事情,不好意思开口。

他已经准备好了,无论王氏提出什么要求,他都会满足。

可是接下来王氏说的话,却让这位统治天下的君王彻底怔住了。

她缓缓开口,说出了那句让康熙此生难忘的话——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